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婚年龄推迟,就只是生活成本的原因吗?
最近,一条中国青年初婚年龄推迟的新闻火遍全网,连黑龙江平均初婚年龄都超过了31岁,那就更别谈在北上广深奋斗的年轻人了,32,33岁结婚的大有人在。各路专家纷纷跳出来谈原因,无外乎经济压力大,生育生活成本高。但真的是这样吗?在发达的瑞典,平均结婚年龄都超过了35岁。我曾经长期生活过的新加坡,当地政府为提升结婚率和生育率,提供各种各样的超级福利,包括优惠优先购房、外籍女佣补贴和从2个月就开始托育的婴儿所,结婚年龄还是逐年上升。我认识的新加坡人还有50岁初婚的,以及大批30多岁声称要单身的人士。所以说光减少生活生育成本,真的就能提升结婚率了吗?这大把活生生的发达国家就在面前做例子呢。
提升结婚率,那除了需要政府社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提升未婚人士社交的频率。你是不知道,现在一线城市的相亲市场多么地火,参加一场相亲会就要299起,就是因为未婚人士没有更多的渠道去认识其他人。即使你在相亲中认识了对方,但是平时没有机会接触不熟悉,只能简单的凭外在条件去判断他人。但是我们知道结婚中最日常的摩擦是来自于双方的个性,仅凭一段时间刻意的接触,怎么知道对方的秉性如何?这个时候,行心社提倡的邻里社交就很有用了。如果你的相亲对象是在附近的,能经常一起参加活动,你就可以从日常的相处中更好的熟悉和了解对方。熟悉是爱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一见钟情一般只发生在电视剧那样的俊男美女中间,普通人对待婚姻大事还是谨慎慢热的多。如果有一个组织能经常安排适合年轻人的邻里社交活动,像什么剧本杀、读书会和户外运动等等,那对提升结婚率绝对有莫大的帮助。这就是咱们行心社的主要目标,促进社交活动,重建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