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违禁防腐剂,为何过敏的总是你?

2023-03-07 08:05 作者:HomeTest丁妈家庭实验室  | 我要投稿



致敏防腐剂

无法赶尽杀绝


今年的开春儿,药监局上来就给了两记杀威棒。


先是在2月10日,国家药监局通报了19批次化妆品被检出违禁添加原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被通报的产品中,有7个批次在同一个指标上栽了跟头——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甲基氯异噻唑啉酮:甲基异噻唑啉酮为3:1)。



这个不合格项目的名称实在是过于长了,其实它的商品名称就是“卡松”(我们下面都简称卡松)。说简单点儿,就是卡松防腐剂添加量不合格,或者在不允许添加的护肤品中违规添加了。


而时间仅仅过去4天,在情人节当天,国家药监局再次发布通告,通报了15批次检出禁用原料的化妆品。在这些被通报的产品中,又有7个批次的卡松防腐剂不合格。



要知道因为卡松检出不合格而导致的处罚是很重的,因为在公告中强调销售额都是“违法所得”,除了要没收销售所得和强制下架商品,还要按照销售额的5-10倍进行罚款。


前一阵儿把霸王和大宝工厂推到风口浪尖的原因,真正惹事的也是这个卡松。而在与它们同批次被曝光的50个产品中,有高达27个也都是一模一样的原因。



频频翻车次次被曝光,为什么护肤品中的一个小小防腐剂“卡松”,竟然会有如此高的出事儿几率呢?为何我们从16年就发文开始让大家小心且尽量避开它呢?


风大必有妖。


双胞胎的真凶


卡松是商品名(Kathon CG),有些工程师会习惯性的称呼叫凯松,里面有两种原材料组成,就是甲基异噻唑啉酮和甲基氯异噻唑啉酮。


这俩的名字特别相近,只差一个字,就是因为在结构上只差了第5个碳原子上连接的“氯原子”。



对于99.99%的人来说,想把这两个名字念通顺都太难,所以我们一般都只看缩写。甲基异噻唑啉酮的缩写是MI或者MIT,而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多了一个C,因此被叫做MIC或者CMIT


它俩就是同一条开裆裤的双胞胎,配合默契,组成了卡松组合以后更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如果让任何一个工程师说下它的优点,那可就太多了。不仅广谱抑菌,且杀菌能力极强。对于配方的pH等要求不高,可任意在绝大部分配方中使用。最关键的是,成本极其低廉,因此用在洗发水或者沐浴露等大容量装产品中,就会格外受到欢迎。


这也是为何从半个多世纪前一直到现在,卡松的使用一直深受广大工程师好评的原因。但是这种风评从1990年前后开始被逐步逆转,就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和人体安全性研究显示,卡松是导致皮炎的罪魁祸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重视【1】


卡松的危害在哪儿?


2013年,美国接触性皮炎协会ACDS将甲基异噻唑啉酮评为本年度的接触性过敏源。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正是因为它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表现出了“超高人气”的过敏几率,欧洲的丹麦,德国和芬兰等对其过敏的几率在1.5%左右(500-2000ppm,见下表)。



荷兰和法国的人群测试显示,卡松或者仅单独MIT的致敏率分别高达3.3%和3.5%【2】【3】


而美国人群的过敏概率可能比欧洲还要高,在2009-2010年的大规模测试中,有超过2.5%的人对MCI/MI混合物过敏(测试浓度为100ppm),也就是在使用日常含有卡松的护肤品或者洗护产品中,1000个人中就得有25个人会导致过敏。【4】【5】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在2021年公布了关于MI在220多例健康人和患有接触性皮炎人群的过敏试验,结果显示,浓度为0.2%和0.02%的MI在健康人中的过敏发生率为5.65%和2.42%,而在接触性皮炎患者中,高达44.90%和37.76%,即便是0.01%的MI的过敏率也高达33.67%。【6】


换句话说,当你的皮肤状态不是很健康或者屏障受损的情况下,只要其中使用的护肤品中含有MI,你就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可能引发过敏。



有人还会想,既然限定了添加量,是不是只要不超过限量标准,就不会有什么风险。你这个想法真是太天真,或者你太小看这卡松的破坏力了。


根据已有的皮肤刺激性研究试验,即便是在限量范围下的添加量,卡松的皮肤刺激指数也高达6.1。


6.1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得分在5以上就属于严重刺激了。


如果抛开皮肤炎症,我们来看看更可怕的后果还有什么。


很多人都听说过2011年的韩国加湿器导致孕妇肺病并死亡的轰动性新闻,最终原因被查明就是因为加湿器消毒剂中添加的一种防腐剂聚六亚甲基胍(PHMG)。


而根据韩国毒理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卡松同样会诱导肺部纤维化,并同时诱发肺损伤,而韩国在2011年也将卡松列为了引发肺病的原因之一【7】



目前的标准要求


先看欧盟。2016年,欧盟规定禁止在驻留型化妆品比如精华,面霜,乳液和防晒等,还有湿巾)中使用MI,而在洗去型产品中可最大添加浓度为0.01%。


但到了第二年2017年,限制进一步升级,化妆品法规EC 1223/2009将MI最大允许使用浓度从0.01%猛降到了0.0015%。



加拿大在2018年6月更新了对MI和卡松的限制使用要求,与欧盟的要求基本一致,在驻留型产品禁止使用。


而我国目前是仍然相对较为宽松的国家,根据《2015年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的要求,对MI的限量要求是最大不超过0.01%,对MCI/MI是限量0.0015%。



人话版:

对于卡松的限制,其实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态度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断收紧,直到最后完全限制使用。


为什么超标防不胜防?


