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 | 自律+努力,6月上岸人大金专
考研,是人生一段历程的结点,又是下一段旅程的起始。今天在这里写一写自己在考研征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够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启发。
先介绍一下个人情况,本科毕业于985,金融学专业,本科阶段成绩很差,绩点还不到3,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垫底货。尽管在本科期间课程包括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和商业银行管理等各种金融学学科,但都是属于上课最后一排划水,期末低分飘过的样子。大三结束的夏天来到KC准备第一次考研,七月份和八月份在KC进行学习。在这两个月期间完成了基础班和暑期班课程的学习,对金融学才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算是弥补了大学前几年欠下的债。在KC学习的两个月是我大学期间最努力的两个月,遗憾的是九月份由于开学,我离开了KC回到学校进行大四的学习。与大部分学生相同,我们在大四只有一两门课程,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宿舍。在最初的一两周里,我还能够坚持按照在KC期间的作息进行学习,但是随着热情的衰减,后来逐渐就融入到了室友和身边同学愉快的大四生活中,开启了白天上床睡觉晚上喝酒开黑的快乐生活。因此实际上在九月底,我的潜意识就放弃了考研的念头。后面的日子基本上和考研就没什么关系了,实际上在考试前一天下午还在王者峡谷酣战,考前的那个晚上到了考场旁边的酒店里,才开封了我的肖四肖八。因此不出所料,第一年的考研以数十分的巨大差距告一段落。在这里用自己的经历为各位一战的同学敲响警钟,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律能力和对于考研的执着和热情。我们在金融学中学到,在内部控制不足时需要外部监管的介入。因此对于和我一样严重缺乏自制力的回到学校准备考研的一战同学们,如果不是宿舍全员考研,强烈建议找研友出去租房学习,或者做图书馆里的雕像、自习室里的幽灵。
一战之后就到了疫情时间,人在闲的没事干的时候总是会思考人生,待在家里的几个月里,我慢慢意识到了大学时光的颓废,开始感觉到后悔。我的大学四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从班级前列入学到班级倒数第五,从150斤吃到了205斤,这期间不仅是失去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更是自信心一点一点崩塌和瓦解的痛苦过程。于是趁着疫情在家这样的一个机会,我下定决心将大学四年失去的东西一件一件拿回来。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通过控制饮食和大量运动,我从205斤减重到145斤,实现了计划中第一个目标。在学校参加完毕业典礼彻底告别大学生活后的第二周,我带着行李再次回到KC,开始为第二个目标努力。
在进行心得分享前的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不管我们的大学时光是高光还是落寞,在考研这条路上都大有可为。尽管起点参差不齐,但是半年的漫长时光,足够改变很多。
为了方便大家更快地找到有用于自己的信息,下面我将按照不同学科向大家分享我自己二战期间的心得体会。
一、金融学
由于本科专业是金融学,并且已经在前一年的考研中进行了几个月的学习,因此一来到暑期就直接用各学校的历年真题来做。然而在半年没有碰过考研知识之后,基本上选择题只能达到一半的准确率,于是便放弃了刷题战术,重新对照去年的KC教材听前一年的基础班课程,前面做题的几周时间相当于白白浪费掉了。因此在这里给二战的同学们提个醒,尽管之前我们可能已经进行了十分充分的复习,但是在开始新一年的考研学习时,仍然需要按部就班地夯实基础。如果在考研后期发现金融学体系基础中的某些理论出现了理解上的误差,对基础理论的重新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体系框架的推倒重建,造成的时间损失、金融学基础框架的松动乃至于对考研信心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同时在听完每一章节的课程后,一定要进行建立起知识框架,不需要追求框架的整洁和精致,最重要的是搭建知识框架、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过程。在这里强烈推荐Xmind这样的思维导图软件,书本和课程中的知识如同杂乱的毛线,整理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将其在头脑中编织成网。
另外要注重上层理论应用和下层理论基础的衔接。例如,IS-LM-BP模型和AD-AS模型是理论基础,那么开放经济固定利率下货币政策如何发挥作用就可以近似看做上述两种模型理论的实际应用。因此我们要将金融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与理论本身紧密结合起来,对于理论的应用不能简单地死记硬背,而是要弄清其背后的金融学运行原理,这种能力对于之后的简答论述的背诵、金融热点的分析乃至于应对复试中老师随机问到的各类金融问题都至关重要,对于跨专业的同学们更是如此。
另外在前期的复习中同样需要有意识地多看一些金融时事问题(比如wind、choice以及一些优质的公众号等),锻炼金融思维的同时为后期搜集整理以及背诵记忆金融热点减轻压力。
二、396
396逻辑
