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列里·哈利洛夫:要热爱生活的一切1

译自2019年8月出版,由瓦西里·希什金(Василий Цицанкин)所著的哈利洛夫中将传记《瓦列里·哈利洛夫:要热爱生活的一切》(《Валерий Халилов:Любить всю жизнь...》)
印于扉页上的话:
这本书是在救世主塔国际军乐节理事会的支持和参与下出版的,以纪念救世主塔国际军乐节首位音乐总监瓦列里·米哈伊洛维奇·哈利洛夫。
作者的话
亲爱的读者们!
瓦列里·哈利洛夫说,军乐团是“联系军队和人民之间的纽带”,并将管乐本身称为“就像是国歌和国徽一样,是我国的音乐象征”。
在瓦列里·哈利洛夫中将的生活中,由两种看似相反的生活紧紧相连着。作为我国的首席军乐指挥,他在胜利日阅兵中大放光芒,作为救世主塔国际军乐节的创始人,他在军乐节期间,指挥着数千人的乐队。然而当他离开这些俗世事务,回到在弗拉基米尔地区的家乡时:他在森林里采摘野草莓,他和邻居们在同一张桌子上举行聚会,并且他还会仔细看管路旁的祈祷栏。
在和来自世界各地明星们交谈过后,他仍然可以自然而然地和观众们一起吃着野外厨房所做的荞麦粥。
在十四年中,他领导俄罗斯联邦武装部队的军乐团,取得了极大成功。在担任我国首席军乐指挥一职时,V·M·哈利洛夫做了很多工作,以确保在那个曾经强大的国家解体之后,军乐家们仍然能够在为这个国家奉献时享有他们应有的声誉。
他让军乐家们能够享有他们应有的声誉的方法是:致力于让更多的新人加入军乐团里;制定军乐团新的纲领性的指导文件,指导军乐团的行政和经济活动;用各种新的军乐进行曲和音乐作品丰富军乐团的曲库;让军乐团重返城市的公园立即进行表演,并且在俄罗斯和外国军乐团的参与下组织和举办了许多军乐节活动。
由于军乐团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满足现代要求的曲目,V·M·哈利洛夫本人亲自为军乐团创作了一百多首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进行曲:亚历山大进行曲(«Александр»)、米罗拉多维奇将军进行曲(«Генерал Милорадович»)、学员进行曲(«Кадет»)、红军战士苏霍夫进行曲(«Красноармеец Сухов»)、列夫托沃斯基进行曲(«Лефортовский»)、青年进行曲(«Молодёжный»)、海军舰钟进行曲(«Рында»)、乌兰进行曲(«Улан»)、军校学员进行曲/容克进行曲(«Юнкер»)、徽章进行曲(«Геральдический марш»);而以军歌为主题的歌曲则有丁香华尔兹(«Сирень»)和秋海棠华尔兹(«Бегония»);同时他还写了许多有歌词的歌曲,包括一些爱情歌曲。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其中的许多音乐作品在现在已经被纳入了俄罗斯联邦武装部队军乐团日常练习和军乐团的固定曲目单中。而这些由V·M·哈利洛夫所写的歌曲已经连续数年出现在了5月9日红场阅兵的现场中。
瓦列里·哈利洛夫有一个很喜欢的笑话:
一个天使坐在指挥家的肩膀上,问道:“我有两个消息要告诉您:一个是好消息,另一个是坏消息,您想先听哪个?”
“先听好的那一个。”
“当您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您将会成为天使合唱团的指挥。”
“那么,坏消息是什么?”