你看完上面的一定会问两个问题,第一,既然这么容易出事儿,厂家为何还要冒着风险去违禁使用呢?第二,既然微量添加卡松的效果很好,为何有些厂家还非要在里面多放一些呢?


实话实说,在防腐剂卡松栽跟头的一些厂家,可能真的是被自己给“冤死”的。



这里说的冤枉不是为他们鸣冤叫屈,而是很可能有些工程师直到被罚了都犯迷糊,这里面容易中招的地方和漏洞是在是太多了。


其实被查出问题的就是两种,第一种驻留型产品中不得添加,结果被检出了,比如精华,面霜和免洗型护发素等。第二种,淋洗类产品不得超过0.0015%(也就是15ppm),结果超标了,比如洗发水,沐浴露,护发素和泥膜等等。


根据我们和工程师沟通的经验,大概率就是下面几个环节出了岔子。


添加超标

第一种就是卡松有严格的使用比例(1:3)且允许添加量极低,在配方中使用的时候,稍加不注意(比如操作工人或者机器问题)就会导致超标或者配比不正确。


添加重复

第二,某供应商提供的复配原料中已经有添加,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又额外添加,或者另外一种原材料也使用了卡松或者MIT作为防腐。


这两种情况出现的最多,比如在工厂端添加的0.0014%的卡松,但最后由于大量生产,实际上检出却超过了0.005%。


隐瞒修改配方

第三,就是为了成分表好看,刻意在配方中隐瞒却被抽检检出,这种情况就比较恶劣,和违禁添加糖皮质激素是一个性质。


人话版:

其实没有哪个厂家或者工厂愿意吃这种亏,但实际要避免这种情况也很简单。严格避免使用卡松防腐剂,并且在原材料(尤其是复配原材料)的缓解严格把关,在上游供应方的源头就确保绕开卡松的使用。同时,前期打样的样品在试验环节也进行几种防腐剂的检测,这样就可以避开在卡松上跌倒。


还有哪些产品在添加?


实话实说,卡松最近几年在各种护肤产品中的使用频率已经低了很多,比如在2000年前后,欧美国家的卡松使用频率是非常可怕的,几乎护肤品和洗护类产品都在40-50%。


目前还有一些大牌或者日化产品仍在使用卡松防腐剂,尤其是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和泥膜等等,另外,像一些洗洁精等也都会添加卡松。



其实要想判断并避开配方表中的卡松,也非常简单。一种是只要你看到成分表中有【甲基异噻唑啉酮】和【甲基氯异噻唑啉酮】这两个名词,就是卡松。


英文的识别会稍微麻烦一些,毕竟很多小伙伴连水的英文都看不明白,所以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在【美丽修行】或者【透明标签】这种app上查找,缺点就是可能存在产品更新或者成分上传不全,导致信息有误。


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HT自行开发的【成分排雷】小程序,扫描就可以将卡松和其他高致敏的防腐剂一网打尽啦,轻松又准确。


对了,还有一个很容易遗漏的角落,就是我们在出去旅行住酒店的时候,使用的洗护类产品可能更是重灾区。酒店内的洗护产品,由于并不对外销售,所以在防腐剂和表活的使用上,几乎都是放飞自我。


比如苏州市在2020年对66家酒店的常规抽测中就发现,防腐剂的实际检出结果与标签上相符率仅为25.8%,也就是说4瓶洗浴样品中仅有一瓶是按照实际配方标注的。【8】



所以很多因为住酒店引发过敏的人,总以为是床单或者浴巾导致的,其实很可能并不是,因为用酒店洗浴产品导致的也肯定大有人在。


写在最后


各国对卡松监管态度的变化史,其实就是一个能够反馈产品进化的时间表。


从只考虑便宜和耐用,到更在意安全和有效,从临床和政府监管的滞后,到研发和品牌自治的先行。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是面对越来越高发的各种慢性病,每一步也都值得。


没读过参考文献怎么写文章

1.Rastogi SC. Kathon CG and cosmetic products. Contact Dermatitis. 1990 Mar;22(3):155-60. doi: 10.1111/j.1600-0536.1990.tb01551.x. PMID: 2335088.


2.de Groot AC. Isothiazolinone preservative as important contact allergen in cosmetics. Derm Beruf Umwelt. 1987 Sep-Oct;35(5):169-73. PMID: 3691316.


3.Ledieu G, Martin P, Thomas P. L'allergie de contact au Kathon CG. A propos de 35 cas sur 977 sujets testés [Contact hypersensitivity to Kathon CG. Apropos of 35 cases among 977 tested subjects]. Ann Dermatol Venereol. 1991;118(3):181-9. French. PMID: 2064280.


4.Warshaw EM, Fransway AF, Zug KA, et al. North American Contact Dermatitis Group patch test results: 2009-2010 study period. Dermatitis


5.Castanedo-Tardana MP, Zug KA. Methylisothiazolinone. Dermatitis. 2013 Jan-Feb;24(1):2-6. doi: 10.1097/DER.0b013e31827edc73. PMID: 23340392.


6.马黎,程英,周宏等.甲基异噻唑啉酮在健康人群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引起皮肤反应的限量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20(01):24-27.


7.Song MK, Kim DI, Lee K. Kathon Induces Fibrotic Inflammation in Lungs: The First Animal Study Revealing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idifier Disinfectant Exposure and Eosinophil and Th2-Mediated Fibrosis Induction. Molecules. 2020 Oct 14;25(20):4684. doi: 10.3390/molecules25204684. PMID: 33066398; PMCID: PMC7587358.


8.赵琪,张斌,张珊珊.市抽酒店洗浴类产品中防腐剂检测结果分析[J].香料香精化妆品,2020,No.178(01):59-62+70.

违禁防腐剂,为何过敏的总是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