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永恒回归】一场围绕着人生意义的终极辩论 以...

2023-06-13 16:20 作者:gearge  | 我要投稿

前两位数字是集数,后面是分钟,看第一集时没想到这么好,就没做笔记。

0215、“苦与乐如此紧密相连,谁想得到多少这一面,就必须尝到多少另一面”

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苦和乐不死跷跷板的一端和另一端,相反,痛苦和快乐是同时放进“生命”这个大袋子里的皮球,痛苦这个皮球越是膨胀,就越是撑大了生命这个袋子的容纳空间,更多的快乐才装得进来啊。

人没法在苦和乐之间二选一,只能尽量多要痛苦,以此为代价,换取很少有人享受到的丰富的内在快乐;和尽量减轻痛苦,也降低享乐的能力之间二选一。这取决于你有没有勇气,为了更大的快乐而承受更深重的痛苦。


0217、痛苦使我拓宽了我的维度

我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极度悲观的人,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那些令我彻夜痛哭的痛苦,除了使生命不断被白白消耗之外,还有什么意义。都说苦有回甘,但我好像怎么都等不来那一口回味的甘甜。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能听懂很多人说的话,我能听懂,是因为我能从他们描述的形形色色的痛苦中,精准地对应到我自己经历过的,我能从自己的切肤之痛中,去建立对别人的痛苦的全方位感知,我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痛苦拓宽了人的维度,也因此拓宽了整个世界的维度。

美好的人生不死“避”出来的,相反,你要与它猛烈的碰撞,“避”的结果是使自己萎缩,而碰撞时一种敢于“打开”的姿态。靠碰撞才能把自己的容量越撞越大。痛苦也好,快乐也罢,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历淬炼之后的那个充满力量的自己,重要的是力量和强度的累积。与其纠结痛苦和快乐那个球更大,不如纠结自己的生命这个袋子,有多大。



0218、因为不完美,所以完美

灵魂都是污秽的,而完美的灵魂又不存在,人生因此必然在随波逐流的污秽沉沦,和对这些污秽表示轻蔑之间摇摆,该怎么办?

不完美是必然的,污秽就对了,与其自怨自艾,自我沉沦,不如反过来想,去庆祝这些不完美和污浊。它们是粪,也是肥,他们是构筑“完美”所需要的材料。人之所以珍贵,恰是因其不完美,不完美,进化的历程就远没有结束,人就拥有了进一步跃升的可能性,而可能性,是生命中最惊心动魄的浪漫。

“君不见,任何情况下,人和物都欢迎粪肥。”


0219、

对人和对树,道理是一样的

他越是想往高处和亮处升上去

它的根就越发强有力地

拼命伸往地里

伸向下面

伸进黑暗

伸进深处——伸进罪恶


0220、你的精神希望自由,你邪恶的本性也渴望自由

你要达到自由的高处,你的灵魂渴慕星空。可是你的不好的本性也渴望自由,精神获得自由的人,还必须净化自己


0222、权力的意志——超越生命的意志

叔本华的生命的意志是人类的本性;而尼采的权力的意志是人性自我超越和实现,是由内而外的,使生命得以自我实现的原动力


0226、酒神哲学

日神阿波罗是理性的代表,他将世界描绘成有秩序的,和谐的,明晰的,他在艺术上的典型范例是古希腊优雅的大事石雕像。

酒神狄奥尼索斯是激情的代表,正如一个半醉半醒的人,他意味着本性的冲动,非理性,和人内在的情绪的抒发,他象征着强劲的生命冲动和能量,他在艺术上的典型范例是音乐,尤其是使我们忘乎所以地舞蹈不止的狂野音乐。这种美的观念,更类似于迷狂。

尼采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倡导酒神哲学。


0228、人类最强烈的激情——寻求承认

激情不总是美好的,它也是引起冲突和暴力的导火索。人的广泛的激情之中,有一种格外强烈的——寻求承认,每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骨子里最深切的渴望无非都是被看见,被接纳。我们是通过被承认为一个“能进行自由选择的主体”,而获得最基本的自尊感,是这份自尊感让我们能毫无愧疚地对他人说“不”。

自尊感偏低的人,往往拥有较低的在行动中发挥自己作用的能力,和较低的对生活的满意度,这种“请把我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看待吧”的渴望,分为两种:1、把我当作比别人更优越的个体,即优越意识。

