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年初级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师|《实务》《经济法》精讲班

2023-02-04 11:03 作者:糖饺子本人  | 我要投稿
  • 第一章 会计概述
  • 1会计职能
  • 基本职能
  • 核算职能【最基本职能】:以货币为主要单位(不唯一,其他计量尺度作为辅助性补充),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 监督职能: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使之达到预期的经济活动和会计目标的功能。
  • 二者关系
  1. 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2. 核算是监督的基础,监督是核算质量的保证
  • 拓展职能
  1. 预测经济前景(未来)
  2. 参与经济决策(现在)
  3. 评价经营业绩(过去)
  • 2会计基本假设
  • 会计主体【空间范围】: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核算应集中反映特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
  • 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分公司)
  • 持续经营【时间范围】: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按当前规模和状态经营下去,不会停业/大规模削减业务;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 会计分期【时间范围】: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 货币计量:会计主体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 3会计基础(跨期收入,费用的归属期间标准)
  • 形成两种不同记账基础的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分期
  • 企业使用权责发生制
  • 事业单位除部分经营业务外,使用收付实现制
  • 政府会计预算收付实现,财务会计权责发生
  • 4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重三可谨及实)
  •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和预测
  • 可理解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 及时性:对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收集+处理+传递)
  • 可比性:
  •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随意变更,出现变更应在附注予以说明
  • 不同企业统一会计期间采取规定的会计政策,使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不同时期固定资产采用相同方法计提折旧】
  • 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当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等时,优先按经济实质算)
  •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反应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 重要事项充分准确披露
  • 次要事项简化合并披露
  • 谨慎性: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确认预计负债,计提各种资产的减值准备)
  • 5职业道德
  • 主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保守秘密),客观公正,坚持准则,廉洁自律,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 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1. 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作用上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2. 道德是法律的重要补充,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基本制度保障
  • 区别
  1. 表现形式:法律是具体明确,正式形成文字的成文规定;道德既有成文规范也有不成文的规范
  2. 作用范围:法律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和结果,有强客观性;职业道德不仅调节外在行为,还调整精神世界,范围更加广泛
  3. 国家强制力vs道德教育,社会舆论…
  4. 他律性vs自律性
  • 6内部控制基础(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
  • 定义: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 控制过程:
  • 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控制
  • 企业风险全过程控制(包括风险控制目标的设定,风险识别,分析及应对等控制)
  • 信息收集,整理,传递,运用全过程控制
  • 作用:
  •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 保证合法合规经营管理
  • 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
  • 目标:
  • 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 资产安全完整
  • 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
  •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 要素:


  • 第二章 会计基础
  • 1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
  • 财务状况要素(资金运动的静止状态)
  • 资产
  1. 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2. 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3. 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负债
  1. 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2. 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3. 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 所有者权益(净资产)
  1. 资产-负债(债权人权益)
  2. 确认条件: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3. 所有者权益分类
  • 经营成果要素(资金运动的变动状态)
  • 收入
  • 特征
  1. 日常活动形成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
  2. 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3. 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 确认条件:企业在履行合同种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 费用
  • 特征
  1. 日常活动发生的
  2. 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3. 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 利润
  • 定义
  1. 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2. 如果企业实现利润,表明企业所有权益增加
  3. 反之,如果企业亏损,表明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
  • 确认条件
  1. 利润总额=(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利得-损失)
  2. 【某些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 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及其运用原则
  • 历史成本(实际成本):指为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会计核算一般采用历史成本
  • 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指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适用于盘盈物资的计量
  • 可变现净值:指在正常生产经营中,以预计售价减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适用于存货的后续计量
  • 现值: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适用于应收款项减值的计量,使用权资产及租赁负债的初始计量
  • 公允价值: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适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 会计等式
  • 分类
  • 财务状况等式(静态等式)
  • 资产【资金占用】=负债+所有者权益【资金来源】
  • 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 经营成果等式(动态等式)
  • 收入-费用=利润
  • 动静结合的等式
  • 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 交易或事项等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 一项会计要素的变动必然导致另一项或多项会计要素等额变动
  • 经济业务的发生(会计要素的变动)不影响会计等式的成立
  • 2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
  • 会计科目和账户
  • 定义
  • 会计科目是细分的会计要素
  • 会计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
  • 联系与区别
  • 二者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分类,核算内容一致,性质相同
  • 会计科目是账户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科目的具体运用,通过结构反映某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及余额
  • 分类
  • 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 资产类

a.流动资产(≤一年)


b.非流动资产(>一年)


  • 负债类

a.流动负债(≤一年)


b.非流动负债(大于一年)


  • 共同类(既有资产性质也有负债性质)
  • 所有者权益类


  • 成本类(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等内容,经济实质属于资产)


  • 损益类(包含收入利得,以及费用损失)

a.当期损益


b.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统驭关系不同分类
  • 分类
  1. 总分类科目(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
  2. 明细分类科目(明细科目或二,三,四…级科目):对总分类科目做进一步分类,提供更为详细和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 关系
  1. 总分类对明细分类:统驭和控制
  2. 明细分类对总分类:补充和说明
  • 借贷记账法
  • 账户结构


  • 左方是借方右方是贷方——左借右贷
  • 所有账户借方和贷方按相反方向记录增加减少数,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
  • 账户余额通常在增加发生额一方
  • 计算期末余额:从起初余额开始,同方向相加反方向相减
  1. 资产类,成本类:期末借方余额=初期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2. 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3. 损益类
  • 收入类:本期收入净额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用以计算当期损益,结转后无余额
  • 费用类:本期费用净额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用以计算当期损益,结转后无余额
  • 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 一项经济业务,计入一个有账户的借方,同时也要计入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或计入一个账户的贷方,同时要计入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
  • 计入借方的金额合计数必须等于计入贷方的金额合计数
  • 账户对应关系与会计分录
  • 账户对应关系
  1. 账户的对应关系指采用借贷记账法对每笔交易或事项进行记录时,相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
  2. 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 会计分录


  • 定义:简称分录,对每项经济业务列示出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记载于记账凭证中
  • 要素:应借应贷方向,相互对应的科目及金额
  • 分类
  • 按涉及账户多少
  1. 简单:一借一贷
  2. 复合: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
  • 不能将没有相互联系的简单分录并相加成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 写法3+3+1



  • 3项基础
  1. 权责发生制
  2. 会计科目表
  3. 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 3个步骤
  1. 看增减(引起哪些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
  2. 找科目(找会计要素对应的会计科目)
  3. 找方向(增减变化对应的借贷方向)
  • 1个比喻
  1. 结转就是搬家



2023年初级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师|《实务》《经济法》精讲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