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十三章 阶级和国家
第十三章 阶级和国家 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上层建筑中最主要的东西。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都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们有着自己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一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的存在是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在人类最早的时期--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没有剩余产品,人们只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才能免于饥饿和死亡。这时没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可能,从而也就没有任何阶级的存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提供了剥削的可能性,也就有了产生阶级的可能性。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促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各个氏族和家庭之间财产不平等的现象便发展起来。氏族内部分化出了氏族显贵,如族长、酋长、军事首领、祭司和其他担任公共职务的人员,他们利用自己职位的方便,侵占一部分公共财产,并利用氏族、部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的机会发财致富,甚至形成了以战争为专业的集团。财产不平等的现象日益发展,在氏族中逐渐出现了一批剥削者,这就是最初的奴隶主。 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对象--奴隶,开始时是由战争中获得的俘虏来充当的。战争和暴力对阶级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加速和加深了财产不平等的现象。但是战争和暴力不是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原因。掠夺不能创造财富,它只能把财产从一个所有者的手上转到另一个所有者的手上。把俘虏变为奴隶只有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成为可能。在社会生产力极低,没有任何剩余劳动可供剥削的时候,俘虏通常都要被杀掉,只有在生产可能提供剩余产品的时候,才被用作被剥削的对象。使用奴隶的制度进一步发展以后,奴隶的来源就不再以战争的俘虏为限了。本部落里穷困的人常常被迫成为奴隶,而富有者则成为奴隶主。这样,人类社会便由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了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奴隶制社会。 可见,社会划分为阶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企图离开社会经济本身的原因去解释阶级的起源,都是错误的。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过三个对抗性的阶级社会,即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三个特定的社会形态里,各有两个基本阶级,即奴隶主和奴隶、封建主和农奴、资本家和工人。各基本阶级内部的各部分人之间还有某些具体区别,例如,封建主阶级中有贵族领主和一般地主的区别,农奴中有依附于地主庄园的农奴和佃农的区别,等等。这些基本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各个社会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表现。在各个阶级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基本的阶级和集团。例如,在奴隶制社会里,有不是奴隶主也不是奴隶的从事劳动的“自由民”,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都有依靠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的个体劳动者。有些非基本的阶级属于旧生产方式的残余或新生产方式的萌芽。例如,在封建社会初期存在一些奴隶主和奴隶,在晚期出现了资产者和无产者。在阶级社会里,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特定的阶级,而是分属于不同阶级的社会阶层。他们的阶级地位分别属于其所服务的阶级。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的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法国历史学家,已经初步认识到了。但是他们都不可能对这个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提出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① ①《伟大的创举》,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 各阶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的地位,主要地就是在经济上的统治和被统治的地位、剥削和被剥削的地位。奴隶主和奴隶、封建主和农奴,资本家和工人的地位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在经济上处于统治和剥削的地位,后者处于被统治和被剥削的地位。这种地位的不同,首先是因为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资产阶级占有全部或大部分的生产资料,而奴隶阶级、农奴阶级、无产阶级则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所以前一部分人就能够利用自己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对劳动人民实行经济上的统治,从而占有他们的劳动,对他们进行奴役和剥削。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又决定着各阶级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既然占有他人的劳动,因此就能在生产中居于指挥地位或者脱离社会的生产劳动,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的活动。人数众多的被统治、被剥削者不得不全力从事繁重的、折磨人的体力劳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以及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的不同,又决定着各阶级取得它们所支配的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截然不同。例如,资本家能够占有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而增殖其财富,工人只能获得勉强能补偿他的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阶级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社会阶级的矛盾和对立也表现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但是,社会各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特点,归根到底还是决定于它们的经济地位。 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常常根本抹煞社会阶级的存在,有的虽然承认阶级的存在,但却歪曲阶级划分的原因。有的人杜撰出一些生物学的,种族的、心理方面的、个人能力方面的以及其他非经济的原因来解释社会阶级的划分,借以证明阶级的存在是永久的、合理的现象。有的人虽然接触到经济问题,但只是孤立地从经济现象的某一方面来解释阶级。例如,资产阶级社会学的“组织论”者硬说阶级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组织中的职能不同而分为“组织者”和“执行者”的结果。这种观点是企图这样来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资本家在社会生产中有着“组织者”的职能,因此就应该永远居于统治者、生产领导者的地位。其实这是把事情说颠倒了。事实是,资本家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对社会生产有着组织者的职能,才在经济上占有统治者和领导者的地位,相反地,他们只是由于占有了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居于统治的地位,所以才成为生产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分配论”者则把阶级之间的区别归结为收入来源和收入多少的不同。其实,经济上的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收入来源的不同决定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地位的不同。按照“分配论”者的说法,似乎只要把分配方式改变一下,无需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就可以改善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这显然是错误的。 剥削阶级思想家还常常把阶级和等级混淆起来。旧中国的某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封建等级制度和阶级混为一谈,硬说中国只在古代社会有“阶级”(如王、诸侯、大夫、士、庶人),到了现代就没有什么阶级的区分了。