“第一次彩排在明天。”
啊,不过没有人可以看到自己未来的命运。因此,对于我们所有人、所有的军乐指挥和音乐家而言,俄罗斯国防部Tu-154飞机在2016年12月25日凌晨在飞往迈赫米姆(叙利亚)时在索契附近坠毁的消息,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也带给了我们巨大的震惊。在飞机上有着64位艺术家,他们是由V·M·哈利洛夫领导着的以A·V·亚历山德罗夫命名的模范歌舞团成员。没有一个人活下来……
这本书,首先,是为了纪念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对一位真正的指挥家和音乐家的致敬。
还有什么能够比写一本关于军乐发展的杰出人物的书更令人感到有趣和兴奋的呢?尤其是当您数十年来都与您将要写的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熟悉时。但是,应该从哪里开始写呢?当瓦列里·米哈伊洛维奇·哈利洛夫中将的生命如此悲惨而又不自然地结束之时,我才发现过去的一切竟然是过得如此之快……
当然,要写这一本书,您首先需要依靠位于波多利斯克市的俄罗斯国防部中央档案馆中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仔细研究。
同时,这本书的写作也基于瓦列里·米哈伊洛维奇的亲戚朋友们的回忆。本书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图是根据他的朋友们的指引而画出来的。首先,是那些和他一起在莫斯科军事音乐学校学习,后来又一起进入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军事指挥系的学员朋友们。在一起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变得非常了解V·M·哈利洛夫,而且不仅仅是了解他在工作上的一切,还了解他的人格和素养。
此外,那些教授了瓦列里·米哈伊洛维奇·哈利洛夫足够的知识以便他能够进一步为军队做贡献的老师们的讲述,对于本书的写作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好吧,除了瓦列里·米哈伊洛维奇的直系亲属、老师以及朋友们以外,这幅人生道路图还得到了他在以下这些地方服役时的同事们回忆的补充:从担任普希金高等防空无线电电子指挥学校的军乐团指挥开始时他在每一个地方担任军乐指挥的同事、他在军事指挥系和军乐团担任讲师时的同事、他在俄罗斯联邦武装部队军乐团工作时的同时。毕竟,在多年的服役中,哈利洛夫几乎担任过所有的职务:从普通的军乐指挥到军乐团团长……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瓦列里·米哈伊洛维奇·哈利洛夫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候的故事——他是在或这样或那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或这样或那样的进行曲、浪漫曲以及音乐会作品的。最后,我相信读者会对这本书后面的一个章节感兴趣,因为那个章节专门介绍了21世纪几个在俄罗斯新举办的军乐节的来龙去脉,并且这几个军乐节的创始人是哈利洛夫中将。
我还想说的是,这本关于杰出的音乐家、指挥、作曲家瓦列里·米哈伊洛维奇·哈利洛夫的书可能不仅仅只是对军乐家和指挥们有用。他身上的非凡个性和非凡的音乐创造力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兴趣,毕竟,事实证明,瓦列里·米哈伊洛维奇在21世纪之初俄罗斯军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最为引人注目的痕迹。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献给这位如此出色的人的首部作品,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展示他的才华、作品、指挥和社交活动等方方面面。
如果将来能够继续有爱好者研究像瓦列里·米哈伊洛维奇·哈利洛夫这样出色的音乐家或人物的生活的作品,并为这些人物留下一个合乎逻辑的定论,那么作者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第一章 这一切都要从童年说起
克里米亚的雅尔塔……我们当中谁没有梦想过能够夏天在那儿度假,在那儿的沙滩上享受阳光,在那儿温暖的黑海里游泳呢!那里的自然景色是多么的美妙啊!只有克里米亚山脉、柏树和那治愈人心的带着海洋味道的空气才值得让人流连忘返!除此之外,在那儿还有许多宫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里瓦迪亚宫和沃龙佐夫宫了,它们是在19世纪下半叶根据沙皇亚历山大三世(Александра III)的命令而重新修建的。得益于此处的优越气候——此处的气候恰好与著名度假胜地圣雷莫、戛纳相似,因此在新世纪之初,雅尔塔成为了一个极佳的疗养胜地。
作者将要从这里开始讲述关于哈利洛夫家族的故事。这个家族一开始就住在这一地区,生活在雅尔塔旧城的一座独立房子里。一家之主尼古拉·哈利洛夫(Николай Халилов)和他的妻子克拉夫季娅·伊万诺夫娜(Клавдиа Ивановна)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以饲养牲畜、耕种农作物为生。好吧,当然,和这里所有的农民家庭一样,他们还有一个葡萄园。
二月革命以及紧随其后的十月革命让克里米亚半岛因为革命事件而动荡不安,然而哈利洛夫一家都躲过了。作为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后裔,尼古拉·哈利洛夫试图远离白军和红军的纷争,一心一意从事农业生产。
1920年,在内战期间俄罗斯帝国最后的抵抗军——白军将领弗兰格尔男爵从雅尔塔撤退、红军占领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布尔什维克们对已经投降了的白军军官和所有没来得及撤离的反对革命的人实行了大规模处决。根据某些渠道的消息,在1920年,雅尔塔及其周边地区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这次大规模处决。
