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3.2 王充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王充(公元27—约97年)
东汉初期法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1]人。他一生受到世家豪族的压抑,因而对当时的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十分不满,要求实行变革。
王充反对两汉时期尊儒反法的逆流,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孔孟。他在《问孔》、《刺孟》等文章中,尖锐指斥孔孟言行不一,往往自相违背,不能自圆其说。他还提出:“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2]不承认孔丘的思想是触动不得的。王充站在法家立场上,对商鞅、秦始皇的历史功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儒家一再攻击秦始皇提出异议,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由于一些儒生借古讽今,攻击郡县制,“多为妖言”,惑乱人心。
王充总结了当时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经验,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反对有神论,坚持无神论。他对董仲舒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的神学和谶纬迷信思想,作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王充认为宇宙由“元气”构成,天是物质的,没有意志和欲望,否认有所谓主宰一切的天。他说“灾异”是自然现象,和人事无关,人的行为也不能感应上天。他举例说孔丘经常祷告,但天不能使他不生病。他还痛斥神仙鬼怪之类的奇谈怪论。他说人在天地之间不过一“物”,和其他的物没有什么不同,“物无不死,人安能成仙”?他否认有所谓灵魂不死,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3]认为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
王充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认为耳目见闻是形成知识的基础,“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并举刺绣织锦为例,说明多刺多织,本来不会的也可以成巧手;倘使不去做,那永远也学不会。他不相信“上智下愚”的说教,提出“处尊居显未必贤”,“位卑在下未必愚”[4],和儒家的传统观念直接相对立。他猛烈抨击孔孟“生而知之”的反动谬论,用许多事例来戳穿孔孟自己就“不能神而先知”。他的结论是“不学自知,不问自晓,自古行事未之有也”[5]。
王充还批判了崇古非今的反动思潮。他反对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6]。他说上古“饮血茹毛”,“岩居穴处”,后世才种粮食,做衣服,造房子,因此,历史是进步的,总是一代胜过一代。
王充敢于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谶纬神学猛烈抨击,把矛头直指孔孟,表现了勇敢的斗争精神,这在历史上是很可贵的。但是王充对孔孟的批判采用的是形式逻辑的方法,没有提高到路线的高度。他还写了《非韩》,错误地指责韩非强调耕战、没有提倡“德治”是无“德”,这说明他还不能完全划清“法治”和“德治”的界限。王充的思想中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他把一切都看作是命定的,是人力无可挽回的,陷入了宿命论。王充反儒批孔被后来的儒家卫道士骂作“名教罪人”,而历代法家却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这说明他的进步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积极的战斗作用。王充的主要著作有《论衡》八十五篇。
注:
[1] 今浙江上虞。
[2] 《论衡·问孔》。
[3] 《论衡·论死》。
[4] 《论衡·逢遇》。
[5] 《论衡·实知》。
[6] 《论衡·道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