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刚称霸印度市场,莫迪就来查税了?
1月5日,印度财政部和税务情报局向小米公司发出了逃税催缴令,声称“小米印度公司逃税65.3亿卢比”,怀疑小米在做假账。
据说,印度税务情报局采取了突袭的方式,大规模搜查中国企业,遭殃的不仅有小米,OPPO,一加,富士康在内的20多家中国企业均未幸免。
至于为什么只搜查中国企业,印度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得到了情报”。
“情报”一词用得非常有讲究,情报不需要证据,不需要公布来源,只要怀疑即可越过法律行动。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我们来看看印度税务情报局搜查到的“证据”:
印度小米公司没有把“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计入交易,涉嫌故意逃税。
“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专利费”,印度人声称,小米故意把支付给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专利费排除在进口手机零件的费用之外,以达到逃税的目的。
小米想要在印度生产手机,就需要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进口零部件,因为印度本土没有产业链,无法生产。印度的小米工厂本质上是个组装工厂,没有技术含量。
小米在印度生产手机过程中,还需要用到各种专利,这些都是需要给持有专利的公司付费,小米用到的专利绝大部分控制在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手中。
印度税务情报局认为,支付给外国的专利费也应该计算在进口手机零件费用之中,因为手机零件的关税比较高。
听完印度人的理由,小米简直有苦说不出。印度人混淆了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的概念。
专利费属于服务贸易,应该遵循服务贸易的税率;进口零件属于商品贸易,应该遵循商品贸易的关税,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以美国为例,表面上看,美国贸易逆差严重,商品贸易上每年流失几千亿美元,特朗普便利用这个理由与中国打贸易战。
然而,特朗普没有说的是美国每年通过“服务贸易”从中国赚取上千亿的钱。比如,我们用window系统就需要向美国人付钱,这些钱不计入商品贸易,全部算入服务贸易。
美国每年从服务贸易中赚取6000多亿美元,这些钱不会体现在一般性的商品贸易中。
所以说,小米只不过遵循了国际通则,把专利费和零部件进口费分开计算,就被印度税务情报局认定为故意逃税,显然是在找茬。
此番印度人查税的时机也非常微妙,恰巧卡在中国手机攻下印度市场之后。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以28%的市场占有率称霸印度,紧跟其后的是同为中国品牌的VIVO、Realme和OPPO,四个中国品牌一共拿下了印度68%的手机市场。反观印度本土手机品牌Micromax和Lava加起来才0.9%!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此局面,口口声声要搞“印度制造”的莫迪能不着急?再不“修理”下中国手机,以后印度永远培养不出自己的手机品牌了。
此次查税可能无法撼动小米手机在印度的支配地位,至少能打压一下小米的发展势头,给印度国产机留下一丝市场空间。
回想2014年,莫迪老仙刚刚上台,怀揣着一颗振兴印度制造的心。他亲自接见雷军,邀请他来印度办厂,以便让印度人学习中国企业的管理、生产模式。
如今,小米、VIVO、OPPO的工厂全部在印度落地了,莫迪不怕你跑路了,便开始肆意敲打,有点念完经骂和尚的味道。
还有一种可能,莫迪想逼迫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建立零部件生产基地。
小米、VIVO、OPPO在印度建的全是组装厂,核心技术一项没有带来,98%的零件从国外进口,有不少印度网友讽刺说:印度制造=印度组装。
莫迪偏要把零件进口和专利费全算成商品贸易,增加小米的税收负担,逼迫其把零件生产企业也弄到印度来。只有产业链、供应链来印度了,印度国产手机才有崛起的条件。
其实,小米对印度政府的这一手并非毫无预警。毕竟,自己是印度第一手机品牌,在印度赚了不少钱,拿人钱财看人脸色。
小米在印度运营过程中,非常低调,宣称自己是“100%印度制造”,以避免刺激印度人脆弱而敏感的心灵,闷声发大财。
小米拍摄的广告里,全是印度面孔:印度管理团队、印度消费者、印度工人,雷军也不去印度的发布会了,全由印度公司自己弄。
小米把自己塑造成立志改变印度制造的人设。向外界展示印度工厂整齐、干净的组装线,印度工人们都穿着统一的制服,辛勤劳动。
尤其是女性工人占了一半,她们说:“小米平等的对待女性员工,我们和其他男性员工拿一样的薪水。我们团结一致,努力为印度生产全球最好的手机!”
即使如此“印度制造”,小米依旧树大招风,被莫迪盯上了。
三星意图东山再起
韩国三星手机来印度市场的时间比中国品牌早,很快便以30%的份额稳居第一。但在中国品牌的猛烈攻势下,三星在印度渐渐难以招架,以16%的市场份额落到了第三名。
在莫迪对中国手机动手之前,三星和LG和印度政府谈了一次,表示支持印度制造,他们会帮助印度建立完善的3C产业链,以缩小印度和中国的差距。
三星直接把中国的显示器工厂搬到了印度,冰箱、手机工厂相继建成,因此受到了印度政府的特别嘉奖。三星声称两年内要在印度投资1000亿卢比。
中国手机称霸印度之前,三星从来没有来印度建过工厂,现在中国手机称霸印度了,三星立刻转变了思路,不但愿意建工厂,还愿意帮印度搞产业链。
显然,三星交足了“保护费”,得以逃脱此次的税务调查。
实事求是地看,印度市场够大,够诱人,中国企业在印度赚钱的居多,毕竟我们的产业构成比印度高好几个档次。犹如坐着时光机去印度抢市场,优势巨大。
现在好不容易做出了点成绩,不能因为印度人的无理而退缩,该赚钱还是赚钱,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