“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的契卡人员会调查是否有人对白军抱有“同情心”。如果他们发现在弗兰格尔男爵的部队和红军交战期间,有克里米亚的平民给予白军补给甚至参与了白军的话,那么这些人的命运将会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会被枪决或者关到“劳改营”里,很少有人能够从那里活下来……
在1920年,哈利洛夫一家很幸运:他们没有落入“世界大革命炼狱”的锅炉中。作为克里米亚鞑靼人的一员,按照年龄划分(1920年他只有18岁),哈利洛夫家的男人没有被白军征召入伍,因此他没有拿起武器与红军为敌,也没有在战斗中被人看到过。
在20世纪20年代建立新的苏维埃政权的时候,一些所谓的“农民”(贫农委员会)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这让他们获得了克里米亚地区村苏维埃机关的最高权力。这些人的任务包括:协助苏维埃政权寻找当地农民藏起来的粮食、给予红军部队帮助、帮助契卡从富农那里缴走多余的面包、面粉和牲畜。此外,这些人还会在村民中重新分配所有人的食物、牲畜和农具。
现在,这些事情已经不是秘密了,通常加入所谓“贫农委员会”的农民都是那些没有自己的农场、没有自己的农具、没有自己的土地的人,但是他们又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些,于是就以牺牲另一个更富裕一些的农民为代价来获取自己的想要的东西。而当时,在雅尔塔,克里米亚鞑靼人无疑是拥有这些东西的富裕农民!
正是这种嫉妒较富裕的农民有着更幸福的生活的想法,导致了以下的事实,在1924年初,许多克里米亚鞑靼人家庭被全俄肃反委员会的部队强行驱逐出他们祖辈生活着的土地,并被送往荒芜的乌兹别克地区。在这些被驱逐的克里米亚鞑靼人中,包括了哈利洛夫全家……
***
1925年5月2日,在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纳曼干市,一个小男孩来到了尼古拉·哈利洛夫的家中,他被取名为米哈伊尔(Михаил)。在到达了新住处后,哈利洛夫一家不得不重头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并习惯这里新的生活方式和气候条件。
在纳曼干,和整个乌兹别克一样,被驱逐出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必须生活在特殊的定居点。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所能从事的工作也受到了限制:他们只能当建筑工人、棉花采摘工或者当工业工人。由于缺乏干净的水源和医疗机构,卫生条件又恶劣,在被驱逐到这里的克里米亚鞑靼人中爆发了疟疾、黄热病、痢疾和其他疾病的疫情。通常,初来乍到者对于许多这些地方性的疾病都缺乏天然免疫力。
在这新的生活中,米哈伊尔的母亲克拉夫季娅·伊万诺夫娜想尽办法地维持着这个家的运作:她负责煮饭、洗衣服、抚养儿子,而她的丈夫则负责挣钱。她穿着一件朴素的长裙,当然,还披着一条长长的白色披肩,带着米哈伊尔一起去取水以满足生活所需。已经开始长大的米哈伊尔会帮助他的母亲抬着沉重的水桶回家。
米哈伊尔七岁那年开始在纳曼干的十七所小学中的其中一所读书。在那里,小男孩首先开始学习阅读和写字,然后学会了写作和数学。在文学课上,孩子们会阅读俄罗斯诗人所写的诗,然后就老师给他们的特定主题进行写作。
有一次,在11月7日“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日第二天的假期里,在听到一个军乐队在城市广场上进行表演时,这个男孩被这些闪闪发光的管乐器所震撼到了,更重要的是,他被军乐队所演奏出的乐声震撼到了!从此以后,他开始非常想成为一个音乐家!纳曼干没有音乐学校,不过在这件事情之后,父母带着儿子去了以斯大林命名的师范学院的俱乐部,几年前,那里创建了一个业余管乐队。这个业余管乐队的领导者——一位身材高大、头发灰白、戴着眼镜、留着蓬松的胡子的老人——首先听了听这个男孩的声音,然后请他用削好的铅笔在桌子上试着敲打出一些节奏,之后他说:“还不错”,并竖起了大拇指。管乐队指挥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雅科夫列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Яковлев)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久之后,米哈伊尔开始学习演奏小号,并担任管乐队中的小号副首席。
就这样,未来的军乐指挥家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哈利洛夫(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Халилов)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在下午,小男孩会回到小学学习,努力学习写作、俄语和乌兹别克语、数学、阅读、画画。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他属于“被流放者”,也就是所谓的“人民的敌人”,因此在学习时他必须做到“良好”或者“优秀”,甚至必须要做模范学生。如果这些被流放者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被认为不是好学生,那么他们将会被开除出学校并无权再继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事实上,这些人将有可能终身都是文盲,被剥夺了长大成人后正常就业的机会。
每年秋天,作为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孩子们会去到纳曼干附近的田里去摘棉花。高中生们在这期间更是已经被安排好了一切:在9月至12月里,他们都会在田间里摘棉花,并且住在简陋的、缺乏基本生活设施的木屋里,而且食物的营养和健康也不会得到保证,能吃的只有“舒尔泊”(шурпой,一种传统的中亚菜,就是菜汤)。他们所拥有的只有肮脏的锅炉、跑来跑去的老鼠和不干净的环境!
