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ADn2SmC16zeeStE80d4zA?pwd=uwxg
提取码:uwxg

编辑推荐
1.精修译本,逐字全新修订,随书附赠黑白情绪盲抽卡,更适合大众阅读的经典译本。
2.苏芩、张德芬、武志红、壹心理等国内一线心理学家的*看读物,每一个推荐心理学书目的书单都有这本书。
3.人的心理活动是*其复杂的存在,那些彷徨挣扎旁人可能无从知晓,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冲突,并解决冲突。
4.解读每个人身上都有的黑色生命力,活出完整、成熟、内在安宁的自己。
5.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卡伦·霍妮的经典之作。
6.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直陷入困境,可以先看一遍这本书
内容简介
“一方面希望统治一切人,另一方面又希望被一切人爱;一方面顺从他人,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一方面疏远他人,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们的爱。”
正是这种完全不能解决的冲突控制着我们的生活。
冲突无处不在,只是被我们忽略了。我们在被内心冲突困扰时应学会处置内心的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
不仅仅只是儿童才具有可塑性,所有的人都具有改变自己的能力,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变。
这是卡伦·霍妮坚持到底的主张,也是一生致力去做的事情。
作者简介
【美】 卡伦·霍妮
幼年时,父亲和母亲偏向于优秀的哥哥,9岁的小霍妮曾暗暗立誓“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
卡伦·霍妮是20世纪*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第一批的倡导者之一,主张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卡伦·霍妮一生著作颇丰,《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她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在这本书里,霍妮展示了对人心理活动与矛盾惊人的洞察力,使读者很容易把自己和身边的人“对号入座”。
精彩书评
我们的内心容纳着各种矛盾冲突,既是痛苦,也是才能,只有当你愿意承受打击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苏芩
霍妮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者之一,她的理论为推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一本快准狠又积极乐观的精神分析手册,只有解决内心冲突,才能成为理想自己。
——壹心理
《我们内心的冲突》带给我们*大的意义,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察觉冲突,捕捉到黑色生命力,让内心和解,释放出生命的活力。
——武志红
目录
第一部分 神经症冲突和试着去解决
第一章 激烈的神经症冲突
第二章 基本冲突
第三章 亲近他人
第四章 抗拒他人
第五章 疏远他人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第七章 外化作用
第八章 和谐假象和辅助手段
第二部分 冲突得不到解决的后果
第九章 畏 惧
第十章 人格衰竭
第十一章 绝 望
第十二章 施虐倾向
结论 如何解决神经症冲突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基本冲突的第二个方面是“抗拒他人”,我们将和之前一样,通过考察那种由攻击性倾向起主要作用的类型,来讨论“抗拒他人”的倾向。
人都是“友善的”,这是顺从型患者深信不疑的想法,但是事实却一次次出现相反的情况,对于他们来说,这真是一种打击。至于对抗型的人,很自然地觉得所有人都敌视他,就算他发现人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也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就好像是一场任何人都只能追求自保的搏斗,就算他们承认有很少一部分人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外表看起来,他很有礼貌、刚直不阿还很友好,这种外表是虚假、真实情感和神经症倾向混合之后的产物,相当于阴谋家的权宜之计,当然,他其实有着自己的态度,只不过多数时间,他都把自己的态度隐藏在外表之下,只是偶尔才会明确地表达出来。当这种类型的神经症患者知道所有人都很重视自己之后,就真心希望别人都能把自己当成一个好人,这是他们的一个愿望。这其中可能会包括一些服务于具有攻击性的目标的神经症倾向,其所针对的对象是感情和赞扬。至于顺从型患者,因为他的价值观同步于被社会或宗教认同的美德标准,所以这种“外表”,他并不需要。
我们都知道,顺从型患者具有强迫性,对抗型患者其实也是一样。当然,我们必须要明白,他们也是因为忧虑才产生的需求,这样才能理解前面那一点。有一点必须要着重介绍,恐惧在顺从型患者中,有很明显的表现,但是却没有人承认它也出现在对抗型中,起码没有露过面。对抗型患者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困难的,只不过有的是看起来困难,有的是真的困难,还有的是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就好像是一个角斗场一样,想要生活在其中,就要明白达尔文那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因此他才产生了自己的需求。人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文明当中,决定了人们到底能不能生活下去,但是,有一种法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优先考虑,那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所以,控制别人成了他的基本需求,至于手段,要么是直接动用手里的权力,还可以使用间接的做法,比如体贴地关心别人,或是想办法让对方觉得有被自己控制的义务,总之,手段非常多。当然,他可能更愿意隐藏在背后,去操控所有的事情,这是它综合考虑了自己的天赋和各种冲突倾向的融合后,才选择使用的方式。比如一个有疏远倾向的神经症患者,为了避免和别人发生亲密的接触,他就不会选择直接去控制别人的方法;他更愿意通过间接控制的方式来得到别人的喜爱,当然,前提是这东西确实是他想要得到的;要是他想变成在背后操纵的人,那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就必须要利用别人,这时候他可能会表现出虐待倾向。
与此同时,他很想得到比别人高的地位,也很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至于是通过成功,还是通过名声,或者是通过其他的什么形式,都无所谓。这个社会充满了竞争,在这样的社会当中,随着成功和名声而来的,往往是权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为了这些而付出的努力其实最后希望得到的都是权力。患者通过这样的努力,最后不仅能得到比别人更高的地位,而且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此外,还能获得一种主观上的力量。对抗型患者的重心并不在自身上,这一点和顺从型患者是一样的,不过在最后希望得到的收获上面,两种类型还是有点区别的。实际上,顺从型患者和对抗型患者想要得到的肯定,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不了解心理学的人才会因为成功之后依然有不安全感而感到诧异,只有在某种程度上把成功和名声当成判断标准,才会有这样的疑惑。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来自我对病人和自己进行分析之后得到的结果,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努力促进精神分析的发展。这本书中的理论是慢慢形成的,而且经过了很多年的时间。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曾邀请我进行一系列讲座,我的观点就是在对这些讲座进行准备的时候,变得清晰起来的。我第一个讲座的题目是《精神分析的技巧》,其主要内容,就是讨论精神分析的技术问题。我在一九四四年又以《人格整合》为题目进行了第二次讲座,这次讲座的内容,不但包括了这本书中说到的问题,还有在专科医学院和精神分析推进学会上讲过的一些主题,比如“精神分析疗法中的人格整合”“孤单心理学”和“偏向于虐待狂的意义”。
我知道,有一些精神分析师是真的想改良我们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到他们,也很希望他们能在他们的患者和他们自己身上,都用到这里描述的观点。想要精神分析向前发展,就必须要动用强硬的手段,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困难都包括进去,以此来得到经验,并在经验中进行学习。如果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我们的理论就会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僵化思想。
但是,只要是那些想要认识自我、想要继续努力成长的人,应该能从任何一本不是单纯讨论技术问题和抽象心理学理论的书中得到帮助,这一点我深信不疑。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内心冲突,大多数生活在复杂环境中的人都有,并且只要是能对这些人产生帮助的东西,他们全都需要。虽然只有那些专家才能治好严重的神经症,但是,我觉得在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我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