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好,这里禁止随地大小爹。

2023-02-08 01:20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秃头研究所Monsters(公众号)

◼️ 缺乏道德感、喜欢听着贝多芬第九号交响乐曲对女性实施侵犯的亚历克斯·迪拉格被捕了。为了减少刑期早日出狱,他参与了美国当时所施行的一套「卢多维克技术实验」,其原理便是以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假说为基础,不断向犯人提供大量惊悚可怖的暴力画面,并伴随使人痛苦难耐的精神和身体煎熬,从而形成对消极、仇恨、施暴行为的生理性厌恶和恐慌。


◼️ 亚历克斯的眼睛在白色幕布前被机器强制撑开,投影仪中不断投射出使人感到作呕的、血腥的内容。全身被固定在座椅上的他动弹不得,只能被迫接受如此摒除人类自我意识的「犯罪清除实验」,直至其双眼通红、身体扭曲、吼叫,也不得停止——因为专家们相信,这样的行为有助于将邪恶的部分统统挤压出犯人的头脑,使其保持积极、向上、为善的那部分自我意识。


◼️ 积极?上进?


◼️ 「发条橙」亚历克斯的精神在饱受折磨后终于对负面的暴行产生了抵抗,只消听到贝多芬交响乐的一个音符便会反射性呕吐、恶心。「恶」的一面看似被消除了,「善」的一面似乎自然就会显现出来。「消极」的思想被清空了,「积极」的心态便会迎头赶上。实际上,无论是对这样的犯人还是每一位劳碌的普通人来说,都正在接受着这样的「卢多维克实验」:它否定一切悲伤和沮丧的内容(对犯人则是消极的、不正确的犯罪暴力念头),认为积极、乐观、上进和勇敢、坚强是人类最为美好的品德。


◼️ 但却忘记,犯罪背后存在着社会与家庭等多方因素造成的人为动机,消极和悲观的痛苦也无法依靠绝对积极的崇拜和对苦难的歌颂就彻底被抹平。


◼️ 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思考和情感的复杂性,而非真如「发条橙」一样,是机械的玩具或是什么其他非黑即白的物品。个体是多元的,是悲欢喜乐交织而成的角色,一味地要求清除悲观、消极的状态,最终也只能像是安东尼·伯吉斯笔下的亚历克斯一样,成为被强制说教的、像是上了发条似的“行尸走肉”而已。



🌛

02/06/Mon.


这个赞美苦难、

非要人向上的社会。

@TuTouSuo™️ 


◽️ 本文涉及「胡鑫宇自缢案」与「狗头萝莉事件」。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理性发言,请不要在评论区发生争执,保持Peace&Love。


去年发生了件事,B站UP主“衣戈猜想”发布了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大概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一场关于「歌颂苦难」的价值观争议迅速扩散到网络诸多不同类别的群体讨论中:高校教授、新闻媒体、自媒体博主等等,都在思考同一件事:承认苦难的意义和赞美苦难对人的磨砺,是否是正确的社会思考方向。


当然,这场观点碰撞的最终结果也并未得出某些科学性的真理,但却足以让众人明白,苦难并非是造就个人品格与脾性的充分条件,而对苦难的肯定和溢美,只会以单向度的方式否定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客观与主观人为因素,使公众越发片面地认为人遭遇困境是理所当然,而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唯一值得表扬、嘉奖的行动轨迹。


由此出发,不难临摹出这样一个强调正向表达与积极肯定的社会形态:过度的兴奋,擅长自我激励的个体相互聚合,讽刺消极、悲伤的一切事物和情绪,以理性的、科学的、制度化的体系作为核心支撑,相信只有进步、前进才能够获得期待与回报的共同体表征。


活跃的“兴奋剂社会”。


韩炳哲这样表述当今的个体生存环境,其所培养的,“按照尼采的观点,即将大量出现的不是主权独立的超人,而是只会劳作的‘末人’。这种新型的人类,毫无防御地陷入过度的积极性之中,没有任何独立自主性可言。”


因为他们只遵循单一标准的指导,只相信希望和努力的结果,对一切与之不符的内容加以极端的排斥。


实际上这种情况早已出现在个人生活的无数场景中:失败哭泣时要求小孩必须坚强起来的父母;课本中无处不在的顽强抵抗命运的英雄楷模;在抑郁症患者面前说看开点、心态健康点的朋友;面对他人困境要其自强,讽刺和贬损选择自杀行为的无数着急又冷漠的旁观者。