就我个人而言,逻辑是我精力分配最少的一门学科。在7月入营后的两周时间里做完三本逻辑练习册捡起了一战所学的逻辑知识后,就只在396模拟考试中做过逻辑题了。逻辑的课程大家各有所爱,但我还是推荐KC的逻辑课程,KC的逻辑课程在介绍完基本概念之后长驱直入,直接从考点入手,更加实用更加贴近考试题目。在这里给大家提一个小建议,逻辑分析能力较强的同学如果课程能够很清晰明了地听懂而且在练习题中能够保持错题在三个以内的话,可以考虑减少逻辑复习时间分给其他学科。逻辑分析能力稍差的同学们也要多动脑进行思考,理清做题思路,不要盲目使用题海战术。因为与其他科目相比,逻辑更像是一种思维模式或者能力,逻辑的题目格式较为固定,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考研逻辑题做题的那种感觉,那么之后只要维持住这种感觉就足够了。个人不建议花费大量时间在逻辑这门学科中采用题海战术,因为即使做的题再多,在考试中遇到每一道题还是需要从头进行分析,所以在这门学科中相较于多做题,掌握逻辑答题这种“技术”显得更为重要。
396数学:
今年的数学题型的突然改动让大家猝不及防,但不管题型如何考察的知识范围并没有变化,所以打铁还需自身。396数学我选择的是KC杜衡老师的课程,听课程是基础,随后还需要大量做题来巩固记忆和答题思路。一定要重视错题,一开始我为了偷懒,在做数学题的时候经常是一边听歌听小说一边做,做完也不批改,心想能算出来数这题应该就是会了,觉得自己一天做几十页练习册挺努力。但后来有一天批改之前的题目发现错误率极高,算出来数和会做题做对题完全是两码事,这些练习册后来又买了第二本,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所以做题时一定要认真、更要重视错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错题才是一本练习册对自己的有效部分。
396作文:
396中对作文的考察包括论述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两部分,我们往往称呼它们为小作文和大作文。对于小作文,书写格式较为固定,所以在课程中弄清小作文的写作格式后,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于论述逻辑问题的分析上。但是一定要听一遍课程或者仔细阅读参考书,不要像我一样一知半解看了几眼就以为自己清楚了,把答案里面的解析当成了例文,结果在一战里面小作文没写题目开头结尾直接列①②③……到了二战仔细看参考书才发现问题。
与高考等考试不太一样,大作文,也就是论说文对文笔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因此背素材这种方式在考研作文的准备中也并不常见。论说文更注重的是论说的逻辑和论述层次,比如国家、企业和个人这种分层论述,因此可以准备几个典故或案例事件,如果遇到了可以用上的题目可能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对我而言对于作文最大的提升或者说唯一的练习就是复习后期KC提供的作文批改,与其他部分的复习不同,应该罕有同学会把作文作为日常复习内容。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作文批改的机会,旁观者清,评阅老师更能够清楚地看出我们的文章中的逻辑漏洞以及书写问题。
另外我认为在考试中还要注意作文的时间分配以及字迹工整。数学题型的变动给396的整体时间分配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每个人由于书写速度的不同在作文上花费的时间也会不同。所以要珍惜每一次396的模拟考试以及作文练习,找到合适自己的396时间分配。
三、政治
政治的学习我自己遵从的是以听网课构建知识基础、以刷题来查缺补漏的方法。可供选择的政治课程有很多,但是不管选择了哪个,建议都要从头到尾完整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题。政治开始复习的时间因人而异,我自己是从暑期一开营就开始听政治的课,听完一遍课后开始看政治的知识点。9月份后开始大量做题,可以说是做过了市面上大部分政治练习题,可能是因为一战中政治的61分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影响。
但不管是听课还是多做题,政治都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难点——背诵记忆。我们应该多去参考各政治老师对于命题风向的分析,因为每一年发生的政治事件不同、年代意义不同(例如去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年。今年是建党100年)、主背景旋律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借力而行,将重心更多地放在那些今年考察的可能性大的内容上。
四、总结
总体来说,我在金融学上花费的时间最多,初试专业课翻了车,但是复试整体排名很靠前还是说明付出没有白费。政治学科听课看书和做题并重;数学逻辑做题为主;作文没有特意多练习,但是每次作文批改都很认真在写。
1.金融学:
二战的同学更要脚踏实地,一定要对基础知识重新进行入门式的学习。相隔半年,我们对于金融学的理解和记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疏漏或遗忘。
借助Xmind这样的神器进行知识体系的框架整理必不可少。可能整理出来的框架不会经常翻看,但是整理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归纳消化和记忆过程。
重视真题,各个学校之间的真题或多或少会出现重叠。
2.396
逻辑:
可以不花费过多时间,要多思考找到回答考研逻辑题的那种思维模式,之后需要做一些题维持手感不生疏就好。
KC的逻辑课程很不错,建议认真听一遍掌握答题招式。
数学:
多做题,掌握答题技巧。
及时批改、重视错题。
作文:
弄清小作文分段格式,多练习才能更快地找出小作文中的逻辑漏洞。
作文的复习时间分配很少,所以更要珍惜每一次作文批改的机会。
弄清自己写作需要的时间,合理分配396三部分的答题时间。
3.政治:
多多做题查缺补漏,在做题中积累偏题怪题。
有重心地去背诵,不要讲精力过多放在那些考察可能性不高的部分。
4.其他:
尽管许多同学都在用手写笔+pad的组合,但多高级的类纸膜都无法完全还原纸张的书写感,还是要多用纸和笔。
要注意精力的分配,一上来就学得太猛的话到了后期可能会后劲不足,而后期才是背诵记忆等的重头戏。
劳逸结合,保证睡眠。
每天自习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最好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