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的世界观其源头是博士论文

2023-02-17 13:34 作者:你的背包1991  | 我要投稿

近日我阅读了谢永康、李佳奇撰写的哲学论文,题目是《马克思物质观的辩证环节》(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06月24日)。开篇的一段话激发了我的创新灵感,于是我应用汉语逻辑——自然语言逻辑对它进行了分析,正位。撰写出下面一篇文章。

一、汉语逻辑的解析对象

以《马克思物质观的辩证环节》开端的一段话作为汉语逻辑解析的对象。这段话的内容如下: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神秘性的批判,导向了其具体的物质概念,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立场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中剥离出来的,而非源自对法国唯物主义或者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接采纳。

将这段话用理性思辨的逻辑图展示出来,是这样的:

%7B%E7%BB%93%E6%9E%84%7D%5Cbegin%7Bcases%7D%0A%7B%E6%96%B9%E6%B3%95%E6%89%8B%E6%AE%B5%3A%20%E9%A9%AC%E5%85%8B%E6%80%9D%E9%80%9A%E8%BF%87%E5%AF%B9%E9%BB%91%E6%A0%BC%E5%B0%94%E5%93%B2%E5%AD%A6%E7%A5%9E%E7%A7%98%E6%80%A7%E7%9A%84%E6%89%B9%E5%88%A4%7D%5C%5C%7B%E5%AE%9E%E7%8E%B0%E7%9B%AE%E7%9A%84%EF%BC%9A%E5%AF%BC%E5%90%91%E4%BA%86%E5%85%B6%E5%85%B7%E4%BD%93%E7%9A%84%E7%89%A9%E8%B4%A8%E6%A6%82%E5%BF%B5%7D%5C%5C%7B%E9%80%92%E8%BF%9B%E5%BD%A2%E6%80%81%EF%BC%9A%E5%9B%A0%E6%AD%A4%7D%5C%5C%7B%E8%A1%A8%E8%BF%B0%E5%BD%A2%E6%80%81%EF%BC%9A%E5%8F%AF%E4%BB%A5%E8%AF%B4%7D%5C%5C%7B%E5%86%85%E5%AE%B9%5Cbegin%7Bcases%7D%7B%E8%82%AF%E5%AE%9A%EF%BC%9A%E9%A9%AC%E5%85%8B%E6%80%9D%E7%9A%84%E5%94%AF%E7%89%A9%E4%B8%BB%E4%B9%89%E7%AB%8B%E5%9C%BA%E6%98%AF%E4%BB%8E%E9%BB%91%E6%A0%BC%E5%B0%94%E5%94%AF%E5%BF%83%E4%B8%BB%E4%B9%89%E4%B8%AD%E5%89%A5%E7%A6%BB%E5%87%BA%E6%9D%A5%E7%9A%84%7D%5C%5C%7B%E5%90%A6%E5%AE%9A%5Cbegin%7Bcases%7D%7B%E6%8A%BD%E8%B1%A1%EF%BC%9A%E8%80%8C%E9%9D%9E%E6%BA%90%E8%87%AA%E5%AF%B9%E6%B3%95%E5%9B%BD%E5%94%AF%E7%89%A9%E4%B8%BB%E4%B9%89%7D%5C%5C%7B%E6%88%96%E8%80%85(%E6%9B%BF%E4%BB%A3%E5%BD%A2%E5%BC%8F)%7D%5C%5C%7B%E5%85%B7%E4%BD%93%EF%BC%9A%E8%B4%B9%E5%B0%94%E5%B7%B4%E5%93%88%E5%94%AF%E7%89%A9%E4%B8%BB%E4%B9%89%E7%9A%84%E7%9B%B4%E6%8E%A5%E9%87%87%E7%BA%B3%7D%0A%5Cend%7Bcases%7D%7D%0A%5Cend%7Bcases%7D%7D%0A%5Cend%7Bcases%7D