这种说法的目的,显然在于抹煞阶级的区分。其实,在奴隶制社会或封建社会里出现过的那种等级制度(如贵族和平民的等级)的特点,主要是在法律上,道德上所规定的等级差别和一部分人的特权制度。但是等级不等于阶级,阶级是根据人们不同的经济地位来划分的。同一阶级中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公、侯、伯、子、男),同一等级也可以包括不同的阶级(如西欧封建社会末期的第三等级包括资产者,无产者、农民和城市贫民等),因此决不能把等级和阶级等同起来。资本主义社会一般在法律上取消了等级制度,但是阶级仍然存在着。 马克思主义指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剥削阶级为着维护和加强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使其剥削的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最大限度的剥削是剥削阶级要求的一般的趋势),必然要用一切方法,首先是政治统治的方法,来压迫被剥削阶级。被剥削阶级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不能不起来进行斗争,不能不起来反抗剥削阶级的经济上、政治上的剥削和压迫。因此,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个斗争总是对抗性的,它集中地表现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尖锐冲突。这样的阶级斗争贯穿着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各阶级在阶级斗争中会形成集中地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治集团,政治组织。这样的政治集团和政治组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就是政党。政党是阶级中最积极的、最有组织的一部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之间的斗争,最集中地表现了阶级斗争。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里,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时,就会发生最尖锐的阶级冲突。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总是想尽办法去维护现存的生产关系和为它服务的上层建筑,从来没有一个剥削阶级自动地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退出历史舞台。只有依靠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建立和成长,才能使一种过了时的社会形态为另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仅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更替的质变过程中,而且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为着反对统治阶级日益加强的压迫和剥削,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斗争,每一次斗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剥削阶级的统治,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农民革命斗争时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时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对社会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封建主的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奴隶的革命暴动,如罗马帝国斯巴达克所领导的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动摇了奴隶主统治的根基。中国封建社会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国,大小数百次的农民战争,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奴隶和农民在他们所处的社会结构里,都不是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阶级,他们不能在自己的斗争中提出建立一个较进步的社会形态的纲领,因此他们的斗争不能使自己得到解放。但奴隶、农民的起义和他们的革命战争,对于破坏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斗争,总是要依靠或者利用农民群众的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不断进行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跟过去的奴隶、农民不同,无产阶级是作为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现者而出现的先进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无产阶级能够提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的战斗纲领,制定正确的阶级斗争的战略策略,能够通过革命斗争使自己和全体劳动人民得到解放。 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88页。 全部阶级社会的历史,证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正确性。毛泽东同志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①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 ①《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76页。 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右翼社会党的领袖和修正主义者竭力鼓吹阶级合作,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以至抹煞阶级斗争的客观事实。他们说什么阶级斗争是社会的病态,是互相残害,说什么只有阶级合作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合作是一切机会主义者的中心思想。列宁曾经指出:机会主义论调的基本错误,“在于它们实际上是用资产阶级的‘共同的’‘社会’进步的理论来代替阶级斗争是历史唯一的实际动力这个社会主义的理论”①。修正主义者以阶级合作和阶级利益调和的谬论迎合资产阶级的需要,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资本主义制度效劳。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修正主义者还努力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加以百般的粉饰,硬说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民主以及普选制已经把阶级斗争的根据消灭掉了。这些说教者在口头上反对阶级斗争的存在,实际上却正是在全力帮助帝国主义,反动资产阶级来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阶级压迫。 阶级斗争贯串在阶级社会的始终,贯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如果不能把握社会现象的阶级本质,就不能正确把握社会运动、社会生活的脉搏。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运用阶级斗争的理论去分析社会现象。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②把这种理论用来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就是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根本方法。只有了解各阶级的经济,政治情况,了解各阶级的历史变化和动向,了解各阶级的相互关系,才能对革命斗争的形势作出正确的估计,才能在革命斗争中分清敌友,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①《再论杜马内阁》,载《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7页。 ②《卡尔.马克思》,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7页。 二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和阶级一样,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分裂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的阶级,没有供一个阶级专门用来统治其他阶级的政权机构。这样的机构必须有一系列的暴力组织(武装部队、监狱、及其它强迫他人服从暴力的工具)作为自己的核心,必须有成批的为阶级统治服务的专职人员--官吏,才能保证真正具有统治的力量。这一切在原始社会里都是不存在的,并且也是不需要的。原始公社里为全体成员共同利益而服务的组织,不是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的机构,这些组织包括氏族、部落的议事会,和具有最高权力的氏族、部落成员大会等等。氏族、部落议事会的成员都是经过选举产生,并且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在这里,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也依靠族长和首领所享有的威信。