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消化科-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胰酶在胰腺中被激活后引起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为特点;轻者胰腺以水肿为主,病程有自限性,少数胰腺出血坏死伴有腹膜炎、休克,死亡率高;
病因:
胆道疾病-胆结石可能导致壶腹部和Oddi括约肌痉挛,胆道压力增加,胆汁逆流进入胰管;结石移行过程中导致Oddi括约肌暂时松弛,碱性12指肠液反流进入胰腺;
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酒精和大量食糜促进胰腺外分泌功能并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使胰液引流不畅;
胰管堵塞;
手术损伤-胰胆胃手术损伤胰腺、ERCP后;
糖皮质激素;
高血脂相关;
发病机制:
胰腺分泌过度旺盛、胰液排泄受阻、胰蛋白酶抑制物减少、胰腺血循环障碍;
正常胰液含有有活性的酶(淀粉酶、脂肪酶),无活性的酶原(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前弹力蛋白酶);进入12指肠后,肠激酶活化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并启动级联激活系统;正常胰管内有胰蛋白酶抑制物,防止提前活化;
激活的消化酶不但可以消化胰腺本身,随血流进入全身可导致多器官损伤;
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首发症状,突然发病,常在饮酒和饱餐后;多位于中上腹,持续性可有阵发性加剧,向腰背部束带样放射,抱膝弯腰可缓解,进食后加重;水肿型3-5天可缓解,出血型可引起全腹痛,持续时间长;
恶心、呕吐、腹胀-呕吐后腹痛不缓解,有时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发热-一般3-5天,超过一周要考虑是否存在继发感染(胰腺、胆道);
低血压休克-只出现在出血型胰腺炎;
体征:
水肿型-上腹压痛、腹胀、肠鸣音减弱;
出血型-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麻痹性肠梗阻时明显腹胀、肠鸣音减弱、腹水征(血性,淀粉酶含量高);Gray-Turner征、Cullen征;形成胰腺脓肿和假囊肿后可扪及包块、胰头部水肿压迫胆管可有黄疸、脂肪酶分解脂肪组织产生的脂肪酸与钙结合导致低钙有手足搐搦;
并发症:
局部:
继发感染2w形成脓肿4w-高热、中毒症状、上腹部肿块、腹痛;
假囊肿2w-坏死液化组织被包裹,破裂可导致腹水,压迫12指肠导致梗阻;
全身:
消化道出血-应激导致胃粘膜出血;
败血症和真菌感染;
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肾衰、急性呼衰、急性心衰;
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
辅助检查:
生化检查:
血象-白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加,核左移;
血淀粉酶-6-12小时后开始升高,48h最高,持续3-5天;升高可见于其他急腹症,>5倍正常值才可诊断,高低不一定反应病情轻重;正常值
尿淀粉酶-12-14小时升高,持续1-2周;
胰源性腹水、胸水淀粉酶升高;
淀粉酶和内生肌酐清除率比值,可增加3倍;
血脂肪酶-24-72小时开始上升,持续7-10天;正常值
其他-一过性高血糖,一过性高胆红素血症,一过性低钙血症;
CRP->15mg/dl提示胰腺广泛坏死;
影像学检查:
BUS-对胰腺肿大、脓肿、假囊肿有诊断意义,肠道胀气、过度肥胖者胰腺显示不清,应行CT;
CT-鉴别水肿型和出血型有价值;
A级-正常胰腺;0分
B级-胰腺肿大;1分
C级-B级+胰周围炎症,轻度渗出;2分
D级-C级+胰周重度渗出,单区液体积聚;3分
E级-多区液体积聚;4分
无坏死0分、<1/3 2分、1/3-1/2 4分、>1/2:6分
CT严重程度指数(CTSI):CT分级+坏死范围评分;
诊断:
出现以下表现考虑出血型:休克征象、低氧血症、血钙<8mg/dl、血糖高、腹膜刺激征、麻痹性肠梗阻、Gray-Turner征Cullen征、腹水高淀粉酶活性、尿淀粉酶突降低;
