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开展各地安全用药,包装处理以及二次污染社会实践活动
为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特别是乡村、农村地区的特色生态建设,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团队以农药为核心切入点,开展了“各地安全用药,包装处理以及二次污染社会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团队首先制作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分别从线上线下发送问卷,总共回收问卷五百余份,并且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进行分析确定线下访谈的大体方向。紧接着团队开始陆续对长期投入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及相关领域从业者进访谈并认真记录,小组从中了解学习到丰富的农药相关常识。在此次调查采访中,我们成员收获颇多,接下来具体介绍。
此次实践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前期,主要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地可能存在的病虫害以及治理方法和农药的相关知识;了解当地的种植模式与农药使用的大致现状,以及现行政策。为日后的实地调研做准备。在发布的线上调查问卷中发现,全部受访的农业工作者及地区中,四成以上的地区没有或很少进行过安全使用农药以及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知识的相关培训或讲解,两成以上的农业工作者在购买农药的时候对农药的生产日期、使用方法及所产生的废弃物处理方法等关注度较低,七成以上的农业工作者不能科学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两成以上的农药工作者对错误使用农药所造成的危害不完全了解。
前往村委会,拜访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目前的种植模式与农药使用情况,明确了相关的政策要求,感受到了政府建设绿色农业的决心和信心以及他们所做的努力。与农户交流,了解其对目前农药安全使用政策的建议,聆听村民真实的心声,并将农药安全使用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整理记录。目前农民表示通过政府的统一培训以及一批专业植保队伍的建立,其用药向着安全有效的方向发展,十分支持政府的相关政策。再次强调了农药安全的重要性,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其普及农药安全使用的相关知识。
农药包装废弃物危害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是农村固废污染、土壤污染、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和治理难点,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了改善这种境况,可以加强废弃农药瓶回收管理的办法,宣传农药瓶回收和管理的意义,同时,明确农资、工商、安监、农林等部门及乡镇、村在此工作中的责任,使废弃农药瓶得到进一步规范。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废弃农药瓶回收点,以此加大废弃农药瓶的清理力度,引导农民在使用农药后自觉将农药瓶送到本村回收点统一管理。各村要将集中后的废弃农药瓶分装成袋,标明具体数量,防止造成重复污染,从源头上卡住了废弃农药瓶的使用源。
此次活动使我们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与各级各部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潜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善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