原始社会不需要用特别的武装组织来维持社会内部秩序,仅仅在和其他部落发生冲突时,才由全体成员共同进行武装活动。 在原始社会解体后出现的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为着保证对奴隶及其他劳动者的经济上的统治和剥削,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政治上的统治。奴隶主是少数人,而奴隶和其他劳动者则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极端野蛮和残酷的剥削,不能不引起奴隶阶级的强烈的反抗,不能不引起奴隶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从奴隶制社会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为着镇压奴隶的反抗,为着有可能压迫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强使他们遵循不违背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秩序,奴隶主就必须使用有组织的特别的暴力工具(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奴隶主掌握了这个有组织的暴力工具,就掌握了对于奴隶及其他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权,来保持为其所需要的社会秩序。这个有组织的暴力工具,就是国家。 可见,国家是在阶级出现之后才产生的。表面上看来,国家是整个社会的代表,但实际上,它不是超乎各阶级之上使各阶级的利益调和起来的力量,而是统治阶级对其他阶级施行压迫的力量;它不是对各阶级一视同仁地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而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保证他们能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的机构。恩格斯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①列宁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②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②《论国家》,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2年版,第48页。 在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都是掌握在剥削阶级手中的一整套的有组织的暴力机构。剥削阶级运用国家机器压制被剥削阶级,把阶级之间的斗争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以保证剥削阶级的统治。这就是剥削阶级的国家的最基本的、主要的职能。国家除了这种对内的职能以外,还有对外的职能。剥削阶级的国家保卫本国的利益不受他国侵犯,并且只要有可能就对外实行侵略,损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在国家机器中,军队是特别重要的部分,历史上一切善于代表统治阶级掌握政权的人物和集团,没有不注重掌握军事力量的。随着国家的出现,出现了大规模的专门的武装部队。这种武装部队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和阶级的冲突,国家和国家的冲突,以至同一统治阶级中的不同集团为了争夺权力而发生的冲突都会发展为战争。剥削阶级的国家在执行它的对内、对外职能时,有时采取和平的手段,有时采取战争的手段,有时这两种手段同时并用。战争是一定阶级的政策的继续,是为这阶级的政策服务的。在有了阶级、有了国家以后,战争成为一种不可避免地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在分析历史上的各种战争时,根据战争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的不同而区别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剥削阶级国家为掠夺其它国家人民所进行的侵略战争和为镇压本国人民革命所进行的国内战争是非正义战争。人民的革命战争和被侵略的民族,国家反抗外来侵略的自卫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消灭阶级为自己的中心任务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同样也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对于反抗社会主义的阶级敌人,它也要进行暴力专政。不过,它的性质和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根本不同:它不是少数剥削阶级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及其他阶级的工具,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统治少数被推翻了的剥削者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也有一整套有组织的暴力机构,那是掌握在人民手中的不可缺少的武器,国家的军队是人民自己的军队。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对内职能,除了要镇压那些不甘心被打倒和不愿意接受改造的剥削阶级的反抗之外,还要组织人民群众全面地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包括对那些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剥削者的思想改造工作)。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向外扩张和向外侵略的需要,但是在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的时候,它还具有防御帝国主义侵略的职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并且在帝国主义如果一旦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就要用正义的自卫战争来消灭这种非正义的战争。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上,还要发展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要支持各国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革命斗争,要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为争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努力。 同一个阶级统治的国家,随着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和统治阶级的需要,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政权组织或政权构成形式,例如同样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可以采取议会民主制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法西斯专政的形式。但是,不管采取那种政权形式,它始终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者和政治家,一贯夸大政权组织形式的区别,来掩盖国家的阶级实质。他们把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硬说成是所谓“民主”“自由”的国家。其理由是这些国家里存在着议会民主制。为着揭穿这种诡辩,需要把“国体”和“政体”两个范畴加以区别。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①;而政体,“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②国体问题表明这个国家究竟掌握在哪一个阶级的手中,这个阶级又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镇压哪些阶级。历史上没有超阶级的国家,所有的国家都是某一特定阶级专政的国家,或者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或者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或者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现代则出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根据不同的国体来区别各种国家,才能把握各种国家的真正的性质。至于政体,只是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如果仅仅依据政体的不同来区别各种国家,就会使人忽视各种不同国家的阶级实质。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家的诡辩,正是利用议会制这种虚伪的民主形式,把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渲染成似乎是代表全体国民的“自由”“民主”国家。所以,把国体和政体加以区别,着重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区别各种国家的性质,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用以揭露和粉碎资产阶级在国家问题上的诡辩的一个重要方法。列宁说:“资产阶级国家虽然形式极其繁杂,但本质是一个:所有这些国家,不管怎样,归根到底一定是资产阶级专政。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繁杂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个,就是无产阶级专政。”