即使是小学生,在这段时间里要做的事情也不容易。在每年的这个时候,纳曼干城里都空荡荡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要去采摘棉花。
长得矮小又身体虚弱的米哈伊尔和他的所有同学一样,在背部下方绑上围裙——通常就是在一大块耐磨的布在两边缝上绑带做成的,而第二条围裙则绑在腰上。孩子们不得不弯着腰快速地向前走,从身体左侧和右侧把棉花从下到上地摘下来。当他们走到一条路的尽头时,就立马一百八十度转身,从另一条路进去继续采摘。孩子们的工作量和成人一样,从黎明时开始采摘,一直做到黄昏,只有午餐和晚餐时才可以休息。在开始的那些日子里,孩子们还因为不习惯而感到背部疼痛,然而最后,他们的双手最终被划痕和老茧覆盖。但是造成这些伤痕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没有遵守采摘棉花的规范,而是如果他们不努力摘下尽量多的棉花,他们将有可能被开除学籍,并自行承担所以随之而来的后果……
12月后,纳曼干的学校的课程又重新开始了,孩子们得以回到课桌旁,继续在学校学习知识。
在这样的生活下,在师范学院俱乐部上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雅科夫列夫老师的音乐课这件事,温暖了米哈伊尔的幼小心灵。
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认真地考虑了应该让他这位有前途的学生去塔什干音乐学院继续学业。老师找到了他的同事兼好朋友——学校的校长,中校I·A·科鲁宾斯基(И. А. Крупинский)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作为塔什干音乐学院的学生,米哈伊尔学习了关于军乐队的一些知识和基本技能。
***
唉,但是,一年以后,由于家庭原因,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雅科夫列夫被要求从塔什干音乐学院接走米哈伊尔,男孩的母亲克拉夫季娅·伊万诺夫娜病重,她需要得到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照顾。无论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如何想尽办法地和她的丈夫和儿子米哈伊尔一起把她送到纳曼干和浩罕的医院,所有地方的医生都只是无奈地耸耸肩,说他们对此也无能为力,他们想不到能用什么药来治愈她的病。每天晚上,她都觉得头痛难以忍受,她把一条湿毛巾放在额头上,不断地轻声呻吟,尽管这并不能帮助她减轻那从太阳穴和后脑勺所传来的难以忍受的疼痛……
从小学毕业以后,米哈伊尔去了纳曼干的以斯大林命名的师范学院学习,因为那儿有一支管乐队。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本人也支持米哈伊尔在师范学院学习,他认为无论如何,这个国家总还是需要有教师的。
唉,尽管哈利洛夫一家想尽办法去延长克拉夫季娅·伊万诺夫娜的生命,但最终她还是在1939年9月去世了……
母亲去世后,米哈伊尔作为家里的长子,他肩膀上的担子重了很多,他开始要为自己的弟弟妹妹着想,要为弟弟妹妹做饭、缝制衣服,以及负责打理家里的事务。起初,父亲因为妻子的去世而非常伤心,但是按穆斯林的习俗,在只默哀了三天之后,这个男人开始重新构筑自己的个人生活。
从以斯大林命名的师范学院毕业后,米哈伊尔·哈利洛夫在纳曼干的一所中学教俄语。学校的教工人员们立马就喜欢上了这个公平、聪明的年轻老师。在课堂上,他的学生们都很听他的话。但是战争使和平的生活立马陷于瘫痪……
在卫国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米哈伊尔就多次到纳曼干市的征兵处登记,希望能够被送到前线去。但是,当时他还没有18岁,而且因为他是老师,所以他应该留下来,因此直到1941年的秋天,他仍然继续在学校里教授俄语和文学,虽然他多次要求应征入伍,但是征兵处对此都没有给予回复。在这个时候,米哈伊尔尽一切可能地帮助他的老师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雅科夫耶夫维持师范学院俱乐部的管乐队的日常生活。为了回报米哈伊尔的帮助,雅科夫耶夫再次找到了他的同事I·A·科鲁宾斯基去帮助米哈伊尔和他的弟弟阿列克谢(Алексей)。当时,科鲁宾斯基已经是突厥斯坦军区的军乐局局长。