2、把我当作和所有人一样平等的个体,即平等意识

而在“优越意识”激情的主导下,将会引起权力意志的阴暗面


0303、三段变化

我要向你们列举精神的三段变化:1精神怎样变成骆驼,2骆驼怎样变为狮子,3狮子怎样变成孩子。


0303、骆驼,被着负重,迸发火焰,走向荒漠

骆驼是精神的第一个阶段——负重。精神的强力渴望重的,最重的负担,它像骆驼一样跪下来,甘愿被装上很多的重负,我会把它背在身上,而为我的强力感到高兴。负荷的重力越大,承受的苦难越多,精神就会被淬炼得越发强力。接受魔鬼的诱惑,去那最高的山峰,去接受魔鬼的馈赠,在最动人的引诱勉强,使得灵魂经受最残酷的淬炼,使精神背负最沉重轭负担,从而迸发出最强力的火焰。但这条路的尽头是无尽的荒漠,就像背着重负趋向沙漠的骆驼,精神也如此急忙地走进它的沙漠。


0304、骆驼的敌人——道德,盲从

作为“骆驼”的精神已经十分强大,但它的前面还有最后一个敌人,一条巨龙,这条巨龙的名字叫做“你应当”。道德是一系列以“应该”和“不应该”开头的祈使句,道德的目的在于”美好的生活“这一前提都在发生松动,道德关心的只是完全的对错,它并不总是有助于我们得到想要之物,有些情况下,它甚至是美好生活的阻力。第二,当个人幸福与整体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道德自上而下的权威性就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它是绝对它,因为不允许我们对其进行质疑和反思。

这就是“骆驼”的问题,也是它必然将精神带入荒漠的原因:骆驼一味负重,这些重量都是为了那些高高在上的“正确”和“应该”背负的。骆驼从来不问为什么,它对这些正确和应该怀有崇高的敬畏之心,但也意味着盲目甚至盲从。精神的创造性消失了,而没有创造性的精神世界,只能是一片荒漠。


0311、狮子,夺回权力

世界之所以真实的存在,是由于它被我正式地定义过,评价过,判断过,没有打上“我来过,看到过”印记的欧洲,仅仅是一张地图,它对我来说,即使存在也和不存在无异,所以骆驼需要变成狮子。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是权力的象征,重估一切价值的权力。

在“自上而下”的权威性的道德理念中,进行善恶是非的判断的权力,被垄断在高高在上者手中,被他们碾压在金字塔地步的普通人,就像骆驼一样,没有质疑反思的权力和意识,他们的双膝深陷在黄沙之中,不去思考这一切的重负从何而来。把这种权力抢回来,让它回到每个人自己手中,便是狮子。


0313、孩子,清零,重启

你要自由干什么,你能把你自定的善与恶给予你自己,把你的意志像法律一样高悬在你的头上吗?你能做你定义的法律的放过和惩罚者吗?所以,精神还需要第三个阶段,孩子。

“孩子是纯洁,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车轮,一个肇始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超人,是新生儿,它是全新的,是在遗忘了一切的既有道德,将其全部清零的,重启之声



0314、

美好生活最高要义是创造性,所以错误的行为是顺从既有道德,正确是重估道德,创造新的道德。骆驼是承受者,狮子是抢夺者,作为新生儿的超人才真正具备创造性,理想社会应该由他们组成。



0316、末等人、苍蝇,舒服的死亡,空耗一生,

1、偶尔吸一点点毒,可使人做舒服的梦,最后吸大量的毒,导致舒服的死亡。末等人过的是饮鸩止渴的生活,以为那一点点短暂的虚幻的享乐,就是人生全部的幸福,任由他们吞噬掉自己的清醒,直至空耗这一生。

2、没有牧人的一群羊,人人都想要平等。没有同感的人,自动进疯人院。末等人的字典里,没有“超越”这两个字,他们追求的不是优越于他人,而是甘于泯然众人的平凡,只要身边的人都如此,这一切便没有什么不好。

3、他的种族像跳蚤一样消灭不了。


0401、独立的自我意识要用生命去换

黑格尔:“只有通过冒生命的危险才可以获得自由,一个不曾把生命拿去拼了一场的个人,诚然也可以被承认为个人,但是他还没有达成——“承认作为独立的自我意识”的真理性”。独立的自我意识要用生命去换,不敢把命拿出来放在赌桌上的自我意识是不完整的。


