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的精神分析教室28】欲望篇:大他的虚无本质,超越的享乐,欲望图(完)

首先对第一张图的符号进行解释。空三角代表着逻辑必要的一种神话上的主体。我们可以把他们理解为一种生物学上有机存在,可以类比弗洛伊德口中的本我概念。就是一团混乱的生命能量。对于自己的需求无法用语言去表达。是一种前符号性的主体.
而在纵向曲线的末端的代表着分裂的主体(解释原乐,异化,阉割概念进一步说)可以简单理解为弗洛伊德的自我
而横向的矢量曲线代表着从能指滑动到另一个能指的.前一个能指则是S,后面的则是S'。索绪尔语言学在结构中,分为能指和所指。所指即是一个物体本身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康德的物自体。而能指是我们在尝试用符号表达一个事物所用的符号。在这个结构中,能指只是屈尊于所指的一个现象,而拉康认为能指是先于所指的存在。而在拉康的欲望图中并不不关心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而更注重能指之间的滑动。就比如说从太阳联想到月亮联想到地球再联想到巴拉巴拉。但是这个滑动他是一个有锚定点进行阻拦的一个滑动.就比如说我上面举的例子他们这些东西都是星球。而这个锚定点是回溯性构建起来的。所以横向的能指链。是可以反过来看的。我们通过S'回溯到S确立了意义。
也就是说,当我们尝试解释一个能指的时候必然用另一个能指解释,如S到S',就比如说从哭到喝奶这两个毫无关系的能指,在最开始"D"的时候只是前符号的意图(逻辑上是必要的),而C后就是句点了.这就意味着喝奶就是喝奶(生理要求被满足了),结束了在m到c这个过程中毫无意义的滑动,而"哭能喝到奶"这件事情拥有了意义.母亲(大他者)回溯性地为哭声创造了意义
至此,我们可以过一遍这张图。右下角的三角形。是我们的起始点。是前语言的主体。尽管这样的主体不存在,但作为虚构在逻辑上是必要的,我们把他们理解为婴儿。婴儿用前符号的意图的要求啼哭通过了一条弧线,就成为了一个被划杠的分裂主体。这一个过程是通过S到S'(哭D(前符号的要求)到喝到奶水(C)的过程中实现的.而婴儿的大他者及母亲,回溯性的为孩子的哭声创造了意义。这个时候孩子的要求并不再是一个未被符号化的,纯粹生理上的需求,而是通过哭来要求母亲的爱。这个时候孩子就成为了分裂主体
到现实中解释。是孩子在被母亲喂饱以后仍然会哭。这个时候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个对生理需要的满足
后面以后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