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电影语言的基础——幻觉
第一节——电影的发明
巴赞在谈电影的发明时,提到木乃伊。这是他的形象思维,他谈的是人类在未知领域的探索问题。那么对人类来说最大的未知领域就是死后的世界,人死后还有没有另一种生命,有没有灵魂等问题。他写的很美,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些费解。电影并没有那么复杂,尽管电影的发明是在黑暗中摸索出来的。比如说,照相术发明后传到中国,人们最初对它的认识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给照相术起名叫摄影。这个“摄”字很有意思,有人认为照相是会把人的灵魂摄进照相机里去,这种说法给电影蒙上了神秘色彩。
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木乃伊开始研究电影好像难了一点,或者说是兜了一个圈子。所以我觉得,初学者可以暂时把巴赞的木乃伊撇开,还是从蒙斯特堡在1916年写的《影视剧——一项心理研究》开始更科学一些。

纪录生活中能看见和能听见的东西始终是人类的一个愿望。为什么人类想到最多的并最后得以实现的是记录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在人的感官中从现实世界获得最大信息的是他的两个摇感装置——视觉和听觉。人们通过他们得到的信息量是最大的。所以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视觉和听觉上,虽然在当时并没有有意识的认识到这个东西。
这种希望记录听觉愿望一直可以追溯到12世纪。
人们发现凸透镜(也就是我们祖先发现的水晶球)可以使人眼看到的现象变形。有意思的是,最早的发明都是从东方人(包括中国人)发现的。比如说,在一部好莱坞的电影《罗宾汉》里有望远镜,可是这个望远镜是一个阿拉伯人在使用,那时欧洲人有望远镜吗?我们查一下大百科,发现望远镜是在十字军东征时,从阿拉伯人那里带回来的。那么阿拉伯人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我没有考证,我只模糊知道,在中国古时候有近视眼的阔佬是通过水晶球来看东西的。这不就是放大镜吗?这不就是光学透镜吗?可是这种光学透镜却是由西方人继续科学的研究下去的。
另一个方面,人们偶然的发现,在几张纸上画出东西来,比如一个球,使这个球的位置在每一张纸上都有一定的位移,如果让这些图连续出现(比如连续的翻书角)我们就会看见那个球的连续运动的位移,这种偶然的发现实际上是发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在人们还没有想到要发明一种可以连续记录外界的活动影像的机器的时候,就使用这种方法来造成运动的假相。这种运动的假象不是电影独有的,而是人的视知觉所有的。最早发现的这种假相叫做动画,是画出来的。直到19世纪,使用感光材料来记录现实世界的照相技术发明以后才出现了纪录性的电影的感光(这个纪录的原理和照相是一样的),纪录使用了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动画的连续的位移的现象,然后再把它连续的还放,纪录的现实生活光的运动现象就在荧幕上出现了,我们现在来看一下最早的动画所造成的运动的假象。
人们进一步把那位移的画像画在一个可以间歇看到的简单设备——走马灯(ZOETROPE,为了方便起见,我把这个单词翻译作走马灯,事实上这个简单设备和我们中国的走马灯是有着很大的去别的)上,电影的早期形态也是利用这个原理的。如果想要不依靠掀页角的动作就可以得到同样的间歇运动,那就必须制作出一种可以自动进行这个动作的机器,我们需要记住的是,这些早期的发明家并不是在发明一种艺术形式,一开始就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理解是错误的。发明家要发明的是一种能够进行间歇运动的自动化装置,他首先要想到的是如何让ZOETROPE的那种间歇运动从循环的圆周运动变成无限的线性运动,于是原来那个ZOETROPE上的缝就变成了有规律遮挡的快门,我们把这叫做叶子板。可绕性的胶片出现以后,这些照片印在胶片上,跟叶子板同步以间歇运动的方式出现,在叶子板露出空当来的时候这张照片要在窗口停一下,再到下一张照片。这种间歇运动具体是怎样实现的呢?发明家想到了机关枪上带连所传送的装置,他们在胶片上打齿孔,然后用抓钩有规律的把一张张照片拉到快门前曝光。
参考P5间歇运动

我们不必详细的去研究这种间歇运动的抓钩装置。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说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地方也就在此。如果没有发明这种自动化的抓钩装置就不会有电影艺术。这是搞电影的人不得不承认的最简单的道理。有意思的是我见过一些自认为自己有先进的科技观念的人听到说一个机关枪传送子弹的原理居然能影像电影艺术的存在就暴跳如雷,甚至于大笑。
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将详细谈到为什么这个间歇运动能造成一种运动的假相,而这种假相又是以什么为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