于是阿列克谢得以在塔什干音乐学院里读书,而米哈伊尔·哈利洛夫本人也得以被征召入哈尔科夫高等军事指挥学院的军乐队中服役,这个军事学院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被转移到了纳曼干。在军乐队服役了两年以后,米哈伊尔·哈利洛夫再次被送到塔什干音乐学院,在那里担任了一年的讲师,以准备离开突厥斯坦军区去攻读高等军乐指挥学院。在成功通过了所有的入学考试后,米哈伊尔·哈利洛夫进入了莫斯科高等军乐指挥学院。
第二章 灵魂中的军乐声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这里的班级人员构成是很跨种族的。用班主任托斯基(Тоцкий)大尉的话来说,他一进到班里,就说:“这个班级是由犹太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哈萨克人、一个芬兰人以及两个半鞑靼人组成的!”
为什么两个半鞑靼人?因为事实上在填到调查表的第三项时,每个学生都必须如实填写自己的民族。米哈伊尔和他的另一个朋友雅沙·巴塔洛夫(Яша Баталов)一样,诚实地在调查表里写了“鞑靼人”。但同时,他们在调查表“母语”一栏都填了“俄语”。但是班里的另一个同学乌米德·萨德斯基科维奇·古巴耶夫(Умид Садцыкович Губаев),他也认为自己是鞑靼人,但是根据他护照的信息来看,他是乌兹别克人!因此,班主任托斯基大尉才会开这样的玩笑,说他们三个人加起来是“不用洗澡的人”或者“两个半鞑靼人”!
在军乐指挥学院以及高等军乐指挥学院一共为期四年的学习时间中,这两个家伙是米哈伊尔最亲密的朋友:乌米德·古巴耶夫(Умид Губаев)以及雅科夫·巴塔洛夫(Яков Баталов)。在军营中,他们住在一起,是隔壁床。他们还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欢乐和悲伤,在那几年里的学校和日常生活中帮助彼此。
学校的课程,在那里称之为音乐训练,在早餐结束后就立马开始。每个学生都必须在课堂上练习演奏45分钟的长音和音阶,以锻炼他们的嘴唇、舌头和面部肌肉。作为一位出色的大号演奏家,托斯基大尉会在长长的走廊中间放一张椅子,拿着他起名为“B”的大号,和学生一起练习演奏技巧,同时管理那些正在上音乐课的学生。看着本来没有义务要跟着他们练习的班主任,所有的学生都以他为榜样,从不缺席这些必要的练习。
然后,从9:30开始,学生们开始了他们的必修课程:管弦乐队课、以小组为单位上的和声课、音乐文学课以及复音音乐课。当然,还有一些选修课程:指挥课、钢琴课、其他乐器的演奏课以及阅读课。而学生们还必须学习一些军事课程:苏联武装部队的军事法规以及战斗、射击和战术练习。
课程在15点结束,然后是午餐时间。好吧,在午餐之后,就是学生们的自习时间。在塔什干军事音乐学院里,米哈伊尔已经适应了这种训练节奏,他帮助他的同学们也熟悉这一种节奏。
托斯基大尉并不清楚这种“同志情谊”,但是他也要考虑应该由谁来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毫无疑问,这个组长必须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同时,他也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学生,能够为他的组员树立一个榜样。所以,托斯基大尉看到了米哈伊尔·哈利洛夫下士。也许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但是谁知道呢?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就是一支“丘比特之箭”,击中了年轻的米哈伊尔。
