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的新年号说起

就在 2019 年“愚人节”这一天,日本公布了新年号“令和”。以往日本年号都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选取,而这个“令和”却是摘取自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中的“令月”与“风和”拼凑而成。

所谓的“令月”,大致相当于中国农历的二月。因此,“令和”大概就是“二月风和”的意思。这让我不禁联想起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句子:“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惠风和畅。”

文中的“永和”也是年号,感觉比“令和”好听些。所谓“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开始,到清末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历代皇帝都有年号。有时一个皇帝换多次年号(使用年号最多的是武则天,她当政 20 多年,就更换了 18 个年号),但自明、清之后通常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日本的年号就是从中国学去的。在从“大化”(645 年)到“平成”共 247 个年号中,“昭和”持续时间最长——使用了 62 年零 13 天(1926 年 12 月 25 日~1989 年 1 月 7 日),比中国最长的“康熙”(1662~1722年)还要长。在这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中两国关系经历了大起大落:在“昭和”前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昭和”后期,日中关系恢复正常化,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帮助。

日本持续时间第二长的年号是“明治”(1868~1912年,共计 43 年 9 个月零 7 天),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日本制定了一代天皇使用一个年号的“一世一元”制度。

现在即将停用的年号“平成”始于 1989 年,至今已经超过 30 年,和清朝的“道光”年号(1820~1850年)大体相当。但中国自辛亥革命之后,便不再使用年号纪年(袁世凯称帝时曾短暂使用过“洪宪”年号;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曾使用过“康德”年号),因而年号对于现今的中国人来说,已经很有些陌生了。如果当年的清政府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许现在中国还会保留年号的传统吧。

以往的日本年号都是在天皇去世之后才会更换,但这次不同。现任天皇明仁主动退位,皇太子德仁将于 2019 年 5 月 1 日即位,新年号“令和”同时启用。

相比之下,已在位长达 67 年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至今仍然没有退意,令 71 岁的王储查尔斯感觉有生之年接班无望,让人不禁慨叹:“同样是君主,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日本的年号主要被用在日历、纸币、官方文件以及个人驾照、健康保险卡上。我手头的一枚邮票上面也有: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公元纪年,年号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记忆。 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多向日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