分型:
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3项或CT分级为A、B、C或CTSI<3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局部并发症;器官衰竭;Ranson评分≥3项;APACHE-Ⅱ评分≥8;CT分级为D、E或CTSI≥3分。
鉴别诊断:
溃疡急性穿孔-有溃疡病史、腹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X线见膈下积气;
急性胆囊炎-反复胆绞痛史、Murphy征(+)、BUS可明确;
急性肠梗阻-肠鸣音亢进、无排气、胃肠型、X线见液气平面;
AMI-18导联心电图+心肌酶谱动态改变;
治疗:补液、抗炎、抑酸、抑制胰腺外分泌
胃肠减压、禁食水(恢复饮食的条件:症状消失、体征缓解、肠鸣音恢复正常、出现饥饿感,不需等AMY恢复)、营养支持(静脉或空肠)、解痉镇痛(不用吗啡可能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
抑制胰腺外分泌功能-H2受体拮抗剂、PPI、奥曲肽(效果最好),肠麻痹者不用抗胆碱药物;善宁可以皮下注射、泵入,施他宁只能泵入;
抗生素-喹诺酮类、3代头孢、甲硝唑,MAP不常规使用(胆源性除外),SAP常规使用;
内镜下切开Oddi括约肌解除胆道梗阻,可用于胆源性胰腺炎;
一般不用糖皮质激素,并发ARDS时可用;
外科治疗;
预后:
水肿型1周后可缓解,出血型50%死亡,幸存者遗留胰腺功能不全或慢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淀粉酶不升高可能的原因:
极重症胰腺炎、极轻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基础上急性发作、急性胰腺炎恢复期、高脂血症相关性胰腺炎(TG↑可使AMY抑制物↑);
慢性胰腺炎
胰腺实质的反复性或持续性炎症,有不同程度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黄疸、消瘦、消化不良、腹泻、糖尿病,与胰腺癌难鉴别;
病因:
我国以胆道疾病引起胰腺炎多见,病变多位于胰头,胰头增大纤维化;腹痛多位于右上腹和中上腹,常合并梗阻性黄疸;
临床表现:
无症状期和反复急性发作期交替出现;
腹痛、胰腺钙化、假囊肿、脂肪泻、糖尿病=五联征
腹痛-开始可为间歇性,后期为持续性;上腹部,放射到背部,屈身缓解,平卧和进食后加重;
黄疸-肿大的胰头、假囊肿压迫胆总管时可发生;
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减退-腹胀、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脂肪泻、消瘦,Vit缺乏;胰岛素不足导致糖尿病;
辅助检查:
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直接刺激-静脉注射胰泌素后收集12指肠内容物,患者分泌的胰液量和碳酸氢钠浓度都低于常人;
BT-PABA-糜蛋白酶可分解BT-PABA为PABA,肠道吸收后从尿排泄,服用BT-PABA后收集6小时尿测定PABA排泄率;
内分泌功能测定:
空腹胰岛素多正常,口服葡萄糖、磺脲类后胰岛素不上升;
吸收功能检测:
患者粪便中脂肪和氮含量增加,由于不能消化吸收;
淀粉酶测定:
急性发作时血尿淀粉酶,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一过性增高;
影像学检查:
腹平片看钙化、BUS、CT;
ERCP-有重要价值,可发现胰管扭曲变形、不规则扩张、狭窄、中断等,可同时观察胆道疾病;收集胰液作细胞染色体检查可鉴别胰腺癌;
胰管扩张可见於-胰腺癌、壶腹癌、胆石症、慢性胰腺炎;
活检: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可鉴别胰腺癌;
治疗:
内科治疗:
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饱食可减少急性发作;
胰酶制剂替代治疗+抗酸治疗(减少对外源性胰酶的抑制);
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