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的世界 特展学术研讨会2-乾隆御制诗文的清宫档案价值和文化价值

最后二十分钟的讨论堪称全程高能,在此全文录入
主持人:下午的嘉宾发言和上午的嘉宾有一些共识,一个是说乾隆皇帝的诗文整体水准还是比较高的,第二是他用诗文其实是用来记叙人生,包括治国在内等等,其实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在这方面来讲我想先请霍文才院长先来补充一个论点,因为他可能要从书法的角度再来谈一谈御制诗文稿的价值。
霍:今天确实是上了很生动的一课,从各个角度对乾隆帝做了一个很充分的讨论。那么我想既然谈他的御制诗文稿,首先能看到他的书法。
对于乾隆帝的书法,可能也是有一定的误解。很多人就觉得乾隆帝的字“千字一律,略无变化”。但我们看到这一批御制诗文稿的时候,就感觉他其实还是有很活泼的一面的。
包括他的用笔,常见的书法用笔是中锋为主,这一批御稿的用笔是中锋为主,还有很多侧锋。在用笔上特别的活泼和多变。这是一个方面。
从他的结字上来看,结字也是因形赋势。就是每一个字,在写的时候根据它的形来赋它的势。在常见的书法里,他的字是非常正的。在这批御稿里呢,他的字还是有很多的体势上的变化。
当然从墨法上讲也是非常多变,虽然是朱笔,他的干枯这一块,还有轻重上,也是有很多的变化。
再一个就是从章法上看,跟我们常见的也不一样。章法上呢,有一种“乱石铺街”的味道在里头,很自然。
这就是对于书法的这几个方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的手稿跟他正式的这种书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我想提两个概念。
一个就是稿草书,一个是馆阁书,这还不是馆阁体。这两点因为时间关系不展开了。它其实就是正本和稿本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霍院长提的论点很有启发性,包括我们看他这个写的很放松,非常有神采,刚才杨老师讲的时候我就想问一个问题,杨老师从乾隆仿古的视角给我们梳理了很多的维度去看待乾隆对艺术的这种,说是训练也好,说是向古人致敬也好,他是不断地进化不断地升级。我当时的感受就是也跟毛主席一样,毛主席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也是这样一个不断地进化。
乾隆皇帝的水准应该是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并不是像传统认为的这样水平很差或者说审美很差。这个论点想请杨老师再给我们阐释一下。一个皇帝,首先是一个政治家,那么他作为艺术家,我们是不是应该用最高水平的那些作品来说明他的水准,而不应该用他那些可能的,泛泛的作品来理解他的品味?
杨:其实我并不同意乾隆皇帝的审美有多低,包括我也说到了很多人通过一些公众号或者是一些网络传播的这些文字,来说他的所谓的“农家乐审美”。实际上他哪是农家乐?他的仿古不光体现了他对于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敬仰,仿学,更重要的是这就是他生活的内容,是他生活的核心,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态度。
假如说我们当今的人,要像乾隆那样,有那样的生活态度,那我们是一个多么高雅,多么清雅,多么高尚的一个人。这样的品味怎么能说是农家乐审美呢?如果这样的品味是农家乐,那什么又是高雅呢?
所以我觉得有一些东西不能说“戏说就是历史,传说就是史实”,这完全是两个层面,是没有办法在一个平台上讨论的。所以我们只能就我们每个人研究的、了解的乾隆,我们去尽量地贴近他,去还原历史的原貌。
主持人:接下来我想请王老师也补充一下您的论点。刚才您谈到御制诗,您觉得乾隆的诗的水平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王亦旻:还是先从书法说起,在整理御制诗稿的过程中呢也整理乾隆的书法。我之前写过一个文章就是乾隆当皇子的时候自己练字的一个过程,这跟他写诗文是一样的。是一个很严格的训练过程。
我们今天看到的乾隆当皇子的时候的诗文呢,是从雍正二年。乾隆的书法是从康熙六十一年,第一篇书法大字开始。也是一样,我们今天看到的,写颜真卿的《多宝塔》,写了一年,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年里面,有摹有临,一天一篇。
那么当皇子的时候我们也知道他们有他们的课程表。一天要写一篇文,三个月通读一遍四书五经。这个密度,这个强度的训练。而且从正月十几号,到腊月二十几号从不间断,每天都是这样。
所以说他的传统文化,我们说乾隆,能不能写字,有没有基本功?有。作文作诗有没有基本功?也有。而且这个基本功不是说我们今天一样。那时候没有百度,没有文章生成器,没有提词器,都是靠自己的读书,所有的东西,我们今天在互联网上查到的所有的古籍的这些东西,都在脑子里。
所以他才可以出笔一写就可以写,出口成章。
而且字也是这样的。包括我们今天说到的,之前乾隆的书法里面,说“千字一面”。这个说法最早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学者叫马宗霍,他最先提到的。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民国时期包括清代,形成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今天还原当时的人能够看到的乾隆的字,大部分是全国各地比如说国子监的匾,碑石上面刻的字。真正看到乾隆的墨迹是非常少的。不像我们今天,无论是展览,无论是拍卖,无论是各个官私的收藏,我们的出版物,全是墨迹。那个时候人看到的全是匾,全是碑。这种字不完全代表乾隆的本色。它在刻碑刻匾之前是经过修饰的。
这个修饰的过程,我们今天在故宫保留的乾隆的作品当中还能够有。它有简裱、有修饰,甚至有的是大臣帮他把这个字样做一个后期的修整,才去刻匾刻字刻碑。
所以说在这个美化当中,可能很规整,但确实很单调。但是这种字,不是乾隆的真面貌。
所以说当时的人有这样一个观点,和当时人能见到的乾隆的书法是有关联的。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乾隆的字,他变化是非常大的。
临谁,他还是刻意去学谁。我们去年在故宫办了一个苏轼展。里面关于乾隆的书法实际上也有这样的问题。乾隆临苏轼也临了很多。临了有将近两百多幅。各个方面的苏轼的墨迹。有的,乾隆就刻意去学的要像。有的就是意临。意临也不是他发明的,是董其昌发明的。
所以说无论是他功底的表现,还是他的修养,还是他的眼界,我们都不可以拿今天的观点来多知。
主持人:这里面也是有一个学术问题,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形象的建构。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被建构起来的。这里面存在一些误差和偏见。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史料,更多的材料去还原他的真面目。这个话题刚才志伟兄,你在讲的时候我就发现,你讲的时候话锋常带情感,好像对乾隆也是充满着一种推崇之意。不知道这个问题上面你是不是再给我们补充一些论点?
