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超教授反驳泛欧亚语
王传超教授反驳泛欧亚语
印欧语、汉藏语和南岛语的起源和扩散是考古、语言和遗传学交叉研究的范例,但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中也有案例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比如泛欧亚语随农业扩张假说。罗比茨 (Martine Robbeets)等提出了泛欧亚语言(Transeurasian)这一概念,它既包含了传统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还包括了系属不明的日语和朝鲜语。罗比茨构拟了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动物和农作物词汇,如马、谷子、大麦、小麦、稻子等。通过语言学的相对年代与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相校对,辅以遗传学证据,她认为,公元前6000—5000年,位于内蒙古东部和满洲南部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作为中国东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是说原始泛欧亚语的人群,而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辽河农业人群的扩张促成了原始泛欧亚语的传播,相关内容发表在Nature上。然而,罗比茨等所列举的考古、语言和遗传三方面的证据都存在严重问题,他们对语言数据的分析不符合历史语言学学术传统要求的最低标准,也与他们自己陈述的合理对应原则相矛盾。他们在遗传学分析上以偏概全,将包括中国东北在内的北方古代农业人群对日韩人群的遗传贡献解读为对全部泛欧亚语人群的形成都有贡献。我们对遗传数据的重新分析发现其并不支持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的传播是由农业人群驱动的,现有数据也无法证实农业分两波向朝鲜半岛传播。另外,由于他们的考古数据不适用于系统发育分析,我们未能重复出他们论文的主要结论。目前来看,既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存在泛欧亚语系,也没有证据将突厥语族、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日语和朝鲜语这五类语言与西辽河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扩张联系起来,这些语言之间相似的特征更可能是接触而来而不是同源共祖由谱系遗传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