洞见——逻辑环节给出的定性

这是从抽象的关系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得到的结论。它没有体现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辩证法的本质属性:过程的集合体。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如此深入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把这个思想具体地实际运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四卷P240)

论文的作者没有深入到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形成的源头,而是采取了外在的对比法。这种外在的对比法偏离了真实存在具有的关系网模式。与此同时,作者也没有遵循汉语语法强调的名实当原则,正名正位法,解说马克思、恩格斯头脑中的物质概念内涵。

如恩格斯明确提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无非是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像“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样的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因此,要不研究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就根本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而由于认识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才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三卷P556)

显然,恩格斯提出的物质概念与叔本华采用归同法给出的定义在思辨深度上完全一致,哲学图像的对比如下: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明确否定了物质的存在,具体内容如下:

唯物论认为物质的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但物质本身已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因为就存在着的物质来说,它永远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事物。然而,抽象的物质观念却被认作一切感官事物的基础,——被认作一般的感性的东西,绝对的个体化,亦即互相外在的个体事物的基础。(《小逻辑》P115)

将黑格尔的观点用汉语逻辑的图文并茂法解说,结果是这样的: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角度上看,恩格斯的物质概念与列宁为“物质”所下的哲学定义不在同一个思辨深度上。列宁的物质定义上升到哲学概念的高度,具体说来,列宁的物质定义已经摆脱了认识形态的束缚,上升到逻辑学视域。列宁给出的物质定义内容是这样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P121)

显然,列宁的物质定义与黑格尔的逻辑思维处在同一个思辨深度上。

用康德的范畴表解说列宁的物质定义,得到的哲学逻辑结构是这样的:

这个逻辑图表明,列宁的物质定义已经上升到客观规律性的高度,它与认识形态和思辨深度无关,完全符合汉语语法和逻辑规则。而恩格斯的定义呈现出观点与认识结构二者分立的形态,属于具有片面性的观点和看法。

逻辑图像对比是这样的:

由此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定义环节发展演变的形态特点。

作者的论述没有深入到物质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的环节,在他的论述中只有抽象的物质名称,没有给出它的具体内容,这种做法明显偏离了汉语语法强调的“名实当原则”。与此同时,作者的头脑中也没有易经传承的“正名正位法”。这样的论述方法就属于理性思辨环节搞的抽象的文字游戏,它偏离了老子强调的“抱一为天下式”的逻辑规则。论述的内容不具有科学性,而是属于读书心得,经验总结得到的观点看法。

直观形式的图像解说是这样的:

这个逻辑图表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根基是他撰写的《博士论文》,本质属性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作者的观点表明,他采用了两极思维的辩证法,而不是“存在为本,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应该看到,费尔巴哈的哲学属性不是唯物主义而是与神学直接对立的“人本学”。费尔巴哈撰写的《基督教的本质》核心内容是对“神创论”进行的批判。

二、汉语逻辑的五种解析方法

1、源头法

应该看到,构成马克思的世界观、哲学理论根基的不是德国古典哲学,而是马克思毕业论文研究的课题: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史料记载:《关于伊壁鸠鲁、斯多葛派及怀疑派哲学史的笔记》马克思写于1839年初至1841年3月。而这篇哲学论文,就完成于柏林,1841年3月。这篇博士论文是系统分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与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论之间的差别。

而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其本质属性就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形式,它与伊壁鸠鲁原子理论的区别在于: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论摆脱了理性思辨的束缚,上升到与柏拉图的宇宙模型:三种运动形式有机结合为一体的高度。也就是说,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论是建立在柏拉图的宇宙模型基础上。他的“偏斜运动”直接来自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的文字论述:

当这些与时间有关系的天体进入指定的运动时,它们为生命的纽带所连接而成为生命体,从而能了解指派给它们的任务,开始它们的异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是倾斜的,或前或后的,并受同的运动辖制。它们的轨迹有大有小;在较大轨迹上运动要慢些,在较小轨迹上则快些。但它们都在同的运动中,因而我们可以观察到,较快者为较慢者所超越,虽然实际上是快者超越慢者。(谢文郁译《蒂迈欧篇》)

