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防发展的个人思考

宋朝,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朝代。
它是一个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纷繁的词作,散文映射着那个时代文学的辉煌光芒;诸多大师的名画是那个时代艺术的结晶;众多名窑的瓷器是手工业的杰出代表……
它是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
宋朝的商贸非常活跃,用于进行商品买卖的大型集市非常普遍。城市化的比例非常高,当时的宋朝已经有了几个人口百万级的大城市。这在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是难以想象的。在这个背景之下,出现了富庶大量的市民阶级。
它所在时代的政治势力版图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显得十分特别
自秦统一中国以来,中原大地上多个政权并立,并长期存在上百年的,只有两个时期——一个是南北朝,另一个就是两宋。两宋的国土大部分都位于长江以南,在长江以北的广阔中原大地上,先后存在着: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在宋朝存在的300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政权并立状态。
这一局面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宋朝军事实力的薄弱。这一点令我感慨不已——经济强国并不能和军事强国划等号。而一个经济强盛,军事积弱的国家是难以立足于国际社会的
当我把这句话写出来的时候,这个道理似乎一目了然,浅显易懂。但是,对于从小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来说。会不自觉的轻视“军事力量”这一要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军事力量真正用于实战的机会很少,其主要价值在于战略威慑。相比之下,大国之间的博弈手段更偏向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非军事手段。
更何况经济、政治的强大和稳定是发展军事的前提。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经济强盛的国家,他的军事力量一般不会弱到那里去。但是,宋朝向我们证明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同他的军事力量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军事强国必然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但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未必是一个军事强国)
宋朝的经济实力在同时代的世界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它何止是经济实力强大?他的政治,文化,科技都是十分先进的。但是宋朝的统治者是轻视军事力量,尤其是对外的国防力量的。
为了达到“防止地方武装力量割据”这一目的。宋朝建立了一整套与之对应的军事制度。这套制度把军权进行了层层分割,极大的制约了武将的权利。但与此同时产生了严重的“冗军,冗官,冗费”问题,使军队的战斗力受到极大的损伤。可以说宋朝是以牺牲国防力量为代价换取皇权在内部的绝对稳固。从根本上来说,宋朝的统治阶级乃至于宋朝的主流社会,都是不重视国防建设的。这也是宋朝自开国到灭亡一直受到外部军事力量威胁,并且在军事斗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根本原因。
靖康二年,金军攻破开封。当时要求宋朝方面赔付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但是当时历经战乱和劫掠的宋朝根本无法凑足如此之多的金银。金人又提出:“原定犒军费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须于十日内轮解无阙。如不敷数,以帝姬 、王妃 一人准金一千锭,宗姬 一人准金五百锭,族姬一人准金二百锭,宗妇一人准银五百锭,族妇一人准银二百锭,贵戚女一人准银一百锭,任听帅府选择。”
看到这些我不禁唏嘘:一个国家不仅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还必须要有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军事力量。否则就只是一直待宰的绵羊,吃的再肥也终究是别人口中的肉。
——
在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的时候,我曾激动的把手机上新华社微信公号刚推送的消息拿给周围的同学看。此时我旁边有个同学不屑的说到:“有什么意义啊?有哪些钱还不如都建几所学校实在。”
说实在的,他的话让我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我知道他不是有意的攻击我们国家的国防建设,只是单纯的因为自己无知而已。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无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其实抱有像他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类人的想法单纯而美好,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体系已经十分发达,在这个体系之下不可能爆发大规模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民都是善良的,肯定会激起广泛的反对,被侵略的国家一定会得到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别笑,这种天真善良的孩子真的有,而且真的不少)
