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温铁军西财大70周年校庆发言

2022-11-11 11:51 作者:秋媃嫣姬與镬鏟  | 我要投稿

本笔记根据2022年5月28日温铁军老师在西南财经大学70周年校庆的发言内容记录整理而成。若有错漏之处,望请B友斧正!

1 绪论

五中全会以来,最近这两年中央反复强调底线思维,以及底线思维作为一个重要依据所提出的战略转变。特别是在五中全会之后,国家领导人特意做了一次对五中全会的解读,重点讲了“三新”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底线思维主要是针对外部的挑战,国际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要转向新阶段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在这个新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我们应该是以“两山”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为发展理念。过去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极度稀缺的那个阶段,所形成的那个理念,要转向于现在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这个理念,那随着理念的深入,各种政策、规章制度乃至于各个部门的管理等等都有明显的变化。

再进一步讲,什么叫做新格局?原来在五中全会之前提出过工业4.0,提出过一系列原有发展模式的转型。那现在就应该提出的是,怎么能够以数字经济、以生态经济、以乡村振兴作为新格局,来推动生态文明重大战略的转变。所以说要把当前的工作重点转到乡村振兴上来。对于这一点来说,从中央到地方都正在实现转型到乡村振兴方面来,各个部门,包括连财政部、各大银行、各大国企,都纷纷建立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这个工作重点也正在转向。

2 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原因

温铁军最近在《新京报》[1]的会议上做了一个发言,就讲到,其实生态文明战略之下的乡村振兴是最近这二十多年,以投资拉动来做逆周期调节,这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的进一步体现。

在1997年遭遇到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当时已经有很高的经济外向度,中国的进出口占当时GDP的比重已经高达70%左右,当遭遇到东亚金融风暴,外需出现了大幅度下降,1998年中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不良率已经高达1/3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坏账。

在不良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按照原有的90年代,照搬西方的教科书来指导我们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那就应该是顺周期,出现银行破产,然后企业倒闭,然后经济进入严重衰退。但是中国的恰恰是因为有一个比较强大的举国体制,所以就在1998年由财政直接一次性剥离了所有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然后由国家再重新向银行注资,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把银行改造成商业银行,并且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西方特别是美国在很晚才推行的混业经营。过去的银行实际上承担的是国家的财政职能,它主要是按照国家的计划来做投资,在那个年代,对于所谓的非国有经济不发展,主要是因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有银行来承担的,国有银行的计划分配的资金指标上没有这部分,那就得不到投资,就得不到发展条件。

从1998年银行推进商业化改制以来,整个体制发生很大的变化,从那一次开始,其实就是一次带有某种跨周期调节性质的逆周期做多,国家直接启动国债投资。从那时候开始,连续二十多年,基本上是投资拉动增长的这种增长方式,因为是投资拉动,就不可能在收入分配等等各方面简单的靠二次分配,甚至靠三次分配,因此现在有很多人谈到当前的政策的时候,如果继续沿用西方教科书来解释我们现在的政策,仍然有很大的不对应的问题。所以现在中央提出的底线思维,针对的仍然是从1997年、1998年以来发生的严重危机,严重危机几乎都是跟国际不确定性直接相关。从1998年以后,一直是靠国内的举国体制,与财政金融直接结合,逆周期做多,以这样的方式来保证中国经济维持增长。

3 中国经济的第三资产池

现在的在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是第一资产池,吸纳了大量的中国生产能力,并且吸纳了大量的投资。这个投资更多的是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等等,构成了城市一小时经济圈等等,客观上带来了第二资产池,就是房地产的发展,房地产主要集中在城市。第二资产池大量吸纳了社会投资,直到去年年初中央下命令把银行过多的投向房地产的信贷压解,压到1/3以下,原来在50%以上,这一压就把第二资产池的短板,其中银行信贷本来基本上算是保工的,后来就被压了,等于是人为的把这个短板的又裁短了一截。于是就出现了第二资产池不能再延续,当然就因为第二资产池牵扯到的领域太多,就出现了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的经济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第三资产池就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资产池主要在于大量的乡村的资源性资产没有实现货币化,更没有实现资本化,货币化是惊险的一跃,资本化更是惊险的一跃,所以乡村这样一个庞大的以实体资源性资产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巨大的资产池的本底,但是没有推进其资产池建设。所以才出现在五中全会,提出乡村振兴是未来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战略的时候,准备要将至少7万亿投到乡村,这就把以前从新农村建设以来,连续十几年在农村基本建设投资所形成的几百万亿设施性资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资产,把它们激活。用这种方式来保证中国经济在遭到外部严重的挑战,甚至断掉贸易结算,断掉物流通道等等,各种各样对中国超乎寻常的打压措施,当它们相继而来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是可以靠着国内以乡村振兴为基础的内循环来支撑得住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至于有多大的发展的增速就另外再说了。现在如果仍然还是按照没有遭到巨大外部性挑战的思路来讨论本国的各种政策问题,那恐怕就离实际有点远了。

