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鸭丨物质与时空——“不应当到到时间空间以外,到“神”那里去找真理”


/时空 /
导言
时空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接口,同古典的物理学解释、上帝创造的解释、心灵延展的时间性解释和感性的先天形式解释相比,这是一种裹挟着质料运动的非纯粹的粗糙的现实时空。它既是物质存在的属性,又是社会存在的规定。让我们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橄榄枝树冠出发,一步步走向历史理论批判的山峰看看。
Part.1 原典寻踪
马克思最早对时空问题的探讨集中在其博士论文,即《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之中,在那里他提到了伊壁鸠鲁学说中空间对原子定在的规定,以及时间原则对空间的否定,“首先,如果把虚空表象为虚空的空间,原子就是抽象空间的直接否定,因而原子就是一个空间的点。至于与空间的彼此外在性相对立,而维持自身于其自身中的那个坚实性和强度性,则只能通过这样一个原理才能达到,这原理就它的整个范围来说是否定空间的,这种原理在现实的自然界中就是时间。此外,如果人们不赞同这种看法,那么就原子的运动构成直线来说,原子只是纯粹地用空间来规定,这样就赋予原子以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便是一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但是我们曾经看见,原子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一个因素乃是纯粹的形式、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对一切其他定在的关系的否定。同时我们曾经指出,伊壁鸠鲁客观化了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虽说是相互矛盾,但却都包含在原子的概念之中。”但这里最严肃的问题在于原子的时空原则与原子的形式原则内部的冲突——空间赋予原子一个纯粹物质性规定,而时间否定着空间原则,且原子的形式规定否定着与其相关的一切定在和定在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伊壁鸠鲁相比忽视了时间的意义,“在德谟克里特看来,时间对于体系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必要性。他解释时间,目的是为了取消时间。他把时间规定为永恒的,以便像亚里士多德和辛普里丘所说的,发生与消灭,亦即时间性的东西,可以从原子中排除掉。”取消了时间原则就意味着取消了生成与消灭,为此保证原子的本体论位置,在伊壁鸠鲁那里,他反而以偶性之偶性规定时间,“伊壁鸠鲁却不是这样。从本质世界排除掉的时间,在他看来,就成为现象的绝对形式。时间被他规定为偶性之偶性。”进一步的,“在这里面我们必须承认一个较深刻的思想。那具有想像力的理智,它不能把握实体的独立性,要追问实体在时间中的生成。但它却没有看到,当它把实体当作时间的东西时,它同时即把时间实体化了,因而也就取消了时间的概念;因为绝对化了的时间已经不复是时间性的东西了。”时间是不能够被绝对化和实体化的,时间就是生成。
恩格斯则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批判卡莱尔对现代的无神性的批判中谈及了时空问题。“卡莱尔大为不满的现代的无神性恰好是现代的有神性。由此也可以明白,这什么我在前面把人叫做斯芬克斯谜语的猜谜者。历来总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神是什么?德国哲学这样回答问题:神就是人。人只须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这样的话,他就会猜中现代的谜了。不应当到虚幻的彼岸,到时间空间以外,到似乎置身于世界的深处或与世界对立的什么“神”那里去找真理,而应当到近在咫尺的人的胸膛里去找真理。”用时空来规定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界限,在此岸世界得到的真理自然也要受到时空的规定与限制。
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意识形态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在庸俗经济学家那里,历史终结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被予以宣告,时间性被予以取消,马克思嘲讽道“经济学家所以说现存的关系(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天然的,是想以此说明,这些关系正是使生产财富和发展生产力得以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那些关系。因此,这些关系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自然规律。这是应当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于是,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
批判蒲鲁东要进一步深入到方法论的批判上,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纯粹的量”的范畴就是建立在对空间的抽象之上的。“如果我们逐步抽掉构成某座房屋个性的一切,抽掉构成这座房屋的材料和这座房屋特有的形式,结果只剩下一个物体;如果把这一物体的界限也抽去,结果就只有空间了;如果再把这个空间的向度抽去,最后我们就只有纯粹的量这个逻辑范畴了,这用得着奇怪吗?如果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抽去每一个主体的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所谓偶性,人或物,我们就有理由说,在最后的抽象中,作为实体的将只是一些逻辑范畴。”
晚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以一章的篇幅专门论述了时空和物质关系的问题,并由此区分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无限性,“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词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这种无限性和无限序列的无限性完全不同,因为后一种无限性起初总是从一,从序列的第一项开始的。这种序列观念不能应用于我们的对象,这在我们把它应用于空间的时候就立刻显示出来了。无限序列一移到空间,就是从某一点起按一定方向延伸到无限的线。这样,空间的无限性是不是就被表达出来了,即使表达得很不贴切。恰恰相反,为了得出空间的维的概念,只需要从一点上按三个相反的方向延伸出六条线,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得到空间的六维。”由此借助空间的概念得出了无限性的矛盾本质,“正因为无限性是矛盾,所以它是无限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止境地展开的过程。如果矛盾消除了,那无限性就终结了。”

Part.2 原理伸展
首先要明确——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其次要指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的。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综合以上两点说明——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同物质运动一样,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也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Part.3 考情概说
“物质与时空”是马哲的一个热门考点,考察频率2颗星★★
首先,其考法就是名词解释或简答,如西安交通大学23年马哲名词解释第二题直接考察时空和物质关系的问题,中南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三题考察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问题。
第二种考法是结合原著考察,如中南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三题考察马克思在1861年8月至1863年3月马克思为《资本论》写下的第二部草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及其理解。
同学们要注意结合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不同时期对时空观的不同语境进行分析,结合唯物论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