③ ①②《新民主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37--638页。 ③《国家与革命》,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0页。 国家问题直接牵涉到统治阶级的利益,历来的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加以解释,把国家问题弄得混乱不堪。在国家的起源和实质问题上,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有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①,和“君权神授”等说法,假借所谓“天命”或“上帝”的旨意,掩盖他们的阶级统治的实质。在中国古代也有与此相对立的,在当时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认为最初的君主是杰出的人物,为人民办了好事,由人民拥戴而产生的。例如战国末期的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日有巢氏。”②但韩非的这种说法也未能正确地解释国家的起源。法国十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卢骚的“社会契约论”,把国家说成是由于人们相互约定而形成的。这种思想是反对“君权神授”的国家学说的,它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从封建主手里夺取政权的要求,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国家起源的解释则是错误的。资产阶级获得政权以后,特别是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它的国家学说就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十分反动的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中的自然学派,崇奉斯宾塞的反动的“社会有机论”,硬把生物的有机结构用来比拟人类的社会组织,企图以此来给资产阶级国家和整个资产阶级统治涂上一层“合理”的油彩。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认为,社会上的各种集团是由于这些或那些“心理刺激”的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而国家就是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调和者。至于社会学中的神学派,至今仍然胡说什么国家政权是从神那里产生的。所有这些观点,都脱离社会本身的物质条件,脱离私有制和阶级对抗的事实,来曲解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把国家说成是“永恒的”和“超阶级的”,掩盖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的本质。 ①《书经.泰誓上》。 ②《韩非子.五蠹》 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而资产阶级辩护士却把它说成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是“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体现者。资产阶级在革命年代里,曾经举起“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旗帜,反对封建地主的统治,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同封建主义的国家比较起来,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是一种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它只不过是以雇佣奴隶制代替了农奴制;它也没有消灭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的压迫和统治,而只是以资产阶级专政代替了封建主阶级专政。在资产阶级专政下面,“民主”,“自由”对于劳动人民,都是骗人的空话。在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事实上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什么“平等”和“博爱”的。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从虚伪的民主转向公开的反动。这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国家发展的总的趋势和特征。 如果说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国家是管理整个资本家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那么,到了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国家则已成为财政寡头追求最大利润的工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垄断组织对国家生活的统治,把垄断的力量和国家的力量合为一体。随着垄断集团对国家机器控制的加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已经或者正在抛弃以往的虚伪民主的遮羞布,走上公开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者执行着最反动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法西斯恐怖,残酷镇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对外疯狂地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反动的军事官僚机构,特别是军队、警察、特务组织等反革命暴力机关,发展到了空前庞大的地步。美国的垄断资产阶级统治者规定了许多新的法规,在实际上剥夺了美国宪法所承认的那些公民权利;按照史密斯法或麦卡伦一伍德法,可以任意逮捕那些根据美国刑法不能构成任何罪行的人。逮捕他们只是因为他们拥护自由、民主、和平。 现代修正主义者把垄断集团日益直接控制国家机器这个事实,说成好象是垄断资本集团服从于某种超阶级的国家。因此,他们大肆宣扬:只要对资产阶级国家不断施加压力,争取在这种国家机构中取得决定性的影响,就可以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这种谬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公开背叛。 三 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对于社会发展起着史无前例的巨大作用。它是阶级斗争历史上的“最后的斗争”。这个斗争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其它一切剥削制度,建立以前奴隶和农民的斗争所不能实现的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利用这个专政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由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肩负起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是由于:它是同大生产相联系的劳动者阶级,是新的、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现者,它不象小生产者那样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趋于衰落,而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日益壮大,它是最有前途的阶级。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它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所以它在革命斗争中没有什么可顾虑的,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①无产阶级只有消灭了一切剥削形式和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解放一切劳动者,才能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大工业生产的条件,使无产者联合起来,养成他们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使他们有可能在斗争中锻炼成极坚强的战斗队伍。由于无产阶级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所以只有它才能把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领导他们去摧毁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5-一286页。 无产阶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同资产阶级展开了斗争。贪得无厌,无止境地追逐利润,永远不能满足发财致富的欲望,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这个本性驱使它以无情的手段来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贫困、奴役的枷锁一开始就套在无产阶级颈上,而且越来越沉重。无产阶级为了摆脱这种沉重的枷锁,不得不进行反抗,而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这种反抗总是进行残酷的镇压。由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的对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最初只是采取经济斗争的形式,在这个时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处于自发的阶段。