汉语逻辑给出的图像是这样的:

2模型法

由此可见,哲学理论的创新都是有源头的,分析马克思的哲学方法,也必须从源头开始。下面这个图像解说了马克思的哲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形成机理。


这个定位图表明,马克思创新出来的唯物辩证法,其根基是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理论,马克思是从解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与伊壁鸠鲁的偏斜理论中确立起世界观模型的,史料表明,他撰写的《博士论文》确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牢固基础。

3、归同法

作者从抽象的对比法出发,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立场归结为“从黑格尔唯心主义中剥离出来的,而非源自对法国唯物主义或者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接采纳。”这样的观点与真实的史料是不相符合的。

直观形式的逻辑图是这样的:


4、演绎法

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与马克思《资本论》的系统逻辑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具有本质区别。这个区别表明,马克思创新出来的唯物辩证法其源头不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而是对古希腊哲学家创新出来的原子理论进行的辩证分析。


5正位法

采用认识论模板对作者提出的观点进行正位,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

这个逻辑图将马克思的世界观定名为“原子论世界观”或者说“宇宙论世界观”,这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取得的创新成果,它的根基就源自马克思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伊壁鸠鲁的“偏斜论”进行的辩证分析。从二者的观点对立中把握属性同一结出的果实。这种局限在自然哲学层面形成的世界观与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辨深度保持了高度的同一性。因为汉字的造字方法就局限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层面,依据辩证法造字、组词造句,这是华夏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缺陷就表现在不能独自创新出类似西方那样的哲学概念、范畴,在汉字的编码系统中没有西方学者使用的“哲学、物质、语法、逻辑等”超越了名称范围的词汇。这些具有思辨性的概念、范畴全都不在学者们的研究视域里面。这样的思维方式恰恰与马克思否定思辨哲学的认识形态吻合。这个事实表明,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仅仅相当于古希腊时期形成的自然哲学——原子论的宇宙观、世界观层面,没有能力上升到思辨哲学研究的“是的哲学”、物质概念、哲学范畴、思维规律、逻辑规则的高度。

以上就是汉语逻辑的解析方法,它从方法论入手,解析作者的论述内容与马克思的世界观、方法论之间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各自在认识论模板中所处的位置。

从定位图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强调的“过程的集合体”处在大小圆圈构成的逻辑思维层面,而作者谈论的观点看法仅仅局限在认识形态具有的梯形结构环节。这就是头脑中没有逻辑思维只有个人的读书心得导致的必然结果。

由于哲学基础理论处在形而上学高度,因此作为哲学基础理论环节的世界观,它的根基要从自然哲学具有的观点理论上升到系统论述的概念范畴、规律规则、图像模型的高度。为此,我把哲学基础理论环节的世界观按照它们的思辨深度与历史演变的真实过程,分为四种形态。这就是《我心中的哲学》论述的“本体论的世界观、认识论的世界观、辩证论的世界观、系统论的世界观”。将自然哲学论述的宇宙观、世界观添加进来,就形成了世界观的五种形态,它分为两个层次,直接抽象的产物是自然哲学的世界观,它停留在对宇宙天体模式的构想层面,间接抽象的产物是思辨哲学论证的世界观模型,它上升到理论体系、逻辑方法、表述规则、论述结构和哲学逻辑图像的创新高度。直观形式的图像解说是这样的:

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哲学的宇宙观如今已经归入到当代物理学研究的视域范围,它已经创新出两种不同的宇宙论:一个是“大爆炸理论”,一个是“黑洞理论”。还有正在探索的“暗物质”、“引力波”等天文现象。由此构成自然哲学的宇宙观与时代哲学的宇宙观在思辨深度上截然不同,二者之间呈现出有限与无限,经验论与先验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

黄琪

2023年2月17日星期五


马克思的世界观其源头是博士论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