0401、自我意识的组成

自我意识由三个部分组成:1、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我对自己是否满意;3、如何有效的控制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

我们的“自我”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人塑造的,第一个对“我是谁,我好不好,我该怎么样更好”给出评价和判断的,是我们的父母


0503、寻求承认,用生命换得胜利,得到自由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内心时刻涌动着一股强烈的超越所有物质的激情——寻求承认,在这股激情的主导之下,人不可避免地卷入一场场为了纯粹的“承认”的暴力决斗,一旦得不到外界的承认,他立刻会感到自己的自我意识面临崩塌,为此,他必须亮剑。斗争的结果,是其中一方甘冒失去生命的危险,豁出去了,光脚的战胜了穿鞋的。而另一方,在最后关头意识到,还是活着好,输了总比死了强,他怂了,认输了。主奴关系形成。

主之所以为主,奴之所以为奴,不在于他们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他们对待“暴死”的态度。奴隶出于对暴死的恐惧,自己接受了被奴役的状态;而主人,通过证明自己,可以完全地超越“自我保存”这个最伟大的生物本能,得以向全世界宣称,他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自然终止之处,自由方才轻轻开启。


0597、自由和平等,尼采和黑格尔的分歧

反对平等意识,因为人的创造性无法从平等意识中生出,人的创造性来自于优越意识。只有你发自肺腑地确信我比别人更好,至少有比别人更好的欲望,创造这件事才会发生。

极端的自由会破坏平等,但他会激发更多的创造力。而绝对的平等,能保障每个成员获得同等的尊重,但与此同时,会使所有人更低效的工作。前者代表尼采,后者黑格尔。


0511、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超越和重构

主人道德:鼓励人们独立特行/追求创新的道德,其要以在于自由创造。

奴隶道德:弱者发明出来限制强者的工具,它强调同情和分享,这是要求前者给弱者分一杯羹,它强调人情和谦卑。

对现有的主奴秩序感到不满,进行超越。但超越不是破坏秩序,而是重构秩序。尼采要的是一个弱者变成强者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把强者拉回到弱者的世界。是弱者变强,而不是弱者变多。


0515、自尊感的来源,创造性or他人的承认

黑格尔笔下的原始人,基本上是他人导向的,人的自尊感来自于他人的承认。

尼采则认为,在于其创造性。取得成就的困难越大,一个人的自尊感就越强烈。

过份的依赖别人的承认,很容易迷失自我。所以当弱者把视线从获得强者的承认,收回到寻求自身的突破和创造,


0515、强者注定孤独

强者的道路注定孤独,尼采本人就一生孤独,他没有结婚,没有多少朋友,没有什么学生追随他,那他的一生幸福吗?


0612、视角主义

不同的视角之下,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人看待事物,都带有不同的视角。所有理论都只是不同的人站在个人的视角对事实做出解释,那么还有没有客观真理呢?没有。所以,主观性是所有东西的根基。


0614、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你如何确定什么是“真实的”呢?这个问题和什么是自由一样,定义是不重要的,当你感受到了,自然就知道了。就像如果你一直在问“他到底爱不爱我”,真相多半其实是不爱。应为他爱你的时候,你能够真实而明确地感受得到,遵从感受和直觉。一直在外面,和先进去再出来是不一样的。

“你们的精神听信劝说,去蔑视地上的一切,但你们的内脏却不听信,这个内脏乃是你们,最强的部分。”


0617、没有绝对的真理,理性和感性论都是对也不对,只是视角

通过理性去获得的知识,在流变和生成面前都不过是谬误。反过来,每个人借由经验以及经验背后的活生生的生命去获得的知识,为什么就不是一个个微观的“真理”,既然一切都错,那么,一切都对。我们都是对的,区别只是视角。


0618、知识是瞭望,下降到角落

知识是一种权力,它是一种为自己挑选生存环境的权力,一种对压制和规训说不的权力,一种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权力。

但诚如美最好要美得“美而不自知”,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有知识,常常是需要警惕的。它常常使我们对人群产生错误的,或者粗暴的划分,它常常让我们产生自傲,常常让我们不容易看到很多很多角落。“知识分子的本能是瞭望,即便不是尼采那般去抢夺,也要记得,将知识赋予自己的能力,像查拉图斯特拉描写的那颗太阳那样,下降到尘世,下降到那些角落里,当力量变的谦和,向可视的视界下降时,我把这种下降成为美。”