经济斗争是工人为争得出卖劳动力的有利条件,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向厂主进行的集体斗争。在这种斗争中产生了无产阶级的最初组织--工会。经济斗争有许多形式,罢工是经济斗争最重要的手段。 无产阶级的斗争,并没有停留在经济斗争上,而逐渐发展成为政治斗争。例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法国里昂的织工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的织工起义,都是无产阶级早期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过程中,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工会和其它职工组织,而且随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的出现,终于建立起自己的先锋队伍--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有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便从“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便从自发的阶段进入了自觉的阶段。这时,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成为无产阶级的各种斗争形式的中心环节。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革命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包括政治罢工、示威游行,议会斗争、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革命等等。政治斗争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列宁在驳斥自由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时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当阶级斗争不仅属于政治范围,而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时,才是充分发展的、‘全民族的’阶级斗争。”① ①《论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概念》,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页。 在经济斗争中,只是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无产者反对自己的剥削者,而政治斗争则是无产阶级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斗争。在经济斗争中,无产阶级保卫的是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政治斗争所追求的则是整个无产阶级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经济斗争不管取得多大的胜利,它最多只能暂时减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不能根本取消这种剥削;只能暂时改善工人出卖劳动力的条件,不能根本废除雇佣劳动制度;只能起“止痛剂”的作用,而不能“铲除病根”。只有彻底进行政治斗争才能彻底消灭剥削制度,使一切劳动人民得到解放。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斗争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是完全必要的。经济斗争的必要性,不仅在于它可以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使工人得以生存下去,而且还在于它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通过经济斗争,可以使无产阶级受到锻炼,逐步使他们提高觉悟,为进一步走上政治斗争阶段准备条件。在无产阶级已将政治斗争提到议事日程的首要地位的时候,经济斗争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无产阶级如果局限于经济斗争,那就只能养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只看到自己的职业利益。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把经济斗争提高到政治斗争,才能使广大的无产者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资产阶级不但在政治上、经济上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而且在他们中间散布资产阶级思想,用一切方法阻止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奴役。因此,无产阶级为着政治斗争的胜利,又必须和资产阶级进行思想方面的斗争。思想斗争的任务在于揭露资产阶级形形色色的欺骗宣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帮助他们从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思想斗争的中心环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反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斗争。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才能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出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把斗争引向胜利。 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工人运动中的表现。修正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一种最狡猾的形式;它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否认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要性,否认无产阶级的斗争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为领导。它的作用就在于麻痹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解除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要求保存或者恢复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是修正主义的国内根源。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则是修正主义的国外根源。”①修正主义是当前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要危险。现代修正主义者起着帝国主义和右翼社会党所不能起的反动作用。彻底粉碎现代修正主义,是无产阶级战胜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必要条件。 ①《莫斯科会议的宣言》,人民日报出版社1957年版,第11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三种斗争形式,互相联系、缺一不可,而政治斗争是主要的,经济斗争和思想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斗争,为政治斗争服务。工人运动中的一切经济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都企图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永远局限在经济斗争范围内,使政治斗争永远局限于议会斗争和合法斗争的范围内,永远不去触犯资产阶级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要能够正确地确定革命的战略策略和运用各种斗争形式,把自己很好地组织起来,在斗争中战胜资产阶级,就必须组成自己的政党--共产党。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中最优秀的分子组成的,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为指导,依据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阶级斗争的规律,它能够结合每一个国家阶级斗争的具体情况,为本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提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策略。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有组织的部队。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它有为全体党员所自觉遵守的纪律,它能够经常应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克服自己在工作和斗争中的缺点和错误,它把全体党员组成一个由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纪律所团结起来的统一部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一切组织中的最高组织形式。它能够和本阶级以及其他劳动阶级的广大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应该领导,而且能够领导其余一切无产阶级组织。