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甫_你都看过“鬼才”昆汀哪些电影,以下这些你都看过吗
“鬼才”昆汀向大家推荐的影片是什么?
昆汀·塔伦蒂诺一直这样说,拍了十部够多的影片,他退出了影坛,专注于小说创作和电影文学创作。他喜欢电影创作,也非常喜欢读小说。他有一个设想:以后再不站到镜头后,写一本书,倒是保持创意的一个途径。在他看来,如果有机会,自己一定要去做电影文学创作,因为电影文学比小说更贴近观众。他始终坚持认为,分为两部在线电影《杀死比尔1、2》就是一部影片,这样算起来,他一共拍摄过九部影片,但这本书已出过两次,分别是2021年出版的电影小说《好莱坞往事》和2022年11月面世的《电影猜想》(Cinema Speculation)。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他自己。这两本书的反应很好,尤以《电影猜想》最为突出,在上市后的一个星期里,它挤入了《纽约时报》的前5名,成为非小说类的畅销书。
在《杀死比尔2》中的剧照
他挑选了一些美国影片,这些影片是1968~1981年间放映的,如果干部,有《生死狂澜》《誓不低头》《日落黄沙》《出租车司机》等,全是自己小时候的、对青少年时期所看美国电影史“关键电影”进行分析,点评,然后又在自传性散文中巧妙穿插,使本书既有严谨的思想、见解精辟的评论集,更是一部生动风趣的观影回忆录。他的传记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对于影迷及其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揭示出他私人趣味,更有荐片手册。他是一个“超级影迷”。《每日电讯报》评,看这本书“就像翻阅《国际银幕》杂志发黄的过刊。你会觉得塔伦蒂诺本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好莱坞八卦专栏作家”。
银幕暴力
昆汀·塔伦蒂诺9岁那年,母亲康妮男友、职业足球运动员雷吉曾带他看过犯罪惊悚片《黑冈恩》(Black Gunn,1972年)。他在片中扮演一名黑人警察,在他被抓到监狱后,他被安排到一间黑人酒吧喝着啤酒,然后就开始抽烟喝酒。黑人雷吉被带到黑人社区影院,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给了他20块钱,使他想到的点心,虽然是买来的。他很快爱上了这种“免费午餐”,每天在电影院门口排队等候。《黑冈恩》是黑人明星吉姆·布朗出演的一部电影,观众情绪激昂,伴随着情节呼啦啦的叫个不停。在台下听众中,只有他是白人,他受到了激情的感染,有种桀骜不驯的喜悦,有种吃禁果时的惊心动魄,片中的主人公、带着他去看影片的人,均刺激了其男性规范的形成、阳刚气概痴情,初次体验暴力美的乐趣。
《黑冈恩》的剧照
昆汀认为她的母亲要和那个人结婚,不过,他已经不在雷吉身边了,每每提起雷吉,妈妈只是耸耸肩说:“好吧,他离我们很近。”《电影猜想》用了这一段记忆、电影一开始,他写道:“在某种程度上,我穷尽一生去看电影、拍电影,正是努力重现那种体验。”那经历中夹杂着暴力与温柔,让他停不下来。
在《电影猜想》中评价道、推荐大家看鲜血“差点喷到摄影机里去了”这部影片。这类影片大多是在银幕上直接对观众进行杀人或抢劫的恐怖活动。如执导唐·希格尔与男主角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珠联璧合警匪片《肮脏的哈里》就拉开了影片的序幕,凶手埋伏于摩天大楼楼顶,透过步枪上的瞄准镜偷窥到了在楼下泳池中游泳的少妇。下一步,后背中了一枪,池中水发红。在这部电影中,杀手用子弹射向自己的胸部。在这之前好莱坞影片中几乎没有这类任意杀戮情节。
《肮脏的哈里》剧照
昆汀对于银幕暴力有着病态般的痴迷。他的表演很夸张,但也不乏滑稽幽默的成分。他的第一部作品《落水狗》(1992年)就有这样一幕,金某双手握着剃刀,在被绑在椅子里的警察人质周围轻盈起舞,很容易就割破警察耳朵,高举耳朵,向其调侃道。虐待狂随着《和你一起困在中间》背景音乐,恣意拷问猎物,以酷刑为消遣,这类照片让人毛骨悚然,为此,英国几年来一直不允许《落水狗》录像带在本国上映。
电影《落水狗》的剧照