“我的阳光要冲向山顶,我的手要向深处寻求支援,我的意志要依附于人,在世人中间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脏水也可以洗身。我要坐在你们中间,使我看不出你们和我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最后的处世之道。”


0702、羞愧,红脸颊的人

“人这个东西,乃是红脸颊的动物。人为什么会是红面颊的呢?不是由于人必须太经常地自感羞愧吗?……羞愧,羞愧,羞愧——这就是人类的历史!”

人不管是因为背负原罪,还是因为起心动念不符合《圣经》要求的善,只要他投入基督教的叙事,一生都会不停地陷入做错事的羞愧,而面颊绯红。


0705、有道德的人

“你们的道德就是你们的本身,不是什么身外之物,不是皮肤,不是外套:这就是来自你们灵魂深处的真实……”


0706、同情和共情

1、同情心常于道德感相关,比如我同情流浪猫,是因为在我心中,主人遗弃宠物是不正义的;而共情不发生在“某件事破坏了我心中的正义感”之时,它发生在“我能想你之想,感你所感”之时,它发生在我能真切地感知到流浪猫的饥寒交迫之时。

2、同情心是一种俯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我们总是忍不住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好,至少会如此期待,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平庸,这时,我们可以借由对另一个弱者的同情来安慰自己的平庸,补偿那颗不被满足的之恋之心。尼采说:“确实,我不喜欢那些慈悲的人,他们以同情他人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让我们自感幸福的同情,也把被同情的人固定在了弱者的位置上,伤害了他的那份希望自己比别人都好的自尊和骄傲。但我帮助他时,我就残酷地伤害了他的高傲。”;与之相反,共情是一种平视,“想你之想、感你之感”的前提是,把你的感受拉高到和我自己的同等的高度,尊重你的感受如同尊重我自己的。


0707、教士、顺从

他们的精神溺死在他们的同情心之中,当同情之水涨得越来越满溢时,浮到水面上来的总是极大的愚蠢。

他们像是囚犯,像是被打过烙印的人,他们称作拯救者的人,给他们戴上枷锁:虚假的价值和虚妄的语言之枷锁!


0710、上帝,可怜

这个神是人,只不过是人和我的可怜的一段,上帝只是人的某一段痛苦经历的映射。我觉得世界是一位神的梦和诗;是一位不满之神的眼前飘荡的彩色的烟。


0711、反抗

人们被某一套外部的、别人要他们遵守的道德蚕食掉自我。而上面两种方法:同情、和顺从(上帝)都已经无效,那么剩下的方法只有反抗。

而反抗有两种:一是反击反抗规则背后的人,我能直接感受到的是某个人对我的压迫,所以,把他赶下来,自己坐上去,我的枷锁就解除了。

二是反击规则本身,因为真正压迫着我的,不是某些具体的人,而是这个不合时宜的规则,那就创造出一个新的、合时宜的规则。


0718、平等所造成的伤害

强者的疏离与孤独,弱者的空虚,没有信仰,缺乏斗争的激情,被压缩的理性,这是现代性对人造成的伤害。

信息查正在被一点一点地抹平,传统媒势危,公知逐渐变成贬义词,越来越普通人的声音被听见、被放大,言论场变得空前嘈杂的此刻。如果你在网上冲浪时,感受过一个个彼此疏离的人,被互相隔绝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之外的孤独,如果你体会过被无尽的碎片化信息塞满,却仍然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正运行在一条怎么样的轨道上的混乱和迷惘,如果你有过一切的意义与主义、信念与情怀都被在迅速地消解之后,却再也听不见“自己”的空虚,如果你在任何一场互联网谈论中,面对过被多数人的意见挟持而被迫保持沉默的憋闷,你就会能明白尼采的这句话:

“我们是完全实际的,没有信仰和迷信:他们这样自鸣得意地拍拍胸膛——哎,偏偏没有胸膛。”


0721、权力的意志。一切的价值,都是生命超越本身而向上的标志

自由意志是人固有的,并非上帝心血来潮开了一个恩,人没有道理因为谁把一个本来就属于你的东西还给你,而感恩戴德。仅仅因为自由意志还还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进化为权力意志,才能让弱小的,不完整的人,发展成强大的和完整的。

没有什么价值能高过人本身。基督教也好,民主社会也好,不管它多么政治正确,不管它被多少人拥抱,不管它看上去如何天经地义、坚不可摧。只要,它无法使人更强健、更勇敢地活着,只要它的最终结果是迫使人地下头颅、掏空胸膛,只要在它之下人心中的闪电湮灭于一片黒寂,它就什么都不是。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也要高喊一声“我不!””

