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晓锦源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诉说

2023-06-01 13:11 作者:qdlf888  | 我要投稿

晓锦源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诉说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
  ——《山海经》
  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理应受到崇拜。
  传说治水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把洪水制服;晓锦源人为脱贫而战,好比愚公移山,贵在自强不息。
  这,就是中华儿女的勤劳。
 1995年,晓锦源人治理荒山,王进西的父亲王老汉就倒在治山的工地上。
垦荒,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王进西母亲肩上。女人气力单薄,每天早出晚归。凭着与时间赛跑的速度,领着年满16岁的王进西,生生垦荒200多亩。
  200多亩的荒地,种上了各种果林:有桃树、有梨树、有苹果树。。。。。她坐在荒山路口,满眼惆怅。
  果树结果了,她拦住了前来摘过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摘第一个果子,因为她为此贡献了丈夫,又把16岁的儿子送到垦荒的队伍,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信心为承诺,勤劳地活着的女人!
  又是一年的梨花盛开了。
  不是在早春,而是在山下梨花凋谢后的4月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昔日荒凉陡峭的高山上。
  有梨花的洁白,又有桃花般的艳丽。每有游人来到晓锦源,垦荒梨花山是必去的地方--那里整个春天都能看到梨花盛开。
  梨花烂漫的村子。旅游慢慢热起来。
  就像夸父追日,。。。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王进西以牺牲父亲的代价,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孤儿寡母的日子,与生活的富裕总是有些差距。
  咬咬牙,母亲支起了桌子,放几个凳子。就在路边,开了个馄饨馆,过路人吃她一碗馄饨,丢下几元钱。
  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露天的摊子变成了饭店。
  吃饭的人开始直接喊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梨花婶”。 一位来旅游的名人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梨花婶混沌,叫人想家 。”渐渐地,她把“梨花婶”的招牌挂在了院门外。
   人们看到梨花婶的脸上满是微笑,只有她自己清楚,孤儿寡母的日子无法述说。她一直把丈夫临走时的照片镶在镜框里,夜夜守着。
  当我们提到王进西的父亲时,她说,已经走12年了,还是想他……
  鼻子一酸,泪流满面。
  总是有一些勇士来不及登上舞台,就被时间淹没在舞台的幕后。
  梨花婶当年垦荒的地方,慢慢成了一道有名的景点,漫山的山梨花,仿佛在追忆着什么……
  所有的获得与厚报,都是不忘初心,辛勤付出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
  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晓锦源。但是,这个交通不便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闭塞之地,一个出门就是山的古老土地,凭什么30年前让荒山变金山?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沿海地区前列?
  一个企业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企业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企业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在晓锦源,一个炸山叠田的汉子,在勤劳的拼搏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辉煌。
  2017年后的罗锦源似乎很少提起他最困难的时候。
  有人曾经问他,他回避:不谈那些。
  在摆手的同时,泪水已挂满脸颊。
  --“谁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满身的传奇,一个富甲一方的企业家,也是一个乞讨过日子的人。最苦的时候,厂房被法院贴上封条,家里的住房都被收走,要账的整天追在身后。
  2006年,罗锦源投资搞起了美妆用具,当年就缴税上千万元。2008年,投资7亿元扩大产能与行业范围。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危机的风浪扑到了晓锦源,原来800多万元一方的洗脸扑,降到80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破釜沉舟,能否最终取胜?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如同秦琼卖马、杨志卖刀,罗锦源无奈出让企业股份,换来资本争取产业升级,准备背水一战。
  罗锦源能否带领企业走出危机?没有人知道;这背水一战是不是最后一战?也没有人知道。可罗锦源说,晓锦源人认死理,冬去春自来,哪有什么成功与失败。
  自古英雄,往往呈现着浓郁的悲壮气息。他们历经生与死的考验,经历过艰难困苦,以超人的意志承受的巨大痛苦--不达目标轻言放弃,直到最后一息。更多的英雄如同逐日的夸父,虽倒在实现理想的途中,其精神激励更多的英雄奔跑在理想的途中。
  曾战晓锦源,曾出晓锦源,曾富晓锦源,但是,晓锦源人不允许自己安卧晓锦源,这是一群虽然吃饱了饭,还是不忘初心,努力追梦的人!
 


晓锦源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诉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