他很推崇《雷霆万钧》(Rolling Thunder,1977年),说这部电影是“迄今为止角色研究和动作片的最佳结合”,直把他当导演的激情燃起来。他认为,这部影片中的许多人物都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他回忆道19岁采访电影导演约翰·弗林:找电话簿里所有叫“约翰·弗林”的,逐一打来电话,最后发现本尊。
电影《雷霆万钧》的剧照
暴力在昆汀影片中串联起来,在其作品中,同样处处可见以愉悦笔调写就的自己所见影片中暴力场面:亨利·哈撒韦的电影《死吻》(1947年)将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推下楼梯,德国导演弗里茨·朗在《大内幕》(1953年)中将热咖啡泼到一个女人的脸上。这就是暴力。在塔伦蒂诺看来,与唐·希格尔(Don Siegel,1921~1991)在20世纪70年代拍摄的影片暴行形成对比,将人们从楼梯上推下去,泼洒咖啡,真的不值得一提。
电影《死吻》的剧照
昆汀把希格尔和山姆·佩金帕(Sam Peckinpah,1925~1984)并列“最专业的电影暴力实践者”,书中多次提到两人的《人体异形》、(1956年)和《受骗》等(1971年),以及《亡命大煞星》(The Getaway,1972年)等。在他看来,这些影片都是对暴力主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地探索与表达,并将这种创作手法运用到了银幕上。《电影猜想》的封面上,是佩金帕与男主角斯蒂夫·麦昆合作拍摄《亡命大煞星》时拍摄的一张照片。
《亡命大煞星》剧照之一
昆汀评论两位大师:“希格尔的暴力更多的是表现残忍,而不是直白地流血。”佩金帕被誉为暴力血腥动作片之父。他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暴力场面和打斗场景,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西方社会的暴力文化。其西部片喜好非写实,用慢动作拍剧烈动作戏,构成“血洒芭蕾舞”视觉效果。在这部电影里,他将镜头对准了一位受伤的士兵。这样拍摄的《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1969年)就成了西部片的代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血腥与恐怖。塔伦蒂诺写道:“血腥山姆喷涌而出的红色血弹更接近于液体芭蕾和涂成深红色的视觉诗歌......《日落黄沙》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画面,还有我们对所看到画面的反应。它美丽而动人。这帮混蛋为了一个他们都不怎么喜欢的队友,不惜冒一切风险,真是美极了。”
剧照《日落黄沙》等
不只昆汀一位导演把暴力当作自己拍摄影片的某种动力,自电影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导演在屏幕上展示暴力行为的时候已经是不择手段了。
埃德温·波特西部片《火车大劫案》、(1903年),是第一部编剧、剪辑过的影片。在他之前,有多部影片都没有过这样的场面。在影片中,只有短短的12分钟时间,暴力画面可多了,打人的,捆绑的,拳击的,石头砸的等等,索性将火车乘务员抛下,人像纸片般飞走了。镜头从开头一直到尾声都在不停地重复,而且几乎没有停顿。结尾处有一个著名镜头:一劫匪双眉紧皱,直接面对镜头拍摄。这个镜头很有震撼力,但并不令人感到恐怖,因为这只是在银幕上呈现了当时的真实场景。整部影片黑白分明,镜头倒是着色,看到匪徒们穿绿色衬衣,扎红底白花三角领巾,令当年电影观众十分激动。影片被界定为美国影片生产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因其讲述的是以极端暴力为背景。
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一只安达鲁狗》(1929年)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经典,一开始就有个人无精打采的抽烟,磨剃须刀并将刀子举过一位妇女的双眼,然后把眼球切开,外溢的粘稠液体使眼球变成溏心蛋。