他们无一例外地相信那些具有振奋人心力量的话术:“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并擅长以道德围困的方式为这样积极肯定的价值观念赋魅:“你爸妈养你不容易,你要争气”“一点小事,男子汉都能挺过去”“别人都可以,为什么你就不行”“大家都很忙,不能分心于你”“你15岁的青春,不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人的自主性先是被捆绑上了单一维度的评价标准,紧接着又为其补充各式各样的附加证据,以此形成看似完整的逻辑闭环,为这个积极的、单向度的肯定社会提供行动和话语层面的所有合法性。


因无法适应校园生活,频频遇到心理危机的胡鑫宇选择了自缢;自诉遭到生父猥亵、前任网暴、平台违约的狗头萝莉也一再崩溃。他们的悲伤、脆弱、抑郁、消极被某些主流媒体、主流价值观念所摒弃,甚至嫌恶。


于是他们说,以“哀其不争”的口吻说:


“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作为公众人物,自己亲手去解决问题,打败困难,这样人生才更精彩。”“如果粉丝们看到,他们喜欢的博主遇到困难时,就选择轻生,粉丝们会有什么想法?是不是有人会效仿这种行为,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极目新闻评论)


“孩子啊,请给我5分钟。我可以告诉你,世界上的孤独并非只有你一人。有的人写下《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的人终身残疾,成了著名物理学家。”(《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


暂且不论这两段言论中均存在的类比谬误和过度想象、偏差归因的问题,只谈其无视悲剧发生的原因,一味否定行为人的结果,就足见其思考维度的单一化。


这看似是两起个案,两个个例,但实际上,在冰山之下所隐藏的,是整个社会共同体意识,在集体范围中出现的进步主义浪潮与贬抑脆弱和消极的意识形态倾向。


@TuTouSuo/4.0/积极社会

*

◼️ 爹味说教是男权

 @TuTouSuo


有意思的是,以上这类言辞往往会被归纳到「爹味说教」中去。乃至于社交媒体中开始兴盛例如“爹味太重”“禁止随地大小爹”等戏谑化的说法。


所谓“爹味”,从意指逻辑上来看,着重关注某种来自于男性,尤其是社会地位或家庭身份较高的长辈所发表的观点,常常具有强烈的自上而下的说教和命令的态度。若进一步延伸,这样的表达也呈现为主流化的审美或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刻板成见。


将其称之为“爹”而不是“娘”或者“妈”,所牵连出的仍然是男性主导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换句话说,那套既定的、为众人所承认的意识形态逻辑被认为是男权、父权主宰之下的产物,是某种来自于男性权力凝视之后的结果。


如此一来众人可以窥见,从阳刚、坚强的男性气质,到积极、勇敢、乐观的社会角色定位,那些被认为是正确的、进步的、主流的观点和行动都来自于,或依附在由男性集团所控制的话语符号之下。相反,女性气质中的柔弱和感性往往被塑造成「被保护的对象」,由此使其被归纳在男权统治中。如果这种气质对积极向上的主流导向造成了影响,则会被鞭笞到社会整体意识的对立面去,被标签化和污名化。


例如“这是一种脆弱的表现”“这是带坏粉丝的行为”等。


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对「爹味」的戏谑乃至嘲讽,大部分由女性发起,并积极地从这一群体出发,扩散到青少年、同性恋、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与更多的边缘群体中去。


这或许也是当下女性主义倡议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之一:理解弱势,首先要能够感同身受。


◼️ 美貌单出是死局

 @TuTouSuo


狗头萝莉。一个漂亮的女人。


这篇文章中不会去讨论具体的那些捕风捉影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也不会对任何一方单方面的陈述作出评价。事实的真相在当下是所有离场介入式的局外人最无法参透的对象之一,在此暂且搁置不谈。


但我发现这件事里的一个现象,诸多女性博主或者有着女性主义倾向的发言主体对「狗头萝莉」抱有着“理解其难处却无法叫醒装睡的人“的态度,认为其无法跳脱出为男性所凝视的物品化的圈层气候,始终把自己放置在被审视、被品味的客体角色中,从未获得过独立的自我意识。


故意漏点/擦边直播/依赖男性


很多女性主义者对其态度也从心疼,转变向批评和指责。


在这里我又要做一次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无论任何一方确实都有可以支持的理由。而我想说的,是葛兰西所说的一个逻辑:


当群众的头脑里没有相应的思想武器时,他是无法真正理解一场革命的价值和意义。但如果连物质支持都保证不了,精神就绝对无法获得自由。


回过头,再想想这件事。


孰是孰非,各执一词,但真正的问题在哪,其实都早已非常明了。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2024/TuTouSuo」


追逐自我/畅意自由

保持灵魂对Freedom的渴望


「2023/TuTouSuo」

つ♡⊂


将书籍与宇宙一同

随身携带


🐼🐡


你好,这里禁止随地大小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