“善与恶,富与贫,贵与贱,一切价值的名称:应当是斗争的武器,应当是表示生命必须不断超越本身而向上的响亮的标志。”


0726、听命于自己,心脏

“我还要对你们讲关于生命以及一切有生命者的本质方面的我的意见,一切有生命者。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只有当我们的内在拥有一个一位更高处的主人,他不断发出怒吼,超越动物性、停止平庸和弱小的自我欺骗,去创造出一个更强健更勇猛的自己,只有这种主奴之间的猛烈撕扯,让我们原本的被奴隶充满的自我开始变得不一致,一股重新变得一致的激情才会重新在我们内心熊熊燃烧,它唤醒了我们内心由崇低到崇高的强力,那颗原本有血有肉的心脏,具有思考和创造之力的心脏,此刻重新回到我们的胸膛。


0726、

爱是创造,是因为他肯定了每个人由弱变强的可能,他把每个弱智都当成未来恶强者来看待,所以真正的爱,是把这种可能、这个未来创造出来。


0808、过去,线性时间、因果律,惩罚,秩序和稳定

过去是:这就是意志的切齿痛恨,和最寂寞的悲哀。对已经做成的事无能为力——对一切过去的事,意志只是一个发怒的旁观者。

线性的因果律之残酷,不仅在于“过去之因决定了现在之果”,还在于“现在之因同样会决定未来之果”。要命的是时间不会停止奔腾,如果它的每一个脚步都深陷因果,未来归因于现在、现在又归因于于过去,那么,当时间之足将第一个脚印踩在“过去”,烙印下第一个清晰的“因”,从这一刻亲,它后续的步伐便毅然注定。如果因果律确实而严格,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未来。它不过是某一个过去的冗长回声。

这是一条漫长、吓人的下坡滑道,我正一步步滑下去,停不下来,我也挣扎过,可就是停不下来。这条路的名字叫做“惩罚”。

惩罚:生存必然是行动和负罪的永远反复,这,这就是生存之惩罚的永恒性。

前后相继的外部世界,以因果联系为桥梁,映射到我们的内在,就是清晰而灵性的思维,这确实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秩序感和稳定感。但是,秩序和稳定的背后,写着一个不可更改的过去,和无力改写的将来。无法改变意味着必然,而必然与自由凛然对立。


0816、自由和承担

自由本质上是一种承担。承担意味着,你决定把自己活在什么地方,承担到什么份上,就活到什么份上。你如果只承担到浪漫与诗意,就只活在浪漫与诗意里,生活现实与沉重的那一面就被你砍掉了。但你砍掉的是生活吗?不,你砍掉的是在那一半里活着的自己。只有当你把现实与沉重的那一面一并承担起来,我才看起了全部的生活,也因此拼凑了完整的生命。因此,承担的幅度,就是生命展开的幅度,而生命展开的幅度,不就是自由的幅度吗?

承担多少责任就打开多少生活,就在多大的层面上实现自我之完整,就拥有多少强力,去拥抱多大的自由。

为什么年纪越长,离心中的自由越远?因为自由本质上是一种承担。


0819、我既是宇宙

当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完美圆圈中的点,你会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我就是中心,我是起点,我是开始,我是一切未发生之因,我是一切曾发生之果。现在,由我来承担起整个源泉的无限之责任,我不再是一张被无数骨牌重压而只能倒下的空洞回声,我不再是被一个既往的幽灵紧紧捆住而无法动弹轭历史之傀儡,在我之前,一切都不曾倒下,在我之后,一切饭菜轻轻开启,不再有任何他者能成为我推脱责任的借口,我亦无法把原本完整之自我随着责任一并甩出去。相反,整个世界自由我,除了我之外,没有任何人,只有我能将过去未来的全部生命一肩承担,于是也将过去未来全部生活一并打开,于是,我的自我不再是圆周上一个小小的点,而是连续曲线上无数个点的同时的累加,这是一个空前庞大而完整的自我,它充满了整个宇宙,它就是宇宙本身,它就是整个圆周。于是,它拥有了强力无限,于是它享受的自由亦无限。没有什么未来早已注定,你即是原初,你拥有了原初的自由。