《一只安达鲁狗》剧照
昆汀几乎像情人一样崇拜那些前辈导演,他们所在的好莱坞就是一个多疑的修道院,崇尚男性作为统治者。
反思暴力电影等
影片浸透暴力,自然不在于希格尔,佩金帕和塔伦蒂诺的出现,也并非由于希区柯克,斯派克·李的、凯瑟琳·毕格罗。
昆汀的《电影猜想》是从美学与叙事的角度来思考暴力电影。他认为暴力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只是一个隐喻而已,它可以使观众获得快感。9岁时,他被带到惊悚异常黑人犯罪片《黑玫瑰》中(Melinda,1972年),妈妈康妮深有顾虑,对他说:“嗯,昆汀,这电影太暴力了。倒不是说我看这电影一定有困惑,但你是看不懂这个故事的。所以说,如果你不了解暴力发生的背景,那你只会为了暴力而观看暴力。我不希望你这样做。”
康妮给她的儿子点到为止,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银幕暴力,它的产生背景是至关重要的。影片中暴力的原因,是为了吸引观众对影片本身感兴趣。洁白巨无霸大白鲨逡巡于海水中,它能使人感到紧张和发抖,但是,前提是受众要看清暴力后面的动因,他们将接受残酷的照片。塔伦蒂诺写他小时候看这种电影:“我可以接受这样的画面,因为我理解了这个故事。”他认为,电影中的暴力只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不是真正地想要把它变成现实。相反,当我观看迪士尼动画片《小鹿斑比》的时候,目睹斑比母亲去世,他情绪悲伤的程度,远不在观看那个年代最为偏激的暴力电影那么简单。
《小鹿斑比》剧照之一
有一次,记者向塔伦蒂诺提问,“你一个黄口小儿看惊悚犯罪片,有没有被检票员拦着不让进?”塔伦蒂诺的答案是,永远不会。他说,这些影片都是以暴力、凶杀等恐怖题材为主题。它们都是R级电影(限制级,17岁或以下的观众需在成年监护人的陪同下才能观看)。“为什么我不能看?”没有什么是X(即NC-17级,17岁或以下不得观赏)。电影的分级和年龄并不冲突,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定义。家长可带您进去观看R级影片。这也是R级制定的重要性。
美国导演柯比·迪克(Kirby Dick)的纪录片《影片未分级》(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2006年)中提到,美国电影评级委员会成员常常为银幕暴力而极为迷惑。他们认为,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暴力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电影中涉及性爱时,尤其是有关情景刻画同性恋者形象时,他们比较容易将这部电影评定为限制性NC-17级别。“性与暴力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暴力和性爱是两个不同的主题。”“恶趣味之王”,美国喜剧导演约翰·沃特斯在迪克的纪录片中说:“暴力是件好事;性爱是不可能的。”
昆汀15岁时失学,在混迹江湖那时候曾在一家色情电影院担任领位员,音像店里卖录像带。后来他又当了音像店经理。他在商店里看过每部影片,当之无愧的音像店电影知识大王,累积令人惊叹的看片量和阅读量,他把整个70年代看作美国电影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年代。他将这一看法拍摄成影片《好莱坞往事》。
电影《好莱坞往事》的剧照
在这本书里,他对其中的缘由进行了剖析。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影片在展现暴力的时候“如何拍摄都可以”,并不缺乏放纵,由此产生了无数优秀的影片;《混蛋》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暴力和血腥的片子。相比较而言,80年代影片最先想到的就是“讨人喜欢”和“怕得罪别人”,拍出的片子,天生拘谨有意。“如果你真的拍了一部讲混蛋的电影,可以打赌,这个混蛋一定会幡然悔悟,并在最后20分钟得到救赎。”
