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谈现在的专家,也谈到鲁迅的书单
文章的原标题:专家的短板与公众的期待 作者:戴建业 摘自《你听懂了没有》并有作节选
题目中的“短板”不是指“短板理论”或“短板效应”,而是指现代社会中专家天生的局限。“期待”自然是指公众对专家的期待视野。
在自己非专业的领域里,一个专家发言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可能不及一个普通百姓,但它的影响又超过常人,这正是专家最大的“短板”,也正是专家最大的危险。
即使在自己本专业领域里,专家也往往由于固执而失之偏激,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发言,在公众眼中也可能显得幼稚可笑。28号《新京报》讯,一百多名学者联合签名的举报信,送至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状告商务印书馆今年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二百三十九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这些语言专家们认为此举损害了汉语的纯洁性和权威性。譬如“NBA”应改为“美职篮”,还有“iPhone”“GDP”“CPI”等应该译为中文。这些语言学专家由于太热爱汉语了,他们容不得汉语中夹杂一些洋文字母,就像溺爱小孩而娇惯小孩一样,太爱汉语而出现对汉语的偏执。中华民族正处在千古未遇的大变局中,我们的文化、语言、心理、习俗,与世界各国都处于不断交流和交融之中,我们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洋节,无意之中就喜欢溜几句洋文,热恋中的男女情不自禁就当众接吻,张口就“OK”,闭口就“Bye Bye”。我们人不可能是清朝时的汉人,话更不可能说民国时的汉语。我这个弄古代文学的人能理解专家们的焦虑,大众可能觉得这些告状的专家是不可理喻的怪人。 我想到了鲁迅。
1925年《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时,鲁迅先生的回答让时人大跌眼镜:“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鲁迅先生这段话都偏激得可怕,他的朋友和论敌大多指责他误人子弟。鲁迅先生自己看的中国书肯定比外国书多,他学术研究的领域更是古代文学、绘画、碑帖,先生上面这段话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只是他对传统失望和对现实焦虑的宣泄。他同时给挚友许寿裳儿子开的书单全是“中国书”,而且全是中国的古书。
不管怎样深刻的思想家,既有敏锐的洞见,必有可怕的偏见;不管哪个学富五车的学者,在专业领域才华超群,在非专业领域可能极其无能。客观全面容易流于面面俱到,四平八稳,深刻犀利又容易固执偏激,甚至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