还有更多的持有此类言论者,动机就很复杂了。他们在网络上肆意的攻击和抹黑人民军队。将人民军队描绘成一个只会消耗财政,毫无用处的东西。有不少“大师”那真是高论频出啊。
例如“抗美援朝战争无用论”——当时美国根本没有威胁我们国家安全的动机,出兵朝鲜,影响了韩国的国家统一,吃力不讨好。大量志愿军白白丢了性命,成了别人的棋子……
“解放战争无用论”“内战无英雄论”云云——解放战争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它除了让同胞相残,造成了大量的伤亡,没有任何意义……
我甚至在微博上看到有大神发表如下的言论“我们为什么不请别的国家来协助我们的国防工作或者干脆依靠外国的武装力量来做我们的国防工作?这样不是有更多的精力来搞经济建设了吗?”(我一开始以为他在开玩笑,点到他的主页看了下他的其他评论大概知道这是个什么货色了)
宋朝在和其他政权的战争过程中曾有过多次议和。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两次莫过于北宋时期的宋辽澶渊之盟和南宋时的宋金绍兴和议了。
宋真宗时期,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攻宋,最后兵临澶州城。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宋真宗亲临澶州督战,宋军因此士气大振,在澶州重创辽军。此战后双方议和,宋每年给辽岁币,双方结为盟国,互不侵犯。
在南宋绍兴年间,金国大举南侵。宋军在顺昌之战中以少胜多使金军受挫。接着,南宋名将岳飞在郾城取得大捷,重创金军主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战争后期。战争后期,金向宋示好,表示愿意进行有条件的议和。后来宋高宗先后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后来害死了岳飞,岳云,张宪等将士。在此基础上双方进行和解:宋向金称臣,割让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从表面上看,这两次议和的结果似乎很相似,都是双方议和,宋向对方赔款。但实际上,绍兴和议对于宋的损害要远远高于前者。
澶渊之盟的建立基础是宋军在澶州城重创辽军的主力。当时的辽军深入敌国国境,战线很长,一旦溃败后果不堪设想。而此时求和,不仅可以全身而退,还可以得到许多战场上得不到的好处。结盟之后,宋每年给辽岁币,不过两国开放市场进行贸易对宋带来很大好处。关键两国的外交地位是平等的,宋辽以兄弟国相称。此后宋辽边境基本没有战事,北宋步入治世。
而绍兴和议达成之前,宋高宗一心想要求和,却不知道求和的前提是“能战”——不一定需要你能战胜对手,但至少有实力重创对手,让他们仔细斟酌一下:为了这块肉,要崩掉自己几颗牙?这样做是否值得?
在议和之前,宋军对金军的多次反击作战均取得胜利。岳飞甚至一路反攻到里开封45里的朱仙镇,此时的抗金形式可以说是一片大好。但是,宋高宗和秦桧等主和派,为了达成和谈从而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逼岳飞班师,使”十年之力,毁于一旦。”岳飞回朝后,自知自身难保,辞去一切职务,但是最终还是被害死。
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毁长城。当岳飞被害死的消息传到金国之后,宋朝的和谈官员发现金国的和谈代表们纷纷摆酒庆贺,不由得潸然泪下。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手上最重的筹码已经不复存在了。他们的谈判工作已经失去了意义,现在只有金人讲价的份,没有多少他们还价的空间了。
和议达成之后,宋不仅将之前众多将士用生命鲜血收回的失地重新割让给金,每年向金上贡。关键,宋在外交地位上是金的附属国,并没有改变两国外交地位不对等的局面,反而固话了的这个形式。宋高宗这个皇帝的位置都需要金来册封,这种情况在宋之前的朝代可谓空前。然而,讽刺的是,这份和议仅维持了二十年不到的和平。
——
真正的和平时建立在自身强大的国防实力之上的,任何将和平寄希望于敌人的怜悯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弱者没有资格讲和!
我原以为中国人应该是最明白这个道理的,因为我们的近代史一直伴随着侵略与反抗。沿着曲曲折折道路走来的我们,身后留下了太多的血与泪。“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教训。
但是,随着自己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见到的事物越来越多。我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大家每天都在听,但是认识到它重要性的人却不多。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环境中的人,在看待国与国的关系时会偏向于理想化。国际法,形形色色的国际组织,诸多国家代表口中的人权,道德……都是非常脆弱的外壳,在它们背后支撑的是众多大国之间形成的相互制约,威慑的平衡状态。当发动战争的成本越小于通过战争得到的好处时,爆发战争的风险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