有一次,当他在学校人事部门做事的时候(班主任要求他在那里登记自己的个人支出信息),他看到了一位年轻的打字员,尽管他从未见过她,但是他立马就爱上了她。好吧,克劳迪娅(Клавдии)那乌黑亮丽的头发、迷人的微笑和谦逊的性格立马就打动了米哈伊尔。从那天开始,他就试图找各种理由去人事部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引起女孩的注意:在办公室的窗台上、在关着的柜子里,总是会出现一束没有人知道谁放在那里的野花。而当女孩结束工作回家时,总有一个年轻人会在路上等她。
起初,每个人都以为米哈伊尔对这位女打字员的喜欢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因为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但是几个月过去了之后,两个年轻人的关系慢慢地发展起来了,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她美丽而有魅力。事实上,克劳迪娅和米哈伊尔的妈妈很像:善良、热情、谦逊、有礼貌。此外,她的名字和米哈伊尔妈妈的名字也很相像。于是,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米哈伊尔·哈利洛夫用新墙纸装饰了克劳迪娅和她残疾的妈妈的公寓,然后米哈伊尔就被关了起来。这对夫妻决定不再推迟婚礼,而是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军区登记结婚。这样一来,他们一家人就可以合法地住在克劳迪娅母亲的公寓里,而不是住在军营中,因为米哈伊尔的妻子已经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
在这之后,米哈伊尔从军乐指挥学院毕业了!米哈伊尔穿着军官的制服、带着白手套坐着拍摄了他的毕业照。克劳迪娅带着他们的女儿柳夏(Люси),以一个忠实的妻子的身份,来到哈莫尼切斯基军营迎接自己的丈夫。当然,在每一位在军乐指挥学院毕业的中尉的生活里,毕业都是一件大事情。但是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他们的丈夫和父亲米哈伊尔如何庆祝他获得了中尉肩章的日子,更重要的事情是,他要决定在毕业之后自己将要被分配哪里服役。根据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哈利洛夫和他最好的朋友乌米德·萨德斯基科维奇·古巴耶夫的档案来看,按照他们自己的请求,他们被分配到了突厥斯坦军区。
当然,可以说,没有多少人对边区感兴趣,尤其是这个炎热而遥远的军区。在军乐指挥学院的毕业生中甚至还有一句话这样流传:“这个世界上有不要去的三个‘洞’:铁尔梅兹、库什卡和梅尔夫。”毕竟,如果这个世界上有着“遥远的北方”的话,那么一定有“遥远的南方”!根据这些毕业生们的说法,这个“遥远的南方”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突厥斯坦军区。
我们总是希望军官是为他们的良心和荣誉,服从上级的命令去要他们服役的地方诚实地服役,而不是为了军衔、奖章和嘉奖令而服役。所以朋友们没有再劝他们,于是他们最终前往突厥斯坦军区的一个师里服役了。在布拉格饭店里参加了为新晋中尉们而办的盛大晚宴后,这些朋友们发誓将会永远保持着对彼此的忠诚,他们的心将会永远地待在一起。
***
两位军乐指挥:米哈伊尔·哈利洛夫和乌米德·古巴耶夫以中尉的身份抵达了塔什干。人事部的一名少校透过他的眼镜看着两位新来的中尉,用没有抑扬顿挫的声音说:“根据突厥斯坦军区司令的命令,你们被任命为红旗涅韦尔摩托化步兵第360师的军乐指挥。”然后,他再次以这种没有抑扬顿挫的枯燥单调的声音向他们发表演讲,称该师“具有光荣的军事传统,在卫国战争期间曾经在我国多个危险区域进行过战斗,解放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许多城市和土地,包括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国家!”
