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站在阴影中的基金经理

这是投资搜神记的第 268 篇文章
公募基金的第25年,行业迎着红利踏入高速发展期,“内卷”愈演愈烈。基金产品的优异过往业绩虽不能代表未来,但确确实实彰显着投研团队在昔日“驯服”市场的光辉成就,经验注意告诉我们,他们具备战胜市场的能力。
于是乎,公募行业的新产品营销几乎都采取了固定的模式——所管基金业绩优异者被称为“绩优基金经理”,由他们担纲新基金的管理者。长此以往,业绩卓越者身负数百亿资产,业绩不佳者却常常受迫于清盘压力。
公募行业现有3000多位基金经理,自然形成了激烈的同业排名比拼,排名靠前的基金经理成为了基金公司的“宠儿”,产品宣发、路演采访等活动不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更多的业绩平庸或不佳者,被隐藏在幕后,苦等业绩反转。
01 从公募走向私募,从私募走向公募
最近这十年,从公募行业跳槽到私募基金的绩优基金经理越来越多,公募大佬功成名就后“奔私”隐退似乎要成为行业的范式。大家只是经常看到“奔私”的资讯,有没有认真想过,绩优基金经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集体选择?
原因其实很简单,时间更加自由,且挣得要多得多。
绩优基金经理在公募行业,基本是不具备创业意识的、兢兢业业的一份工作。中大型公司都不太希望它们的员工那么有“野心”,突然来一个带团队集体跳槽,即便是小型公司也是如此,更何况小型基金公司难产出绩优基金经理。
当绩优基金经理沉淀已久,在基金公司的晋升和待遇几乎到了天花板了,怎么办?继续待在基金公司养老是一种选择,另一种选择就是自立门户,继续在擅长的二级市场上生存,合伙创办新公募、合伙创办新私募或是加入某家私募。
绩优基金经理自带流量,“奔私”后会让新东家名利双收,作为创始人或者联合创始人的角色分管理费,收入大概率要比之前高得多。
一方面是绩优基金经理“奔私”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有知名私募费尽周折只为一张公募牌照,也有昔日走出去的明星基金经理回归公募。那么,公募基金对他们来说吸引力在哪里?
相比野蛮生长的私募基金,公募行业是在一路强监管之下成长起来的,每一家基金公司都能算得上是“根正苗红”,公募行业也一直是大资管行业的优等生,是标准的“好孩子”。
抗日爱国系列电视剧里经常会说,“八路军”和“土匪”都能打鬼子,但两者还是有巨大差别的,这两者的关系就有点像公募私募的关系。公募牌照审批很严,分控也十分严格,私募基金则相对轻松,一家百亿私募也就几个人打理。
这些年来,私募基金暴雷的负面例子层出不穷,失联私募的名单也在按周期更新,私募行业的口碑总是不如公募。如果不再为眼前的薪资低头,把资管当成是更辉宏更长远的视野,公募行业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02 求稳求中庸,还是“赌一把”成为明星
公募基金的开放式产品净值,每天收盘后都会例行更新,而私募基金是一周更新一次。
每天都能看知道净值变动,意味着投资者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基金账户的盈亏,“这只基金昨天亏钱了今天又亏了”、“这只基金最近这几天好猛”等感受积累下来,对公募行业的基金经理会造成巨大的压力。
虽然基金公司都对外说,考核业绩的周期很长。但长期业绩也是短期业绩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业绩差的基金一定会面临持有人的流失,这部分资金转而流向业绩表现更好的基金。
在这个循环机制下,绩优基金经理的光环被无限加强:成为绩优基金经理意味着管理规模的增长,意味着在市场知名度提高,意味着在基金公司地位更敦实,意味着在公司的晋升渠道更明朗,意味着自己的薪资水平在提档。
所以,哪怕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哪位基金经理不想成为其中的绩优者呢?但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天随人愿的好事,基金经理能否成为“绩优”与否不止是自己能决定的,还要看其业绩在同业基金经理中的排名。
基金经理几乎都具备名校背景、有过4年左右的研究员经历,何以能在3000多位同业中脱颖而出?天分和运气很重要,基金公司背后的团队也很重要,这些年来行业确实涌现了很多有天赋的基金经理,他们对市场嗅觉灵敏,出手精准。
但能算得上是有天分的基金经理,在全行业占比不超过5%,这也就意味着,剩下95%的基金经理仍面临着突围的问题。有些基金经理看得开了,靠自己的体系和团队支持每年维持在前1/2就好,长期业绩也说得过去。
还有一批在前几年业绩就不理想的基金经理,就要考虑“赌一把”的问题了,假如运气不好赌错了,只是没有改变业绩差劲的原有结果。一旦赌对了,业绩出现惊天反转,就是另一个人生剧本了,这似乎很值得一试。
说的难听一些叫“赌风格”,其实这在公募行业挺常见的。看好几个赛道,下大权重猛攻,即便是很多全市场选股的基金经理也会采用这套思路。
03 阴影中的失利者,费尽周折难“改场”
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曾经做过多少努力?曾在民生加银基金担任基金经理的黄一明,他在公募任职几年的持仓就很具备代表性。
要讲黄一明之前的公募经历,也是因为最近有他创办了一家新私募,私募基金名为海南新国兴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此笔者也衷心的祝愿他能找到适配的投资风格,东山再起。
2012年5月份,黄一明加盟民生加银基金,并于一年后正式管理基金产品,截至2017年3月底,他管理的民生加银城镇化A、民生加银品牌蓝筹的任职回报分别达到了131.09%和100.88%,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值得一提的是,黄一明在民生加银基金有两段工作经历,第一段经历从2012年5月至2017年3月,历时4年10个月,“二进宫”从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在任不到两年时间。期间断档这一年多,他去了华商基金担任专户投资经理。
让人感觉遗憾的是,黄一明在重回民生加银基金后,他的管理业绩却没有了昔日的耀眼。截至黄一明卸任,他对于民生加银精选和民生加银新动力A这两只基金的任职回报分别为-14.00%和-8.51%,均未能取得正收益。
在此期间,黄一明尝试过很多方式来“自救”,却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019年,他甚至尝试了高换手率的短线操作,基金季报结果显示,在这一年的6月底和9月底,黄一明管理民生加银精选的换手率分别达到了3288.53%和2812.23%,甚至一度被投资者质疑是“给券商刷交易佣金”。
在整个2019年,沪指累计上涨22%,深成指大涨44%,电子、食品饮料涨幅超过70%,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涨幅也在50%以上,而民生加银精选混合基金重仓的兴业银行、海螺水泥、南京银行等却全部“踏空”,在同类基金中业绩垫底。
半年后,黄一明带着失意和遗憾黯然离开了民生加银基金,投资者对他的争议也日渐隐退。
“奔私”之后,黄一明加盟了一家名为千上投资的证券私募基金,而后在2022年3月离职,开始筹办海南新国兴私募。备案信息显示,该机构由他本人认缴占比60%、北京北斗国星数据管理有限公司认缴40%设立。
但机构类型,已不是曾经给黄一明带来辉煌和遗憾的二级市场投资。资料显示,这是一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可开展的业务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及相关FOF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相关FOF基金。
(全文完)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