0821、Be a gamer ,瞬间

永恒回归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循环与重复。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就像西西弗的神话那样,永恒重复着不断搬石头的过程。无论你怎么做,你都永远逃脱不了到山脚重新一遍又一遍地搬石头的命运。留给你的只剩下无情无尽地重复,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你身处的这个圆走不会变大一点,也不会变小一点,哪怕是一点点。无论你做什么,人生始终纹丝不动,能做的都做过了,它还是一动不动,永恒回归,描述的就是这种绝望。那么我们的选择、行为和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是:Be a gamer。

当我们说西西弗永远在重复着无尽的徒劳时,我们是站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以一个高空视野俯瞰着它。我们看到的是他一生的从前往后,是他从前往后中一切有可能路径的集合。

而一个gamer 的视角是,当我全身心地投入一场游戏时,满心满眼都只有前面的游戏,天上地下、古往今来都与我无关,我只剩次在,只存在于瞬间。没有完成时,只有现在进行时。就像一个赌徒,扑克牌就那么几张,所有能出过的点数都出过了,刚到无聊的只是站在一旁看尽一切的荷官。身为一个赌徒,他永远不会厌倦,哪怕他知道这张桌子上蹦不出一个什么全新的点数,与他而言又有什么关系,他关心的永远只是下一把会开出来什么,当他的手抬起来要伸向那一排扑克,而又未触碰到其中的任何一张,这道优美的弧线,这短暂的一瞬间,才是整场赌博中最令人心醉神迷、欲罢不能的部分。因为只有这一刻,一切才是未知的。这一刻之前,该输的,该赢的,都既成事实。这一刻之后,买定离手、尘埃落定,唯有此刻,才是一切的确定中唯一的不确定,它是一切已经注定好了的事实中唯一的中空。尼采给它取名为“瞬间”。永恒回归最伟大的奥秘,就在于这个伟大的唯一的瞬间。而这个瞬间的奥义,是中空,一切已发生与将要发生之间的短暂的间隙,深深的空无。

当心被过去之烦恼或未来之焦虑塞满,它就处于一种信息饱和的状态,此时人的感官意念是完全粉堵住的,对于此在的这个瞬间发出的所有型号,人是迟钝的、麻木的,而将过去和未来清空之后,人便重新拥有了清醒和灵敏,对此在和瞬间的清醒和灵敏,在这一刻,让我烦恼的事已然逝去,让我焦虑的事还没又发生,这一刻什么都没有,只有寂静、只有空无,只有那份安住于瞬间的专注。

那既然做啥都没用,那么,忙活半天又有啥价值呢?是的,美啥价值,既然没啥价值,那就做啥都可以!


0903、终极目的,爱和创造——永恒

死亡的存在,使生命看上去一点意义都没有,终极目的回答死亡的方式是把人放回到整体。个体的死亡并不是完全的一片空无,而是在成就整个宏观社会应有的秩序,他们贪恋的不是个体的“小生”,而是群体的“大生”,他们愿意用“大生”换取“小生”,而这种换取,就是对“我为什么一定要死”的回答。

而在这种“人生目的”的观念中,有几个共同的特点:1、他们都不是能独自完成的,时间上,他们需要好几代人,空间上,他们需要众多人的协助、共同奋斗;2、它们都描述了一个相对完美的世界,一个所有现存的问题都尽可能被解决了的世界;3、它们都共同传达出对全人类的深刻而强烈的爱。这就是人类社会中,那些称得上是“终极”目的的共有的特点。

我们心中的意义感来自于爱和创造,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借由爱和创造来超越有限的生命。生命之有限是被死亡规定的,我们对有限的厌恶、活着说逃避,集中地反弹在了我们对永恒的热爱、或者说追求中。照相机发明出来是为了记忆永恒,护肤品层出不穷是为了青春永驻,最动听的誓言叫做天长地久,人简直执拗得可爱,越是没有什么,久越是想要什么,可是,注定要消亡的人,要如何谋求永恒?靠爱和创造。