对米哈伊尔·哈利洛夫中尉而言,这位少校的目光简直可以透过眼睛杀死他们,于是他说:“我们可以在新服役地认识到红旗涅韦尔摩托化步兵师过去战斗的光荣历史。但是可以说一些别的对于我们而言更重要的事情吗?比如说,在将要去的地方,乐队是否已经有了足够的乐器。”少校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不高兴地摇了摇头,并向两位中尉下达了前往新服役地——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铁尔梅兹的命令。
结果,在当时保持了沉默的乌米德·古巴耶夫中尉最终去了就在铁尔梅兹城里的红旗涅韦尔摩托化步兵师的高尔基第1103摩步团服役。在那里,他生活得比他的朋友更舒适,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他都会和乐队一起演出,为自己和部队赚取和小姑娘“调情”的钱。
但是米哈伊尔·哈利洛夫中尉最终去到了第360摩步师的第1195摩步团服役(后更名为第62摩步师第180摩步团)。也许一切都会变好的,但是这个摩步团的驻地在第16军营,这个军营在距离铁尔梅兹市很远的外面。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米哈伊尔才意识到那个人事部门的少校在那次愚蠢的演讲时干了什么愚蠢的事情。因为到了新服役地后,他的宿舍是使用公用卫生间和淋浴间的,他意识到他无法把家人带到这种没有必须的生活设施的地方来。毕竟这里对于他一直生活在莫斯科的妻子克劳迪娅·瓦西里耶夫娜而言反差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在这里,他的妻子必须再次参加工作才行。
但是,无论他如何要求妻子推迟到来这里的时间,克劳迪娅的到来都是无可推迟的。她就像其他苏联军官的妻子一样,继承了她们的传统。就像那些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一样,她带着一个手提箱和一个装有轻便东西的包裹,抱着一岁的女儿柳夏,在一个月之后就来到了第16军营。克劳迪娅在决定了要做一件事情之后就像她的丈夫一样固执。于是在来到这里之后,她决定要开始洗衣服、为军官宿舍搞卫生以及前往铁尔梅兹的市场上购买食物——做她一切能够做到的事情!
于是,米哈伊尔就竭尽所能的让他所在的这个被称为最后进的军乐队成为最好的军乐队。他想他会记住这支他的第一支乐队……
一切都要从被任命为军乐指挥的他的到来而重新开始……从来没有人见过这样的部队:应当值班的人擅自离开去吃晚饭,还会在应该值班的时候还睡在床上。当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叫醒那个人并开始解释什么叫做部队纪律的时候,他在下属的眼中看到了“不理解”。在听完军乐指挥的话之后,下士傻笑着说:“中尉同志!您在想什么?我还有不到一百天就要复员了,想想看,我已经吹了三年多的乐器了!”而乐队的领班每次在午饭时间结束后就之后才来到乐队,在军乐指挥看来,这个领班简直是个幼稚、萎靡且不负责的人。最奇怪的是,这个乐队领班还会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支持那些违反了军队纪律的人,保护他们并为他们辩护。这绝对不是一个会帮助军乐指挥的人!
就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这个中尉,不得不挽起了他的袖子,致力于恢复秩序并让其他人坚决遵守军队纪律。在这里,不仅那些军事训练的经验对他很有用,他在高等军乐指挥学院里的组织经验也很有用。在对所有军人分别进行了教育性谈话之后,哈利洛夫找上了军乐队的领班,并努力让他明白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在这之后,军乐队开始听从他的话了。
首先,他任命了一个新人来担任乐队领班:一个要求严格的从前的前线士兵尤里·西多洛维奇·施皮尔贝格(Юрий Сидорович Шпильберг)。他参加过伟大的卫国战争,受过伤,获得过好几枚勋章和奖章。他曾经在一个部队里从事举重运动,后来又去了空降部队服役。在空降部队里,他作为空降兵曾经自愿测试了一种新型的降落伞。在被任命为领班之前,他是军乐队在背地里的非正式领导者。他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但是在被任命为军乐队的领班之后,情况有了很多改善。
做事严谨且有原则共青团员的N·M·克利莫夫(Н. М. Климов)再次被选为乐队的团支书。乐队中还任命了两名新的小组长。在拥有了这个友好的团队之后,哈利洛夫中尉终于可以开始他的工作了。
当然,有必要提一提他在他的团领导处获得的支持:政委E·I·捷格加廖夫中校(Е. И. Дегтярёв)以及团参谋长A·A·弗拉索夫中校(А. А. Власов)。他们都尽其所能地支持着这位年轻的军乐指挥,并满足了他的要求,努力为他提供一些新的管乐器。例如,在一个月内,指挥家本人的军官宿舍里居然还住着其他几名军人的问题就解决了。在此之前,这位音乐家只能住在乐队的训练室里,他总是要为洗了还没干而挂在训练室里的裹脚布以及没有整理好的床铺而尴尬。
