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文学中应用最广泛的16句话,方向+范文
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
阐释:
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不得志的状态。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不改志向;小人遇到困窘,就会胡作非为了。
语出《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疲劳,困苦),莫能兴(起)。子路愠(愤愤不平)见曰:‘君子亦有穷(不得志)乎?’子曰:‘君子固(固守,安守)穷,小人穷斯滥矣(斯,就。滥,泛 滥,指胡作非为)。’”
角度:
①君子严于律己,安贫乐道;
②君子安贫乐道,淡泊自守;
③君子“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④君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能守其气节。
⑵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阐释: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孔子常拿他的所作所为来教育其他弟子。一次,孔子说到颜回的饮食起居问题,认为颜回太高尚,别人不可能做到的事,他能做到,值得学习。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大意为:颜回用竹器盛饭吃,用木瓢舀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忍受不了这样的清苦,但颜回依旧快乐,真高尚啊,颜回!“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这句话用来指生活简朴,安贫乐道。
角度:
①君子能够安贫乐道,淡泊自守;
②精神的充实,比物质的丰富更重要。
⑶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
阐释: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仁者不忧虑,是因为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所以才能无忧无虑;智者不迷惑,是因为智者通达事理,洞察因果,明辨是非,所以才能够不迷惑;勇者不畏惧,是因为勇者折冲御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够不畏不惧。
“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一则自勉,二则勉人。
角度:
①坦陈自我,君子之举;
②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
③智者通达事理,洞察因果,明辨是非;
④勇者折冲御侮,一往直前。
⑷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阐释: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干什么。孔子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角度:
①诚信是立人之本——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②人无信则不立——人缺乏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⑸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阐释:
同朋友交往时说话要讲诚信。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角度:
①诚信是交友之基——朋友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②“朋友不信,则交易绝”(《吕氏春秋》)。
⑹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
阐释:
夫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夫子用弓箭射取猎物,但是从来不射取休息的鸟兽。孔子少贫贱,为了生活,曾钓过鱼、射过鸟,但都不过分。钓鱼,适可而止;射鸟,鸟归巢后,让它们休息,不出其不意地射杀它们。孔子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也体现了他的和谐理念;他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不贪取眼前利益,注重长远发展。
角度:
①君子具有仁德之心,仁爱万物;
②人类需注重长远,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⑺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君子
为推行“仁政”,从 55 岁到 68 岁,孔子带着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其间曾被人嘲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其中辛苦可以料想。在周游列国途中,孔子多次路遇隐士,隐士们劝他“世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他的态度是:“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大意是:“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不与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用那么辛苦改变它了。”孔子的话表现了改变天下无道局面的决心,体现了积极入世的思想。
孔子明知自己所坚守的仁政理念不能为当时的世道所容,但他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师徒一行人被困陈蔡之间时,他曾向三位得意弟子发问:“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路的回答很不自信,认为可能是自己的德行、智慧不够。子贡的回答从成功商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夫子的道标准太高。颜回认为,修至贤之道,是君子义务;大道不被天下所用,是诸侯的耻辱。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于世,却仍能恪守本心、坚持大道,这才更显示君子风范(“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
简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论语》中一位看门人给孔子的评语,表现了孔子推行“仁政”之道时执着坚韧的品质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其实,无论圣贤,还是普通人,人都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直面人生不如意的勇气,人生许多事情都需要这种执着和无畏。
角度:
①人生求索,当坚韧执着、英勇无畏;
②人生当多一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
③恪守本心,执着不悔,尽显君子风范。
⑻ 仁者无敌。——《孟子》
阐释:
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敌于天下的。如《孙子兵法》中说“上下同欲者胜”。施行仁政是“因”,上下同欲是“果”。或者说:施行仁政,是实现“上下同欲”的必由之路。
近义词:得道多助、仁者无忧。反义词:失道寡助、众叛亲离。
角度:
①仁政爱民者,天下无敌;
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③仁爱之心会降伏一切恩怨。
⑼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阐释: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没有怜悯伤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辞礼让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分辨是非善恶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怜悯伤痛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
角度:
