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鬼神境的N点零 第十三回 厚“德”载物》

2021-09-16 14:48 作者:给自己把门的掌柜的  | 我要投稿

       佛家经典中的各种全新解读让姜河明白,《道德经》中一定也很多信息隐藏在其中,或者是我们之前根本就没有读懂《道德经》的本意,这次姜河准备用自己全新的认识观去重新审视一下《道德经》的全貌,也许可以从中找到关于自己研究的新突破。

 

       姜河仔细品味着《道德经》中的每句话,说实话,现在学界对于这本书中的解读可以说是相当模糊的,可以肯定的是,老子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道”“德”“欲”“善”“为”这些重点词语,在学界总是给人不清晰的感觉。整本书读下来如果按照学界主流的解读的话,仿佛就成了一本毒鸡汤,但是姜河发现,如果我们把这些关键字重新定义,尝试着用不同角度去诠释这些字在文章中的含义的话,貌似《道德经》就完全变了味道。首先是“欲”字,这个字在宗教伦理中是最常见的字,这个字可以说是所有修行者的必修课,对于大部分修行者来说,你有欲望,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修行者。修行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人类不能有过多的欲望。但是姜河却怎么也不能认同这个观点,欲望人人都有,没有欲望何来人类?难道不想有欲望难道就不是一种更加执着的欲望么?姜河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回答这个问题。他摆起手势向身体问道,“是不是欲望还有其他的意思,跟我们正常理解的含义是不同的?”回答是坚定的,这说明姜河问到了点子上。一般这种坚定的回答都是集体意识在通过身体想要强烈传达给姜河的信息,甚至这个信息与姜河的修行有很大关系。

 

       于是姜河开始思考“欲”字的其他可能的含义,他想起了谭老师曾经好像说过关于欲望的一种解释,在他看来,从目前所有修行者的行为中看到的结果,其实压制自己的欲望往往会导致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在身体中产生强烈的负面变化,在这种人身上总能出现奇奇怪怪的病症。想到这里,一种完全相反的解释出现在了姜河的脑中,也许“欲”字并不是代表人们心中的本性渴求,而是指压抑这种本性渴求的想法。就好像一个修行者认为吃肉是罪恶的,但是他的身体见到肉会有想吃的冲动,身体对这种能量会产生渴求,而这个人压抑这种本性的渴求。告诉自己吃肉是罪恶的,这种教条的、主观的、不认清事实的认知观念才算是“欲”?姜河觉得这种想法太大胆了,于是他小心翼翼得向身体求证,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有了身体正面的肯定,姜河开始用这种完全相反的观念去解读道德经,没想到的是,原本模糊的概念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例如:“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缴”这句话,如果将“欲”字的含义转变过来,那么这句话就可以清晰的解读成“当没有产生压抑内心的想法时,就感受其中的微妙,当产生了压抑内心的想法时,就想一想自己这种纠结的想法来源于什么。”“缴”字的本意就是指蚕丝纠缠在一起的样子,正好可以用来比喻人们内心奇奇怪怪的我执认知观念。而“欲”字之所以慢慢变成现在欲望的意思,是因为在文字使用中,“欲”字本身却有想要的意思,但是这种想要来源于自己的我执认知观念,是想要克制的含义,慢慢得也就变成了想要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欲不欲”,其实就是想说,自己想法中唯独想用要抑制的就是产生欲的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反讽手法,而就是这个用法,让后来读《德道经》的人就已经产生了误解。

 

       既然“欲”字有这种完全跟我们理解不同的解释方法,那么其他关键字极有可能也会是别的含义,就这样,姜河继续这《道德经》的阅读,他接连的发现“善”字,不是善良的意思,在文中用“擅长”来理解更为通顺。“为”字也不是指一般解读的过分为之,而是指人们因为产生了“欲”之后而进行的行为。例如:刚才那个认为吃肉是罪恶的人,因为他产生了这种对于吃肉这件事情的我执观念——“欲”,于是他选择长期吃素——“为”,这种长期吃素的行为其实对于人体来说伤害非常大,姜河的学医经验中常常能够遇到这种吃素的人,常年手脚冰冷,精神不振,身体会缺乏运化所需要的基础能量。而吃素的人往往通过食用维生素、矿物质等来弥补身体营养不良的现象,这样就加剧了身体的消化负担,最终酿成肿瘤等疾病。这就是“为”,由一个或几个我执观念引发的负面影响。

 

       而最让姜河在意的是这个“德”字,在姜河的认知观念中,道德这个词总能让人很纠结,我们社会上一直在提倡人们要讲道德,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典范来约束大家。但是我们在使用的道德是不是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呢?你要让一个人来描述“道德”,那么道德的标准到底是谁来制定的呢?首先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维持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是各种法律条文,但是道德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因素呢?现在社会上往往会有一群人专门用道德的高帽子去随意攻击人,灭鼠的工人说人家是刽子手,做游戏的说人家让孩子玩物丧志,长得漂亮招男孩子喜欢就说人家狐狸精,人品有问题。在姜河看来,他在读道德经的时候从没有觉得老子写的道德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道德概念,现在的道德观念更像是“礼”、“仁”、“义”的范畴,跟德的关系并不大。在老子认为,只要人们追求的是“德”那么“仁义礼智信”就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人们追求的如果是从“仁”开始,那么社会观念只会一直朝着错综复杂的情况去发展。

 

       姜河仔细思索着“德”字可能的本意,他无意间在反过头想“欲”字时有了一个念头,既然抑制自己本性的想法称之为“欲”,那么反过来说,真正自己本性想要的冲动又是哪个字呢?这时姜河突然反应过来,难道是“德”!?他想身体求证着这个想法,果然身体也给出了正面肯定的回答。果然,原来“德”字的真正含义是人们追随着自己的本心去做事情的状态,这也就跟“善”字联系在一起了。当一个人追求“德”,那么他必然会对一件事情“善”,这正好与《阻力最小之路》所说的人类创造的神性相吻合。另外再把“缘起性空”这个概念引入进来,如果一个人“德”那么他就是全身心的在按照自己潜意识在行动,那么他就会达到一种心流的“鬼神境”,时间长了,他的行动就变成他擅长的手段。如果他是一个厨师,他就喜欢做饭,他做饭的时候全情投入,他的第八识必然在这种行为中提高,他的厨艺也会进步飞快,那么他做的饭第八识也就会非常高,吃了他的饭的人自然也会有相应的“缘”牵扯其中。整个世界如果人人都追求这种“德”,那么世界岂不是就是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了么。这就是“厚德载物”的真正含义啊,不管从任何角度上来看,这种解释都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意。

       此时姜河又测算了一下自己的第七识,果然,在想通这些问题后,姜河的第七识进步飞快,此时已经到了临界值999.99999……分了,就差一点点就完成预期的目标了。然后这个数值却突然停止,姜河这才发现,原来第一到第六识开始涨了起来,同时六神通数值也开始变化了。这一起都变得更加奇怪了,姜河面对着这个现象,他只能静静等待这些数值的提升。


《鬼神境的N点零 第十三回 厚“德”载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