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领袖和战斗司令部,它能够实现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最坚强的领导,把这个斗争引向一个总的目标--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同一切改良主义、机会主义的政党,是有根本区别的。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右翼社会党,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资产阶级政党。其上层分子是工人贵族,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一切新老修正主义者都否认共产党对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领导作用。要不要共产党领导的问题,也就是要不要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斗争的根本问题之一。 四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最终必将导致阶级的消灭。马克思说:“(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① ①马克思:《致约.魏德迈》,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2--333页。 阶级是在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阶级剥削制度的继续存在就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出现了使阶级消灭终于不可避免的物质前提了。恩格斯说:“只有通过大工业所达到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从而把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参加社会的理论和实际的公共事务。因此,只是在现在,任何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才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也只是在现在,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无论它拥有多少‘直接的暴力’,都将被无情地消灭。”①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1页。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提供了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的可能性,创造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地步。资产阶级对于生产资料和生产品的占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对于教育和精神指导的垄断,成为经济,政治和知识的发展的严重障碍。资产阶级的垄断统治妨碍了生产力的充分利用,妨碍了科学知识的发展。与帝国主义相联系的侵略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加深,毁灭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推翻资本主义和消灭人类社会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正如过去阶级的产生曾经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一样,阶级的消灭也终于成为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 阶级的产生是自发的过程,而阶级的消灭却是人们自觉地进行斗争的结果。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阶级的必经途径。和剥削阶级相反,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是为了永远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而是为了消灭一切阶级(包括无产阶级自己本身),并使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机器归于消亡。 列宁指出:“消灭阶级要经过长期的、艰难的、顽强的阶级斗争。在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后,在破坏资产阶级国家以后,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后,阶级斗争并不是消失(如旧社会主义和旧社会民主党中的庸人所想象的那样),而只是改变它的形式,在许多力面变得更加残酷。”①无产阶级专政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列宁说:“无产阶级专政是对旧社会朗势力和传统进行的顽强斗争,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暴力的和和平的,军事的和经济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斗争。”② ①《向匈牙利工人致敬》,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8页。 ②《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0页。 消灭阶级,不但要消灭地主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而且要改造个体小生产者的私有制,这个任务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比消灭剥削阶级更为复杂的。无产阶级的政权要通过说服教育和示范的办法,把广大小生产者引上集体经济的道路。消灭阶级,就要消灭剥削制度赖以滋生的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之后,阶级剥削制度就消灭了,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就不再存在。但是,阶级斗争现象还会存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阶级斗争还不会熄灭。残余的和新生的剥削分子、各种敌视和反对社会主义的分子破坏、危害和削弱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活动还会存在。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还会长期存在,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工人阶级为反对和克服上述现象而进行的斗争都具有阶级内容。 为了彻底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要消灭阶级对抗,而且还要使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逐步消失。无产阶级国家,一方面,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为这些差别的消失创造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还必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这些工作做好了,上述的三个差别都消失了,这样,才有可能进入彻底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消灭以后,国家也就随之失去作用,国家的消亡和阶级的消灭一样,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列宁说:“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无产阶级国家的消灭,即任何国家的消灭,只能通过‘自行消亡’。”①在阶级消灭以后,政党也因为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消亡。毛泽东同志说:“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走到更高级的人类社会。”② ①《国家与革命》,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8页。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57页。 在没有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和帝国主义还存在的时候,国家的消亡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国家消亡问题上的反动谬论,阐明了国家消亡的条件。国内反动派的彻底消灭和阶级的消灭,是国家对内职能消亡的必要前提;消灭了帝国主义,铲除了爆发战争的根源,才能消灭战争,实现永久的和平,这时国家的对外职能才会消亡。在国内外反动派没有消灭和阶级没有消灭以前,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但不应该消灭,而且还应该加强,否则就不能对付这些反动派的疯狂挣扎,就不能粉碎有时还会特别增强起来的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捣乱、破坏活动,不能制止或粉碎帝国主义的战争挑衅。所以,国家的国内镇压职能和反对国外反动派的职能,只能经过长期的过程才能完全归于消亡。任何脱离上述条件而空谈国家消亡的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恰恰是反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为了在将来完全消灭阶级和使国家归于消亡,目前还必须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正是革命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