昆汀的影片全是化装成疯狂屠杀聚会的轻松消遣。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对暴力的恐惧,但他从不掩饰自己对于暴力的理解。他清楚地知道,观众对那些仅仅叙述黑奴痛苦或者大屠杀的影片已经感到厌倦,他们想让受害者变成“胜利者与复仇者”“以血还血”,银幕审美暴力属于“宣泄”的范畴,“有益于心灵”可以满足道德幻想:善良的人是有回报的,恶人受刑罚,而且愈是凶残清算,愈是可喜。他认为,在暴力中,人们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赎。没有人愿意当斑比的妈妈被杀了但一直没有复仇。
有些电影制作人对于这样一个暴力银幕,感到十分震惊与不解。“为什么不把暴力作为一种艺术来对待?为什么不能让暴力成为一门学科?”《唐顿庄园》的创作者朱利安·费罗斯在一个采访中说:“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没有暴力。我并不是说你绝对没有目睹过暴力事件,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我一生中可能只看到过两次真正的打架斗殴,但我晚上看部电影就能看到6场打架戏,我真的不明白其中的逻辑。”费罗斯笔下,的确不大可能见到女仆跟管家一起被厨房打的,也就没有公爵夫人斩首的剧情了。一直以来,他都很乐意用影视剧刻画粉色怀旧梦境,就连他自编自导的凶案片《高斯福德庄园》也不例外,被害者的死亡也是干干净净的,刀戳在胸前,差点没溅血。
《高斯福德庄园》剧照之一
创作者们对道德灰色地带进行探索的一种努力,敢于向隐含暴力发起挑战,统统让位给好莱坞风格的快乐归宿。这也正是《土拨鼠日记》带给观众最大的惊喜。80年代影片大都有一个大团圆结局,见其始,知其终,所有的影片都在不停地复述着一个句子:万事大吉,正如比尔·默里在《土拨鼠日》中所度过的一样——2月2日为土拨鼠日。当然,这和70年代电影是不能比较的。在这个充满了暴力和死亡的时代,暴力无处不在。在这些影片中,佩金帕在《稻草狗》和(1971年)最后没有看到高潮,老实巴交,木讷学者达斯汀·霍夫曼不堪重负,屡屡被乡亲们欺侮,最后持枪以暴制暴。库布里克的《发条橙》、(1971年)里也不会出现,小流氓在演唱《雨中曲》时施暴了,不要忘记讽刺那些侮辱灾民的作者老公。
还有,谢尔盖·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中,一辆失去控制的婴儿车在敖德萨台阶上躺倒的遗体旁边辚辚地落下;在威廉·韦尔曼的《国民公敌》(1931年)中,詹姆斯·卡格尼扮演的匪徒在他女友脸上杵了大半个橙子;在《海狼》中,一个人从沙滩边跳海逃生。希区柯克要求珍妮特·利洗澡的时候,被疯子的尖刀捅死(《惊魂记》,1960年),因此,浴室凶杀已经流行60余年。这些都是在电影界引起巨大争议的血腥镜头。2022年的新片《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马丁·麦克唐纳还是要切男主人公的指头,以令人作呕的残指断面,暗示人物决绝。这部电影不仅有暴力美学的元素,也有对人性的剖析和反思。这都是电影史中的事、观众记忆里无法抹去的血腥场面,确保影片艺术上的完整性。
《战舰波将金号》剧照
塔伦蒂诺在拍摄《无耻混蛋》时,拉来一位搭档,他就是伊莱·罗斯。《尸骨无存》是罗斯独立执导的第一部惊悚电影(Cabin Fever,2002年),故事发生在森林小屋里,影片中几次出现了受病毒侵蚀的身体,和这个血腥同比,梅尔·吉布森导演了《耶稣受难记》,(2004年),影片中罗马人敲击钉子时发出的锤声,耶稣在十字架上的鞭痕疲惫的躯体,钉孔里流出来的血再一次滴在泥土里,2000年来,这种痛苦仿佛被鲜血浸透了。
这就是悖论。屏幕暴力当然只是一种虚构,却又被人诟病是没有大脑的人,以受众群体利益为目的的剥削,运用色情、暴力等元素,最大程度地激发受众欲望,并唆使可能模仿者。在电影中,暴力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段。费罗斯是对的,暴力很少会和我们多数人的人生相交。然而自电影发明后,屏幕上的形象最为鲜明、最有定格价值的瞬间,同时,它又是最易为受众珍藏在回忆中的一个镜头,全部以野蛮暴力表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