4  生态文明思想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这次俄乌冲突可以看得到,这是个没有底线的事情,原来建立的底线思维,现在恐怕得有个新的调整叫“破底线”,底线已经不再成为底线。比如说近期美国带领西方国家对台湾问题进行炒作,这直接就破底线,破了底线看中国怎么反应。同理美国拉住日韩,在中国周边建立由十几个国家构成的所谓亚太经济体系,很大程度上都是前期的步骤,接下来很可能是对中国现在深度融入全球化,对西方来说的有效替代。在这种情况之下,不转向国内大循环,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当转向国内大循环时,城市投资饱和了,城市房地产严重过剩,那怎么办?恐怕只能是乡村振兴。

在生态文明战略思想之下,推进乡村资源,特别是空间生态资源的开发,把空间生态资源当成新生产力要素,生产资料将更大的来源于乡村中仍然非常丰富的空间生态资源,而不是再按照原来老的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把乡村中的生产力要素看作只是土地、劳动力等等这些传统老要素。传统老要素就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加上技术、管理这些必要的新要素。现在应该是更多的把空间生态资源纳入到要素的考量之中,因为我们要搞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战略。

习总书记讲话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产业都和过去的传统产业不一样,过去的传统产业是做大规模,实现土地兼并,然后把土地资源交给少数投资者,让他们雇佣农民,来开展资本主义大农场模式农业。过去的传统产业在教科书中是天经地义的,但这跟现在强调的发展方式相距甚远。

因此要搞新的理念,就得认识到生态资源,人与自然核心共生,要强调生命共同体。部门必须调整管理规范,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那应该怎么做呢?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只有这三全才能对应三生合一,就是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合一,要三生合一就得对应三权。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有必要注意中央一段时期以来所强调的政策调整,那就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和金融供给侧改革,两大供给侧改革相结合。

最近一直在强调三级市场,其中的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金融供给侧改革与农业供给侧改革,两大供给侧改革有效结合。针对的就是现在中等收入群体在疫情的打击之下纷纷下乡,城乡融合正在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趋势。讲市民下乡这个话题已经讲了十几年了,现在城乡融合应该说成为趋势了。在过去是动员农民进城,所以设计了一套方案,就是农民进城半年就算城市人口。但很少有人设计一套方案,就是市民下乡半年以上就算农民人口,没有这条政策。但实际上已经有大量的这个市民纷纷下乡,特别是到曾经没有什么农业生产资源的山区,越是发达的地区,山区就越是成了吸引市民下乡重要的宝地。

因为市民下乡会带动生态资本深化,它使得农村空间资源加上城乡融合的人带空间绿海的开发,使得生态文明战略能够落到实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产业应该是六产,六产主要指的是要把文化和教育当成一个产业,因为实际上研学、体验等等,乃至于题材农业,创意农业越来越成了农业增收非常重要的来源。那再进一步就是人们追求的消费升级,简单来说,以前的消费追求是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这些生活必需品;那接下来稍微靠近现代的时候,消费追求变成了彩电、冰箱和洗衣机了,直到现在这个时候,消费追求是旅游、汽车和房子。消费需求从一般的生活消费,逐渐地追求设施消费,再进一步,第四个层次消费是生命价值性消费,那就不是原来的价格消费。

那生命怎么才能够真正比较有价值体现呢?当然就是城乡融合条件下,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自己在居所中的养生效果。所以寿养、康养、医养,以及农村中地方性的中医药产业和地方性的地理资源、气候资源等等,与生态环境能够直接结合的这些产业,就会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消费领域。能够在这些领域消费的客户基本上是高净值客户,应该说是有中等收入群体以上的收入群体,他们才有这个方面的那个费层次的追求。相对而言就有一系列新的调整。