现在,军乐指挥家哈利洛夫得以和他的军乐演奏家们待在一起了。他每天早上都会去到军营里,参与早上的训练,与士兵们一同进行一公里往返跑,然后又利用哑铃和单杠来进行力量训练。令人惊讶的是,米哈伊尔的这些举动很快就吸引了那些长期服役的士兵们。他们自愿在早上六点从军官宿舍来到团训练场,并加入了乐队,还达到了所有的体能标准。
上午训练结束之后,哈利洛夫中尉立即前往团部开各单位负责人的会议,讨论日常工作计划。从那时候起,这个团里日常生活中的军乐又恢复了。在每次吃饭前、在每天警卫交班时、在团里的竞赛中,她都会在现场响起。此外,米哈伊尔·哈利洛夫还在短时间内组建了一支演奏俄罗斯民乐器的乐队,这支乐队开始定期在所有节日时团里举办的音乐会上进行演出。嗯,不久之后,他组织了一支由红旗涅韦尔摩托化步兵第360师下属的两个团的军乐队联合组成的军乐团:这两支军乐队是第1103摩步团的军乐队和他自己团的军乐队。由于这个联合军乐团的成立之后的总人数超过了50人,这让他们在当地的文化公园的进行演出成为了可能之事。从那以后,当地有了各种各样的主题音乐会。
不久之后,这座城市里其他军乐队的音乐家们也都开始支持米哈伊尔·哈利洛夫中尉。现在,每周三、周六和周日,一支由近一百名军乐家组成的军乐队都会在铁尔梅兹市举办音乐会。不过在红旗涅韦尔摩托化步兵第360师里,还有两支军乐队的指挥不允许下属参加这个“自由式”军乐队,但是这两支军乐队里的音乐家们并不想只是站在一旁旁观,都很希望能够参与到文化公园里同事们的联合演出。为了这些音乐会,铁尔梅兹市文化部向乐团支付了酬劳,因此联合乐团的每一个音乐家都可以在参与音乐会演出时获得直接的物质报酬。
一般而言,音乐会是由一首古老的进行曲“胜利者的凯旋”(«Триумф победителей»)开场,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军队的进行曲:“鹰”(«Орёл»)、“老巴图林斯基军团进行曲”(«Старинный марш Батуринского полка»)、“斯科别列夫进行曲”(«Скобелев-марш»)、“掷弹兵进行曲”(«Гренадёр»),更不必说那些由S·A·切尔涅斯基(С. А. Чернецкий,原书注:谢苗·亚历山德罗维奇·切尔涅斯基Семё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Чернецкий,1881-1950,第一批苏联军乐队的军乐指挥,作曲家、老师、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36年荣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24-1949年任红军军乐队督导)写的经典军队进行曲了。米哈伊尔用一系列的奇思妙想让这些进行曲组成了一个单独的演出单元,而紧随着“坦克进行曲”(«Марш танкистов»)和“迫击炮手进行曲”(«Марш гвардейцев-миномётчиков»)之后的是男中音和男高音一同演唱的由玛维特·布兰特所写的著名歌曲喀秋莎。不过最重要的是,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最喜欢指挥由切尔涅斯基所写的两首进行曲:“到布达佩斯去”(«На взятие города Будапешт»)以及“向莫斯科致敬”(«Салют Москвы»)。
在短暂的中场休息后,联合军乐团由第二位指挥家乌米德·古巴耶夫接手。与米哈伊尔相反,他喜欢一些沉静的抒情音乐,特别是那些老华尔兹。那些古老的华尔兹,比如乔伊斯(Joyce)的“秋之梦”、库萨(Кюсс)的“阿穆尔河的波涛”、加蓬(Гапон)的“磨损的弦”(«Оборванные струны»)、列夫·切尔涅斯基(原书注:Лев Исаакович Чернецкий,列夫·伊萨科维奇·切尔涅斯基,1875-不早于1940,作曲家,1906年任第8顿河哥萨克骑兵团军乐指挥,1910年任尼古拉一世的黑山第15步兵团军乐指挥,同时也是俄罗斯伤残军人乐团指挥,是谢苗·亚历山德罗维奇·切尔涅斯基的堂哥)的“耶夫帕托利亚你好”(«Привет Евпатории»)第一次在铁尔梅兹响起。在音乐会结束时,联合军乐团还表演了格林卡(Глинка)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结尾片段。在与铁尔梅兹音乐学校的领导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哈利洛夫也把学校的合唱团带到了音乐会上。这对于军乐队的音乐会而言,是一个圆满的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