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快和慢的感想

2023-03-21 10:40 作者: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 我要投稿

年纪上去了,对于“速度”有一些感想,整理和表达于此。

很多音乐演奏家,在其艺术生涯中会表现出一种“年轻时喜欢快速而中老年喜欢慢速”的倾向。年轻人更喜欢快速的炫技,像体育竞技一般追求更快、更响,而不擅长、难以表现好的,是慢速度的音乐/乐章。慢曲、慢乐章往往慢不下来、沉不下去。(极少数天才例外。)

要到年纪上去,阅历到一定的程度,才开始学会把慢的音乐演绎好。慢的乐章很“神奇”,很能区分演奏家的“深度”(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表现能力)——如果仅仅只是表面上的慢,仅仅是把节拍慢下来,往往让人很难听下去;往往慢到一定程度后音乐就支离破碎了,而高手和大师演绎的慢曲/慢乐章,不仅仅是速度的慢,还有一种虽慢、但还能把音乐表情和线条维持好的能力。

很多艺术家到了老年,基础生物钟变慢,演绎音乐时采取的基本速度会放慢(极少数老而弥辣、老了反而快的例外)。少年时的“轻狂”和难以遏制的炫技冲动,演变为对音乐织体的“摩挲”。有时给人一种感觉:他是舍不得太快把音乐演绎完,而是享受于、沉浸于慢慢揭开音乐的各个细节。快的东西只是暴力、只是体育运动,而慢下来才是“艺术”。

听众也是如此。年轻人很多坐不定,听到慢乐章/慢曲子恨不得快进掉,而年纪上去之后,则有时希望音乐不要那么快结束,再多留连一会、徘徊一会。

很多地方,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口味、审美习惯、欣赏方式,是不同、甚至很不同的。我虽还未到“老年”阶段,但根据自己这些年来的一些变化,已经能预知和了解这样的趋势。

在HI-FI音响的声音欣赏方面,不同年龄阶段也会表现出差异。年轻人更喜欢“外向”的声音,希望解析尽可能高、力度尽可能外露和直接。我曾听过一个国内年轻DIY高手做的线,别的方面都很好,唯独一点,我觉得线的声音有点“冲”,低频有时甚至轰头。有点过头了。我理解这就是出自年轻人之手的作品。他喜欢这样的声音,觉得这样HI-FI,够过瘾。再过10年他很可能就不会做成这样了。

圈内有知名度的上海老叶的线材和器材(YE AUDIO / SpacEnd),不少人的评价是速度有点慢,但声音很稳。这就是典型的中年人设计趣味的作品。我如果20多岁,很可能也不会认同YE AUDIO线材的声音,觉得它缺乏激情;但是我接触到老叶作品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就乐于接受他家的声音。(下图就是老叶与他的静电耳放。)

我前面说了,年轻人喜欢的声音,主流是高解析、速度快、干净利落而力度外向。年纪上去之后呢?我自己的体验是,会越来越讲究欣赏“音色”“织体”和“味道”,寻求宽松自然的耐听性和声音的沉稳感。很多老烧会喜欢声音有“粘滞感”。所谓粘滞感,和干净利落、速度快,其实是反向的。粘滞感是一种有“回味”的感觉,是指声音不要太干净利落和露骨直白,而是相反,希望声音慢一些、缠绵一些、内敛一些,这样才有更好的美感。而在年轻人的眼里,所谓粘滞感可能只是“声音糊”的一种掩饰性说法。

注意身边的烧友,很多上年纪后选择胆机、古董器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胆机和古董器材的声音往往更“慢”、更有回味、更粘滞。

常有发烧友说(有的是一种抱怨),HI-FI的一大问题就是没有“声音好”的一致标准。同样一套东西,虽然存在共识,但也经常有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评价。我一直觉得,这很正常啊。哪里可能一致。就算是同一个人,他年轻时候的声音口味,和中老年后的口味,都会发生变化而不一致,更别说不同的人了。HI-FI的乐趣,有那么多品牌和设计师作品可选的乐趣,就在于这里。我不止一次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对发烧友来说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全世界的HI-FI和HI-END都出一样、一致的“标准好声音”。

-完-

快和慢的感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