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青和讲稿】三指听脉,洞晓天下

2021-08-07 10:29 作者:和世璧-TCM  | 我要投稿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都说我们中医是拎着三根手指头闯荡天下的,虽然比不上现代的微镜技术,但能用脉诊来诊断疾病丝毫都不夸张。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教授在一次纽约中医论坛上发表演说,生动的将我们用手指号脉,比喻成按住笛子的笛孔一样。不同的手法与轻重,都会传出不同的声音。而我们手指上就好像是有三只小耳朵,趴在病人寸口脉上窃听风云。待会儿会给大伙儿展示一些脉搏的波形图,它们有的呢,就像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这是洪脉;有的呢散若杨花,还有的长似琴弦、有的柔若河流、而滑脉则是如盘走珠,等等。在这小小的寸口之处,真是别有洞天,却更能窥斑见豹。从《道德经》的大小辩证观来看,人之于宇宙,微若尘埃,但我们个体对于一个细胞来说,却是它的整个宇宙。其实,寸关尺就分别对应着天人地三才,而脉位的浮沉更是与阴阳相通。因此我们说三指听脉,便可洞晓天下!这一期节目也是应一位朋友之邀特别奉献的,我们接下来就来讲讲诊脉的具体方法以及识别脉象的要点和脉证的取舍,目录如下:

 

首先,第一点是关于脉诊的时间。脉诊最佳的时间应该是在平旦,也就是清晨刚起身时,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是“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但我们在临床中很难有这种好时机,但我们至少要做到在给患者诊脉之前先休息5-10分钟左右,让他平息脉气。我们诊脉时,一般一侧都不能少于50次,单手不少于1分钟,必要时可延长至3-5分钟,这是为了避免遗漏一些特殊的脉象。

 

再来,是脉诊的位置。诊脉可以选择坐位或者仰卧位,但切记病人的手伸出来的时候与心脏水平线是同一高度的,手的姿势是自然而不僵硬的,且没有重物搭在肩上影响血液运行。最好可以准备一个垫在病人手腕下面的小枕头,我们中医管它叫做脉枕,以确保手腕局部气血运行的自然畅通。最后,是脉诊的方法。其中,最关键的是气息的测算。在平时,我们需要注意正常的每分钟脉率与气息,因为我们在诊脉的时候,是用我们的气息来判断病人脉搏跳动的节律与速率的。在正常情况下,以我们普通成人每分钟18-20左右的呼吸频率,以及每分钟76左右的心率来测算,正常成人每一次呼吸,脉搏都会跳动在4次左右,当然小儿的脉搏除外。

 

以上准备就绪,我们就可以开始定位了。在医者定位患者的寸口位置时,我们一般是先中指定关,它一般是在我们的掌后高骨(桡骨茎凸)内侧动脉搏动处,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放在关后(肘侧)定尺。这样子,我们就定位好了寸关尺了。在我们下指的时候,三根指端是平齐的,而且是略呈弓形倾斜的,大约和患者成45度左右的夹角,虽说我们诊脉时手指最精准的部位叫做“指目”,也就是指尖与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但我更喜欢把它比喻成我们中医用来洞听身体声音波动的小耳朵!在分布好我们手指的位置之后,下面就是最精彩的关键:指法与指力。我们可以三个手指头一起下按,也可以选择只按其中一根手指,称之为“总按”与“单按”。在《难经》中,它把我们下指的力度与大豆的重量作类比,当然我们还需要结合体重与性别的实际情况。

 

而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之后就可以“听”脉了,首先,我们要把握号脉的几大要素,分别是:脉位、脉率、脉律、脉力、脉宽、脉长,还有流利度、紧张度和均匀度,上海中医药大学费兆馥教授在她的《中医诊断学》讲稿中谈到了她对于中医脉诊的现代研究,认为正常的脉象,也就是平脉应该如图所示:。用老话讲就是要:有胃、有神、有根。有胃,主要是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有神,则主要表现为柔和有力、节律整齐;有根,是尺脉有力,重按沉取不绝。虽然我们正常人的脉象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产生生理性变异,例如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和精神情志等因素,但“胃、神、根”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关于年龄的影响,我们也看看费老师的总结。在我们上一期节目中,谈到了脉诊六字诀:浮沉分表里、迟数辨寒热、强弱定虚实。这也像是六字要领,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濡脉、弦脉、滑脉、涩脉等特殊脉象,它们都有各自的含义,是我们的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其实,关于脉诊的学习,是非常形象的,例如正常的四季脉象当中: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也是一种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体现。