①仁爱善良,要有仁爱之心、和善之心(恻隐之心——仁);
②知耻守正,要知道羞耻,恪守正义(羞恶之心——义);
③谦恭有礼,要谦虚、恭敬,以礼待人(辞让之心——礼);
④明辨是非,要能辨是非,明善恶(是非之心——智)。
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阐释:
大意为:仁爱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憎恶之心,人人都有。
角度:
①人人都有仁爱、憎恶之心;
②人性本善。
⑾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
阐释:
指的是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不是一般所谓“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不是属于医学的生理的范畴,而是属于人文的精神范畴。
孟子认为这种气,最宏大最刚强,应该用正义和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角度:
①以“浩然之气”匡“不正之风”;
②内有“浩然之气”,身自正直无私。
⑿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阐释:
大意:有仁爱之心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仁者和有礼者,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仁者更高一层,能以博大胸襟去爱人,但是有礼者做不到这些,退而求其次,以求对人的尊敬。孟子觉得,在春秋战国时期,要求人们去爱人,做个仁者,这个理想的实现太过困难;于是退一步要求人们起码要做到有礼,要尊重别人。
⒀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阐释:
大意:修身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各种欲望。
荀子也曾说:“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人的欲望虽然是不能消灭的,但对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
角度:
①节制欲望,节约用度,有利于修身养性;
②减少欲望,方能保持初心。
⒁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阐释:
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两个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孟子这两句话常用于赞扬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角度:
①坚守道义,见义勇为;
②为正义而死,重如泰山。
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阐释:
大意为:金钱地位不能使他迷惑腐化,贫苦穷困不能使他改变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他屈服变节。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角度:
①君子坚韧不拔,安贫守志;
②君子坚贞不屈,风骨傲然。
⒃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
阐释:
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意为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诚信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
角度:
①诚信是心灵良药——真诚无伪,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
②真诚无伪之人,自然精神愉悦。
【应用示范】
不器与器(2018 年天津某考生)
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中,孔子如是说。(引用)
⑵“君子当器。”我说。
⑶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拘泥于某种特定形态功能,但求一技之长安身;而应当追求“道”,不断“致良知”,探求人间真理。而当今,信息时代洪流滚滚,人们忙碌如蚁,转而追求起“小确幸”“佛系”的态度,向往随遇而安的生活,追求偏安一隅的快乐,这虽无可厚非,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觉:这样的生活,是否正离先哲的教诲渐远,而庸碌的我们,又是否活得越来越简单,以至把自己活成了警言中单调的“器”?(反问、比喻)
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世真理孜孜不倦,终于成为“百科全书学者”,自成丰富的哲学体系,为后世景仰;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少年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雄心壮志,三十载踏遍华夏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记》写尽九州风流。此番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人类星空耀眼的群星们,可能从未耳闻“君子不器”,但他们明白,一个处于时代之中的人,所要坚持的信念,所要追逐的目标。他们或许身处异代不同时,但都心怀天下,愿意为了人类的发展前进,不断追求真理,披荆斩棘。木桶或高楼,都无法阻挡他们。他们跳出了“器”的局限,真正成了孔子所言的君子。(归纳分析)
⑸而当代的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面对改革浪潮的隘口,在先哲指引下,更应该胸中有志,敢于跳出生活的舒适区,不甘为“器”,放远目光,为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才不负千年之前,孔夫子对青年,对苍生的愿景。君子,不为器——君子,也当器。(对偶)
⑹心怀天下,不囿于“器”,更当充纳自身,学习于“器”。学习“器”的包容,学习“器”的广阔。(对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学习“器”,包含外物,也包含自己。
⑺包含外物,要求我们心胸豁达开阔,学习“器”如一的品格,既要有不畏风霜的锐气,更要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不畏过往,也不忘初心。不断涵养,为自我发展提供更多的养料。包含自己,要求我们努力奋斗,学习“器”丰富的蕴含,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品质,锻炼自己,为接受知识、措置外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⑻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在心怀天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应当学“器”,又不囿于“器”,将内心的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方能“成器”,方能不负韶华,成长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新青年。
开头两段,扣材料,点题,表明观点。
主体第一层(第⑶段),引用孔子的话,结合现实,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用反问句明确分论点一:“君子不器”。
主体第二层(第⑷⑸段),由“人类星空耀眼的群星”,论及“当代的我们”,论证“君子不器”的意义。
主体第三层(第⑹⑺段),紧承前文,论证分论点二:“君子当器”。
⑹⑺两段,由抽象到具体,论述如何做到“君子当器”。
尾段,紧扣标题,总结升华。
反思学习:
主旨:本文紧紧围绕标题,论述了君子“应当学‘器’,又不囿于‘器’”的观点,体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志存高远的追求、海纳百川的胸怀。
思路:文章开篇紧扣命题材料,点题,表明观点。主体部分,先引用名言,结合现实,辩证分析,肯定“君子不器”;接着由“人类星空耀眼的群星”,论及“当代的我们”,论证“君子不器”的意义;然后由抽象到具体,论述如何做到“君子当器”。尾段,紧扣标题,总结升华。
亮点:使用比喻、对偶、反问等修辞,以“器”喻人生动形象,反问句表意鲜明、语气强烈;选材典型,有说服力;使用归纳分析法,联系现实,论证深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