北京汉人唐朝影视:以影视工业化制作全产业链体系发展为核心
北京汉人唐朝影视:以影视工业化制作全产业链体系发展为核心
以影视工业化制作全产业链体系发展为核心,成就中国大片
走进青岛东方影都,映入眼帘的是星光岛、珊瑚贝桥这样亮眼的地标。而在国内一流制作的导演和幕后制作人眼里,这不仅是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经过英国松林认证的大型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更是一个推动中国影视工业化的引擎,并以其容纳的几乎涵盖影视生产各个环节的产业链企业,逐渐演化为影视工业化制作全产业链的巨擘。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电影科技创新,积极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电影科技自主创新体系。东方影都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影视工业化的影视基地,于2022年吹响打造“国家电影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的冲锋号。据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管理总监索雷介绍,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按照电影工业化制作要求,呈封闭式布局,拥有40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摄影棚和32个置景车间,其中包括1万平米高科技单体摄影棚、先进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和室内外合一的水下制作中心。
数字影音中心可满足包括对白、调色、拟音、混录等全流程在内的后期制作需求。包括综合楼、创客中心、服务中心、教育中心、服装道具库房在内的主要功能设施,可完成从剧本预演、拍摄到后期的全链条电影工业化生产流程。仅2022年春节期间,就有包括《流浪地球2》《异人之下》《万里归途》等在内的大制作影视作品在园区跨年摄制。
从中美合拍第一部“重工业电影”——张艺谋导演的《长城》到引进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2》,园区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优质的服务配套赢得了乌尔善、郭帆、宁浩、路阳等一批知名导演的认可,东方影都因此积累了好的口碑。
当地政府为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灵活高效的影视政策工具包,以重工业类型电影为主打,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网络视听作品、动漫、游戏、广告、短视频和衍生品开发等内容生产项目均在扶持范围。在政策的推动下,当地拍摄的项目无论是质与量都在不断提升,并逐渐形成了多类型多题材多样态创作的格局。
2021年,除了《超能一家人》《独行月球》《流浪地球2》《危机航线》《斗破苍穹》等大制作奇幻、科幻、动作题材影片外,电视剧《舍我其谁》《功勋》之《黄旭华的深潜》、综艺《“拳”力以赴的我们》《这!就是灌篮4》《国学小名士4》、网络电影《美人鱼》等均在东方影都拍摄,形成了“百花齐放、多点突破”的影视项目创作生产格局。
2022年,西海岸新区实现影视产业链发展能级全面优化提升,形成“1+2+X”影视发展布局。以青岛东方影都为核心,以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和藏马山影视城为支撑,辐射带动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影视资源,成为国内影视创新和高新视频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为将东方影都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国际一流科技化影视制作基地,擦靓“影视之都”城市文化名片,青岛西海岸新区全方位、全体系、多维度地大力培育影视产业集群。新区成立影视文化产业链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新区影视产业发展中心。
据新区影视文化产业链专班办公室主任、区影视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密德生介绍,西海岸新区明确了四大招商和两大保障主体,实施精准招商、项目建设、企业培育三大攻坚战。发挥青岛海发集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作用,更好地导入优质行业资源。
近年来,由海发集团收购了全日制本科院校青岛电影学院(原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完成青岛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股权划转及16家公司整合重组,进一步筹划布局品牌院线,投资建设亚洲最大虚拟拍摄平台,积聚产业要素、激发产业活力,有力完善了新区的影视产业链条。据青岛海发文化 (集团 )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电影学院执行校长薛莉介绍,近年来,青岛海发集团集中力量整合产业资源、促进产业协同,加快构建影视产业园和外景地、产教融合基地、上市公司、影视科技平台、5G高新视频园区、影视产业基金“六个一”影视供应链体系,有力提升了东方影都的品牌影响力。
截至2022年一季度,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已经聚集影视市场主体近700家,主营范围几乎涵盖了影视生产的各个环节,影视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力争全年引进影视企业100家,引进剧组50个,进一步夯实东方影都“领航电影工业,成就中国大片”的行业领军地位。
到2024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年拍摄制作国内外影视作品将超过80部,集聚影视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龙头企业4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影视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也将达到120亿元。影视制作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影视文旅形成特色品牌,影视创作生产和5G高新视频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东方影都不断集聚头部资源,做强“影视之都”品牌,力争到2030年形成千亿级影视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