 

当我们能将以上这些都掌握,脉诊就可以说是入门了,我们常说“切而知之谓之巧”,其实,脉诊的大量反复实践非常重要,要熟才能生巧。临床上,病人的疾病、证型往往都很复杂,有的时候会出现脉与证不能对应的情况,例如,像是实热证却表现为迟脉、明明是里证却又是浮脉等等,比如阳明腑实和虚阳浮越的情况。诸如此类的脉证取舍,都大大加深了临床脉诊的难度。

 

除此之外,脉象与面色所提示的情况还有可能出现五行相生相克的特点,例如面赤属火、但同时脉沉属水,如果两者出现相克的情况,那么往往提示病情复杂且危重、不易康复;但如果两者是相生关系,则是吉兆。根据我们不同的诊断思路,其实对于脉诊的理解也不太一样。有人按照气血辨证,认为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肺、脾、命门,所以偏属气分;而左侧则分别对应心、肝、肾阴,偏属血分。亦有认为浮取测阳、沉按测阴,脉来属阳、退为阴的阴阳辨证观点。

 

记得一次下临床跟我们老师学习的时候,老师让我去把一位病人的脉象,他说他的脉象非常有特点。我仔细寻摸了许久,说到:这位病人的肠道不太好啊。哪知道这位病人一下子低下了头,这时老师点了点头,对我说道:他是肠癌晚期。我们中医脉诊确有神奇惊人之处,其实说到其中奥妙也不难理解:因为我们知道有一种学说认为右手寸部的内侧属于肺、外侧属于大肠,因为二者相表里;亦有观点称大肠属于下焦,因此归属尺部。但这位患者,它同时这两个部位的触感都很特殊,那种感觉像是被什么堵住一样,一股气憋在里面,并且也影响了上焦的肺,所以病情危重。

 

还记得有一回老师给一位病人诊脉,老师笑着对那位病人说:你这得的是富贵病,吃的太好,脉里的血都走不动了。那么病人惊叹道:您的手是显微镜吗?我刚去抽血做了生化检查,那位医生说我的血脂偏高了。

 

脉诊确实非常神奇与实用,案例不胜枚举,就不一一赘述了。只可惜现在临床上会诊脉的中医师越来越少了,也渐渐的成了绝活。将来的医疗系统,可能很大一部分都会人工智能化,但是传统中医的脉诊却无法被机器所取代,因为这里面的信息分析太过于复杂,以人类目前的技术,还不能解析大自然诞下的成果。


最后呢,我们就用一首小诗来总结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脉诊,脉法精妙,非用心精微者无法参悟:


三指听脉寸关尺,宁失其位勿失势。

关前常是食指位,关后当用无名指。

诊确脉动判以息,一息当有四五至。 

浮沉当辨病表里,强弱可断证虚实。

寒热非据数和迟,胃神有根乃第一。 

有胃之脉象证吉,脉若有神节律齐。

有根之脉尺有力,沉取不绝盘如石。

当别气候与四季,且明性别与劳逸。 

个体差异因体质,莫略情志并饮食。 

弦洪浮沉濡滑细,主于心肺源血气。

长牢革大散弱微,心中难了指下迷。

弦主肝病多气滞,伏因邪闭或痛极。 

牢脉可见症瘕积,濡滑岂非痰与湿? 

结脉号之迟而止,阴盛亦或气血衰。 

代促可因脏腑败,促缘阴涸与阳弛。 

脉势难辨需谨记,莫因玄虚而相欺。 

岂因一诊居功伟,四诊合参不可离!

 ——《谢氏脉诀》

 

好的,今天青囊就与各位聊这么多,非常感谢大家的观看,如果关于中医的学习或者中医其他方面,你也有什么想说或想了解的,欢迎在屏幕下方给我们留言。青囊和声,助力中医成长,我们下期再见。

 

 

 

 


【青和讲稿】三指听脉,洞晓天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