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军歌》手风琴曲简谱1.0+版
明道 原创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但好多年轻人并不十分清楚,它的前身其实就是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而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的由来,又是怎么回事呢?它包括了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贺龙和任弼时的红2、6军团等主力红军长征离开几大苏区时,所留下的红军武装。这些武装后来由于形势所迫,化整为零地散落在赣、粤、闽、浙、皖、湘、鄂、豫等8个省份并分成13小块游击区,在敌我力量高度悬殊情况下,在“天当被、地当床”的恶劣生存环境条件下,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仍凭着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斗志、不屈不挠地浴血坚持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好汉。
而海南岛的琼崖红军游击队,我个人猜测,当时是处于与党中央严重失联状态,才没有被列入改编之内吧。至于广东的“东江抗日纵队”,那得好几年后才出现,与8省红军游击队没有半丁点关系。
先简单聊聊中央苏区留守的一些情况。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留在中央苏区的正规部队是红24师,以及十几个地方独立团,有战斗力的大约1万6千人,另还有安置在老乡们家中的轻重伤病员3万多人。那时候,红军的群众基础好到没得说,军民之间就是鱼水关系,更是生死同盟。
而留守的仗是该以什么策略来打?这在当时留守中央苏区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军事斗争经验丰富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陈毅同志坚持认为,留守红军必须乘敌人尚未合围,尽快分散,跳到外线,积极灵活地调动、牵制和打击敌人,而不是被动地坚守。留一些地方部队指挥群众转移和坚壁清野,红军主力则跳到外线寻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种战术,毛主席早就成功地示范过多次。
但是,时任中央苏区分局书记、中央苏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一把手领导项英同志,却坚决不同意,他执着地认为,留守红军应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以博古为首的中革军委的指示,留在原政治经济中心,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敌人,减轻长征途中主力红军的压力。
认识看似有高度,道理却似是而非,残酷的现实更是一再来打脸。作为一个临危受命留守的掌执一方的党和军队最主要领导人,仅凭对党忠诚,不怕牺牲,而缺乏必须的军事谋略和机断能力,就想战胜凶恶的敌人,那是远远不够的,最终损失的还是党的宝贵事业而已。就这样,在项英一意孤行的指挥下,中央苏区局、军区、乃至整个留守部队,以固守吸敌的军事对策,应对数量多于十倍的敌人。在面临敌人包围圈不断缩小的危机下,却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2月,整整小半年没挪窝,可以想象,理论上+实际上,是错失了多少宝贵的突围机会。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之后,重获军事指挥权、料事如神的伟人毛主席心系留守红军将士的安危,于2月以中革军委名义电告项英同志必须万万火急地突围,政治上无比老练的项英一看电文的行文措辞,便知毛主席已重返最高军事领导位置,长叹一口气,这才下令突围,但为时已晚,各条出路已全被敌人封死,突围只能硬拼,导致大量象征着党的宝贵财富的红军干部和将士惨遭敌人杀害,其中包括何叔衡等高级领导人,也直接和间接地揭开本来可能不用那么悲壮、但最终却无比悲壮的3年南方红军游击战的艰苦卓绝的一页。
我们好事地事后诸葛亮一下吧:如果当时留守的党政军一把手领导人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心领神会的陈毅同志,或者是,项英能客观地采纳陈毅的提议,那么,活下来的干部战士肯定就会更多,包括何叔衡、瞿秋白等诸位领导人,也未必会牺牲,3年的南方红军游击战的斗争局面大概率会大不一样。那么,改编成新四军时,也不至于尴尬到约剩1万人,这其中还有约一半人数是将红四方面军、和红2、6军团长征时留在川、鄂、湘等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计算在内。
概括而言,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其成份并不仅仅是留在原中央苏区范围的留守红军,而且还包括粟裕等领命率领的挺进浙江而受挫、后来退回至浙西南、闽浙边的红军抗日先遣支队,另外也包括红四方面军留下主要由高敬亭将军带领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时有约3000人,属于最大的单股力量),以及红二、六军团长征时,由谭余保同志带领留在当地的坚持斗争的游击队等。而中央留给项英同志作为主力的红24师,在留守的头几个月和35年2月的突围拼杀中,就几乎损失殆尽了。
南方8省的这些红军游击队,在与组织长久失联情况下,仍自觉坚持以“为天下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为斗争主线,以“打土豪”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一句话,就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而艰难地活着和战斗着,如果当时的国内形势没有发生如此巨大变化,他们可能就是一直这样坚持下去……这样的高尚品格和操守,令人由衷地折服和敬佩。
聊一聊新四军的改编。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随后暴发。为了民族存忘大义,国共双方捐弃了前嫌,正式展开第2次合作,红一、二、四方面军也改编成八路军。而3年间基本上就是各自为战、苦苦坚持着的南方红军游击队也纷纷与各地国民党政府展开谈判,以图改编成抗日部队,为国尽力。
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着一些部队一经改编,就容易出现脱离党的绝对领导的危险,这让身处陕北的党中央和毛主席深为忧虑:最好的做法就是有个合适的人来牵头,将这些分散的游击队统起来进行改编,并由我党统一指挥。但是,这种想法,老蒋这一关无疑是很难过得去的。
正当我方忧愁之际,周恩来副主席偶遇了回国抗日的叶挺将军,便眼前为之一亮:这不是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吗?