5 乡村振兴实例

温铁军有个团队在福建做的案例,那就是立体循环农业。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加上研学农业、教育、文化等等,让其变成了一个多元的农业收入。那如果稍微往社会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来看,就可以知道温铁军团队最近这些年在推广社会化生态农业。假如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的社会化大生产,把它和现在的生态农业一结合,就知道社会化的生态农业,是指社会广泛参与的,就是农业具有社会属性,而不是个体属性,也不是私人属性。因此生态化的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关性就清楚了。温老师团队开始在各地利用市民下乡城乡融合的机会,推进市民和农民联合创业,形成一种新的多业态发展的社会化生态农业。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生态化的开发,它和一般的、简单的三要素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不一样,它具有整体性、非标性和公共性。因此就需要对过去的粗放数量型增长的粗放市场加以改造,改造成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质量效益型细致市场。细致市场的设计首先要从基层、从乡村的三变改革入手,乡村的三变改革大多数地方做的比较粗,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变,三变改革在很大程度需要靠中央现在要求的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要把国家投到农村的设施性资产、投改股交给村集体,形成集体资产。一般一个村都有几千万国家投入所形成的乡村资产,只不过在部门的账上是死的,没有把资产转到村集体,因此就使得现在仅靠农业部门统计那点村集体资产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真的实施三变,就是把政府投到农村的所有投入折成的资产,直接做股到村集体变成集体,集体再把资产做股量化到村民,村民把村民占有的资源性资产分户承包,再折股折回到村集体,这样整个村内的空间生态资源的调控、开发、管理,也就是全村统一的开展性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再进一步引入外部投资主体。温铁军团队现在提倡的就是要让所有的农村集体所有性质的任何交易都要入场,入场合法性交易会得到的交易鉴证书、公证书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如果不入场交易的话,交易可能无法进行,因为交易信息收集成本太高,交易费用太大,导致这些年一般的交易市场在农村很难实现,原因就是交易费用没解决。但是因为经济学自身它的派系斗争很复杂,有一部分新古典经济学是反对把交易费用理论当成是经济学理论,也反对制度经济学,所以就导致现在高校的经济学主流在这些问题上很难讨论。其实不用太在意经济学到底有哪些不同派系,所以说可以拿来就用。

所以比较强调就是三变改革只是一级市场,产权交易所才是二级市场,然后进一步在产权交易所完成了交易,出现了资源性资产的溢价增值,这个溢价增值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合理分配,让它变成了稳定的财产关系的条件下,进一步对空间生态资源新的规划、整体性的投资开发,就那个 “三全”思想就可以引入。当“三全”思想引入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题材产生,这时候就需要生态资本深化,就需要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就有现在提出的怎么来把农村中丰富的生态资源推进资产性的交易,再进一步推进资本性的题材交易。

上面这个例子和这次五中全会所强调的把业留在县域,让县域经济有所发展,能让农民得到产业留在县域的收益,这些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符合中国生态化发展的新的制度设计,这个设计本身是需要有实践来检验的。所以温铁军团队正在各地从推进一级市场开始,逐步再推进的二级市场。在四川德阳、成都附近有一个把成都的产权交易所,挂了一个德阳分所的牌子,那这些年,三叔这个单位,它在两三年的时间交易了八十多亿农村集体资产,带动了四百多亿投资。

再进一步温铁军团队也在推进,就是把多种金融工具嵌套,在县域建立不同业态之间的交易平台,实现信用关系的嵌套,然后最终通过信用关系来重组产业关系,然后实现资金在县域内闭环运行,这样就可以把很多农区县、山区县过剩的头寸投出。

很多农业地区的存贷比很低,一般的就是50%左右,高的也就是60%左右,那只能有大量的资金闲置在县这级的商业银行,只能被各种方式调出,然后加入到所谓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而这种交易里面存在着大量的乱象,比如最近刚刚出的河南的那些所谓村镇银行的事。很大程度上是的金融公司的改革没搞好,资金相对过剩,如果在本地没有地方性的资本市场,它就活不起来,那活不起来,它就得走其他的路,就搞出了现在的这些金融乱象。

总结

最后以温铁军的话结尾,他认为乡村在“生态资本深化”方面拥有相当大的潜力。“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农民在空间生态资源价值化的一次分配领域中,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利益,只有更完善地保障农民的权益,让他们有长期分享财产性收入的能力,他们才能为下一个一百年中共同富裕的大目标,主动推进乡村的生态化发展。” 温老师所提出的尽管是不成熟的东西,但是很可能对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特别县域经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借鉴的价值。

[1]    张树婧. 温铁军:让乡村振兴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资产池[N]. 新京报,2022年05月26日.

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温铁军西财大70周年校庆发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