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先东线还是先西线德国的纠结,美国下场参战,苏俄退出一战

2023-03-29 23:42 作者:史唠客  | 我要投稿

先东线还是先西线,德国高层的纠结,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尽管毒气、飞机、坦克等新型科技武器,不断在一战中被发明应用,但堑壕里的双方依旧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战争变成了纯粹的消耗战。而德国人在这场消耗战中的表现稍微好点。比起自己损失的人数,他们杀死的敌人更多,而且他们作战的性价比也更高。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每花费36 485.48美元才能杀死一名敌军士兵,而德国及其盟友只需要花费11 344.77美元。然而,德国人在战略方面却没有什么效率。一些将军认为,德国应当集中力量,先击败俄国。他们指出,东线的问题不是如何取得突破,因为那里有足够大的回旋余地,因此突破防线是常事,东线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缺少铁路和公路的情况下保持攻势。他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比在法国的堑壕中杀出一条血路要容易得多。然而,另外一些将领则认为,俄国前线是次要的,要赢得战争就必须打败英国人和法国人,到时候俄国也会跟着屈服。


结果这就分散了德国的精力。更糟的是,还有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主张在欧洲之外的地方赢得战争。德国皇帝在1914年写道,“必须让整个伊斯兰世界都起来反抗英国这个可憎的、满口谎言的、毫无原则的,由小店主组成的国家。”但这场伊斯兰圣战并没有能够实现。不过,在1915年,德国海军又开始推行另一项全球战略。德国的海军将领们认为,既然英国比德国更依赖进口,那么为什么不使用潜艇封锁英国的贸易路线呢?

在策略几经摇摆之后,1917年2月,德国人决定击沉一切出现在他们视野中的商船,不管这些商船究竟挂的是哪个国家的旗帜。德国的领导者们知道,这很可能让美国加入战争。但是在他们看来,美国实际上已经参战了。在“一战”爆发前,英国依靠资本输出和工业制品输出控制着整个世界体系;而现在,英国每个月要从美国进口价值2.5亿美元的战争物资。更糟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是英国从纽约市场上借来的。根据德国经济学家的计算,如果德国能切断这条大西洋生命线,那么英国只能再坚持战斗七八个月。他们指出,虽然激怒美国可能会导致德国输掉战争,但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就等同于坐以待毙。不过,为了对冲风险,德国人想出了一个糟糕透顶的主意:资助墨西哥进攻美国。这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于是1917年4月,美国向德国宣战。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就在消耗战和对东线的侧重开始让天平向德国人倾斜时,美国人站在了英国和法国一边。到1917年初,已经有300万俄国人在战争中丧生,俄国军队正在土崩瓦解。于是“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的统治,而后又爆发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俄国人随即开始投身于内战,而德国则迫使新生的苏俄退出了战争。


此时的苏俄边界与1991年苏联解体时的俄罗斯边界十分相像。只不过,在1918年,独立了的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接纳了各色各样的德国贵族为统治者。德军总指挥官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相当于实际上的独裁者,他说,“要求德国不仅要用强有力的手保护德国公民,更要保护所有的德意志人。”他所说的德意志人,也包括奥匈帝国中的德意志人,而此时的奥匈帝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德国的卫星国。如果鲁登道夫赢得战争,就可能会建立起一个疆域从英吉利海峡延伸到顿河盆地的大德意志国家,而这肯定会终结英国“世界警察”的身份。下期内容:“现代战争体系”的发明,美军成压倒德军的稻草,一战结束。



先东线还是先西线德国的纠结,美国下场参战,苏俄退出一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