王志伟:我今天说了一些我的研究和心得吧,其实都是基于乾隆的一些御制诗文,他的注释。
还是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乾隆诗的评价。我总觉得,一说他的数量,是跟全唐诗来做比。那唐代是近体诗最辉煌的时代,过了一千年后一个人写诗我们为什么要拿他的水平跟唐人做比呢?
还有一个,乾隆皇帝写诗确实写过大白话,我举个例子,“我爱德潜德”,我爱沈德潜。他妈妈去世的时候,“此后谁怜我”。我觉得这诗都是他自己写给自己的,大白话是有的,但是也有很多特别用典的,就比如刚才我的第一个标题就是“聚讼千秋不易评”。乾隆这一生只去过一次兰亭,在兰亭当地只写过两首诗,兰亭诗写得很好:
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
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
竹重春烟偏淡荡,花迟禊日尚敷荣。
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
你能说这首诗不好吗?
我们故宫北边还有一个御花园的摛藻堂,摛藻堂的西山堂上有御花园的唯一一处题刻,很多人把那个地方忽略了,那是乾隆皇帝写的古柏行。
摛藻堂首先是存放四库全书会要的,乾隆皇帝认为那一片书里有很多的学术很多的知识,所以他题了两个字叫宿凤。梧桐里面飞凤凰,知识就像梧桐林一样,我从里面飞出来。
摩崖题刻上写的古柏行诗里有一句话,“仙人炼气不炼肉”,你想这是不是大白话,他也有这样的话。但我觉得不能够通过这些,有人写过文章反驳过这个问题,其实是他自己心照的一些,我觉得是投影是写照。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特别推崇这首诗,乾隆皇帝最后一次南巡,乾隆四十九年到海宁,到陈家安澜园的时候,他写过一首诗。他说:
去来三日驻,新旧五言留。
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
这么好的美景,我只有从梦中才能够再去相见了。其实是他对一生南巡的一种总结。到了一个小的景色,看见一个小亭子,真的默默不忘。这首诗的第一读者是他自己。
所以说我觉得,就像杨老师所说的,评价不在一个段位上,不在一个档次上。
主持人:好谢谢,我发现你确实是乾隆的真爱粉。这些诗居然都背下来了,这个了不得。最后我们请李老师,李国荣老师也聊一聊。因为您是做档案研究的,这批乾隆御制诗文稿的发现,您怎么看待他的档案价值?包括刚才您也聊到,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文人,他也是一个文人皇帝,怎么样从一个文人化的角度去看待乾隆皇帝一生的贡献?你是怎么认知的?
李:今天呢,我们是一起走进“弘历的世界”,和专家学者的交流,能让我们感觉到对“文人乾隆”有了一个更鲜活的,更亲近的一个认识。通过这种交流我感觉到,乾隆,在他身上是反映出一种民族融合、文化融合、文化提升这样一个集大成者。
我们先说笔墨文化,乾隆的朱批奏折21万多件,他写的诗四万多首,那么我们看到,至少绝大多数诗,是他一笔一笔御笔留下的,勾勾画画。他对我们中国古代的这些经典、典籍、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这是说汉文化、儒文化渗透到他的骨子里。这是从笔墨,从运笔能力来讲。
第二个我们说思想文化,我们看,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去祭孔,祭明孝陵,对孔子衍圣公,极其推崇。清朝康雍乾几个皇帝,一直推崇讲究的是什么,儒以治仕,佛以治心,道以治身,诸教皆为我所用。从思想上来说,高度利用儒文化来治仕,治国安邦。这也是一个根本的思想。
再一个,服饰文化。乾隆有多少汉装像?说明他对汉装汉服认同,认可,欣赏。融入到汉文化里面去。
我们再说餐饮文化。顺康雍,他们的餐饮,我们从膳单上来看,基本上是关东菜为主,炖的菜居多。那么乾隆以后,江南的菜就占了主要的。乾隆下江南,把苏州的厨子,张东官请到紫禁城里来,一直干到70多岁才让他出宫啊,他特别欣赏江南的菜。而东北的也没丢啊,满汉结合。
所以我说在乾隆身上,不管是思想文化,笔墨文化,餐饮文化,服饰文化,从他身上体现一个什么?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在皇帝身上,是一个集大成者。
说明什么?乾隆,是中国的君主,中华帝国的君主。不像是新清史所说,是满族的皇帝。他是我们整个大清一统的,整个中华这一带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