叶挺是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将,曾经是中共党员,因广州起义失败,先后遭受李立三和王明的无端指责,饱受委屈而脱党,并加入宋庆龄、邓演达等组织的“第3党”……
周恩来副主席代表党中央,诚恳地邀请叶挺出面牵头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热切盼望再次披挂上阵杀敌、又对党和人民军队深有感情的叶挺将军,欣然接受这个重托,并为其取名“新四军”,以表传承北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骁勇善战的铁军精神。然后,又运用其影响力和关系,为新四军的成立而四处奔走努力。
在我党顾全大局的让步之下,也随着淞沪会战暴发和国军的战事不利,国民党深感江南一带兵力不足,留着那些个分散在8省各地的红军游击队,老蒋的党国还得匀出兵力去监视和压制,这笔账是怎么算都不合算。
反正,“横竖都不起眼,那就早改编、早安生”,估计这是老蒋和国民党高层当时的想法。但牵头的人选却是个头疼的问题,此时,叶挺的出现和主动请缨当该军军长,当即打破国共关于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僵局,让老蒋他们直呼为“及时之雨”。老蒋他们错以为,许以高官厚禄,就一定能争取到脱党了的叶挺,进而控制新四军,殊不知,叶挺将军乃是身在党外、心在党,一颗红心向着党的有情操的人。
(注:老蒋做梦也没想到,正是这支约万人的不起眼部队,十年后却壮大到成为与其争夺天下的共产党劲旅,并累计吃掉其百几十万精锐部队。这是后话。)
因此,在我党及叶挺将军的主观努力下,在对各种客观形势的权衡下,新四军的番号和编制,终于于1937年10月被老蒋批准、正式诞生。由叶挺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下豁4个旅级支队。而为确保我党对武装的绝对领导,中共中央随后又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副书记。
从此,南方各省13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健儿们,纷纷得以告别深山老林中、野人一般的战斗生活,名正言顺地出山集结和整编,并积极地投赴抗日战场,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又谱写出一篇篇新的壮丽诗篇。
所以,绝对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叶挺将军这位当时国共双方都一致认可的人物,大概率就没有后来的新四军。而初期的新四军,服装、枪械等甚至还好于八路军,这些都要归功于叶挺军长的不懈努力。纵观历史,叶挺将军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堪称厥功甚伟,他非常值得后人缅怀和敬仰。
在新四军成立后,项英同志在部队的收拢集结、整训等队伍建设和各级党组织建设等方面,也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卓越贡献。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项英同志呕心沥血的努力,新四军这支部队想要短时间内收拢、整编完毕,并形成战斗力,恐怕也不容易。所以,虽然他的军事战略眼光、军事指挥才能都无法让人赞许,但他却是一名极为出色的政委人物,也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遗憾的是,时运弄人,当时的形势又不得不必须由他担任新四军军分会书记,按照党指挥枪的贯例,他实际才是新四军的掌舵人,但他的军事才能与这个职务位置压根儿无法匹配,而且,也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是自身的格局不高呢,还是有其他原委,总之,项英一直没有客观地将叶挺的位置摆正,致使叶挺军长数次辞职出走。新四军高层的内耗,只会影响新四军的发展速度,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也会让不怀好意的老蒋和其党国拍手称快,且有机可乘而已。
实际主官的不懂军事,二位主官又没能协调配合好,那么,新四军这样一支我党战略级作战部队的出大事,就是迟早的事情。果不其然,后来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固然有蒋介石不死的亡我之心,但也与新四军当时的最高决策层没有及早认真贯彻好党中央的东进精神、高层的内耗,以及事变前后的战术措施采取不当,不无关系。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令人无奈,但代价却是令人痛心疾首。
聊聊《新四军军歌》。
1938年,是抗日战争中,中国方打得特别艰难的一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中节节败退,导致日寇几乎是长驱直入,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又尚未成长壮大起来,国民党一方的抗战情绪一度非常悲观消沉。
但是,危中却伴随着机会,中共中央依旧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便于1939年春清晰地明确新四军应该“向南巩固,向东进攻,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再次电告新四军应抓住长江以南的“国军退、日军尚未覆盖推进”的敌人力量有所空白的有利发展时机,加大步伐地实施东进的军事战略,快速壮大自己。
为了统一新四军的东进思想,并鼓舞士气,新四军军部领导于1939年春,决定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先以陈毅同志所写的《十年》诗歌,作为歌词的基础,经叶挺、项英等军部领导人集体讨论修改定稿,然后,由军部教导队文化队的何士德谱曲,并于同年6月在广大官兵中教唱。
这首军歌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昂扬振奋,气势宏伟,让人一唱就会热血沸腾,是非常杰出的军旅歌曲。它热情地讴歌新四军这支拥有北伐第4军叶挺独立团、朱毛陈创建的工农红军第4军、八省红军游击健儿等多种革命传承的光荣部队;宣传这支部队已汇成抗日铁流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铁军精神;并表达了人民军队向华东敌后挺进、不打败日本侵略者誓不罢休的战斗决心。
这首歌曲在军中的普及,较好地将部队应该尽快东进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极大地提振了将士们的士气和杀敌勇气!后来,它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广大官兵进行革命传统和历史教育的重要歌曲。
明道我早就想将这首歌编配成手风琴曲,现乘《闪闪的红星》所产生的创作余热,一气呵成地将其编配妥。里面有不少3连音,对于手风琴弱基础者,可以先当成前8后16来拉奏,等时值控制准了,再改为3连音。
另外,贝司方面,我使用了大量的贝司柱式和弦,实际上,非常容易拉奏,弱基础如果不习惯,可以侧重按和弦健。但是,贝司柱式和弦也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这是绕不过去的,因为,有相当多雄壮有力的军旅歌曲,都需要使用到贝司柱式和弦。
创作不易,敬请3连。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