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看如何应对当季流感?热犯阳明证【临床表现】壮热多汗,口渴多饮,心烦头痛
从中医角度看如何应对当季流感?热犯阳明证【临床表现】壮热多汗,口渴多饮,心烦头痛,面赤气粗,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或浮滑。 【证候分析】若外热酷烈如夏季,或胃阳旺盛,易致热入阳明。胃热炽盛,热邪充斥内外,故见壮热;热盛迫津外泄,则见多汗; 热盛伤津,加之汗多伤津,故口渴多饮;热扰心神,则见心烦;热性炎上,上攻头面,则见面赤头痛;热性急迫,胃热迫肺,则见气粗似喘; 舌质红,苔黄燥,是里热炽盛之征;里热炽盛,逼迫气血运行加快,故脉滑或浮滑。 正常体质的人,外感热邪的初期,病位在肺,为热邪犯肺的肺热证,即前述桑菊饮证和银翘散证,若肺热没有及时解除,则可顺传阳明而形成胃热炽盛的白虎汤证; 若正常体质的人感受的是寒邪,则初期病位在太阳,即前述太阳伤寒,若太阳伤寒没有及时解除,寒邪化热入里,也可形成热入阳明的白虎汤证; 若素体胃阳旺盛的人,感受的是寒邪,则初期表现为太阳病,但因为外邪引动内热,很快形成胃热炽盛的白虎汤证,此即《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 若素体胃阳旺盛的人,外感热邪引动胃热,内外合邪,初期即表现为胃热炽盛的热犯阳明证,在《伤寒论》中叫“正阳阳明”,如果发生在夏季,则是温病学中的“暑温”。 这点可参考我主编的这本《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中,外感病因的规范中关于“暑”的论述。 正常体质的人,无论感受寒邪还是热邪,也都可能出现热入阳明的白虎汤证,但是在疾病的第二阶段,是传变的结果,不是初期; 素体胃阳旺盛的人,感受了寒邪,会很快传入阳明,形成白虎汤证,但也不是初期,前面会有短暂的太阳病过程; 素体胃阳旺盛的人,感受了热邪,或者正常体质的人感受了酷烈的热邪,如夏季,则初期即是阳明胃热证,前者是《伤寒论)中的“正阳阳明”,后者是叶天土所说的“夏暑发自阳明”的暑温。 素体胃阳旺盛是内因,热邪酷烈是外因。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生石膏、知母、梗米、炙甘草) 【方药说明】白虎汤出自《伤寒论),是阳明病的主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证有称为“阳明经证”者,也有称为“阳明热证”者。在温病学中,主要用于温病气分证和暑温,是气分证的主要证型,也被称为“阳明温病”或“中焦温病”。 【特别提示】外感热邪的初期是没有恶寒的,因为热邪没有收引、凝滞之性,不会束缚人体的卫气,所以不会恶寒。 外感热邪初期可以见到恶寒,但恶寒不是外感热邪初期本身的表现,而是兼症,即肺热兼外感寒邪。 应根据外感寒邪和肺热的轻重来选择治法,外感寒邪为主的可先用桂枝汤散寒,肺热为主兼有轻微的外感寒邪则用银翘散原方,没有恶寒则应去掉银翘散中的散寒药荆芥、豆豉。 银翘散证是邪热在肺的轻证,比银翘散证再轻一点就是桑菊饮证,比银翘散重的就是白虎汤证,这就是所谓的辛凉轻剂、平剂、重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