1、爱是一种任何人之间的深刻的连接,这个链接不会随着死亡轻易地断掉,只要还有人记得我的名字、唠叨我的过往,我就借由它们依旧与世界相连。并且,爱一个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在他人身上留下痕迹的过程,爱使得个体的有限生命得到了某种延续;2、创造最直接的定义就是拧出一个之间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一个只因我而存在的东西,比方说一副传世的画作、一个跨时代的产品,它们都会对世界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会在我时候形成一片涟漪,持续的发酵,于是也拉长了我的生命。

爱和创造是对“死亡必然性”的一种心理补偿,使人们从有限超越到永恒,在这里,作为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一个辉煌壮阔的目的,寄托了人生的意义。


0909终极目的的问题

1、终极目的宣扬的想让是一套机遇整体利益的道德观;2、终极目的许诺给人的永恒是精神上的、一种类似信念的东西,而当人沉湎于这种精神追求,他不仅将自己危险地分裂成了身体和精神两个部分,还对这两部分做出了高下之判,精神高于肉体;3、终极目的所指向的那个完美世界,并不是现实世界本身,它是在现实世界的对面再造出的一个世界


0910、肉欲、统治欲和自私自利是真善美

精神讲的都是谎话,无私与利他使人忘记去爱自己,顺服于完美世界让人放弃去统治他的大地和生活,而这三件事才是最坏的,它们像重重地压迫着人们的魔鬼,而只有肉欲、统治欲和自私自利才是真的、善的和美的,它们才能让人重新变得轻盈、学会飞翔。


0912、终极目的与魔鬼

对于一个把终极目的视作毕生信念的人来说,他存在的意义、他生命的价值是目的赋予的,没有目的,他就无法知道自己是谁,以及为什么活着。终极目的如此露出了它的獠牙,它将永恒和意义许诺给人的同时,也要求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他的肉欲、他的现实生活、以及他对“自我”的统治。终极目的认为,只有完美世界才是永恒和稳定的,与之相比,短暂又无常的现实生活不值得留恋;只有精神的光芒才能绵延千秋,与之相比,肉欲乃是幻梦一场;只有心怀苍生、并为之无条件奉献出自己,才能在道德上企及崇高,与之相比,贪图一己私欲岂不意味着堕落为动物性的本能?

可问题是,完美世界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伫立在未来的,真正如梦幻、如泡沫的难道不是它自己吗?所以尼采说,这才是精神的谎言,它把虚妄的伪装成了真实,又反把真正的变成了梦魔。终极目的使人活着就为了服务于他的目的,此时,终极目便成为了他的统治者。

就像玄奘说的话里,找不到一个“我”字,他所有的句子,主语都是“贫僧”,从“我”到“贫僧”说明他不是没有自我,只是他的自我被终极目的“符号化”了。高僧也好,圣僧也罢,都是终极目的赋予他的符号,他活在了这些符号里面,他的一切行为和动机都是出于这些符号对他的要求,符号取代了他自己。

本质上,他的自我是由终极目的构建的,是目的告诉了他,他是谁。可是,当他把自我寄托于终极目的时,目的又反过来,将这个自我彻底地虚化。

在终极目的的答案中,自由来自于克制你的欲望。

终极目的就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他把“为什么活着”的答案交给你,与此同时,你也得交出对生活和欲望的掌控权以及对“自我”的定义权。如果是你,你愿意换吗


0920、在断裂中成长,我来对价值进行评估,构建新的我,最惊心动魄的勇敢

完美世界确实是永恒的、稳定的,同时也是静止的。现实生活短暂无常,而这不也意味着充满了偶然与意外。它是动荡的、不均衡的,它永远在持续地运动着自己,于是也不停地发生着断裂,而人的成长、人的“自我”的构建,恰恰发生在这些断裂之处。就如易先生的出现就是王嘉芝的偶然与意外,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本的计划、构想和事件真实的运行之间发生了错位,她突然就看见了那个自以为和谐、统一的自我止咳正面临撕裂,而所有的撕裂都在提醒人们,你的生活已然出现了问题,并且,你此刻的自我相对于这些问题来说,是不足够的,你必须进化得更强劲勇猛、更具穿透力,才足以修复这些裂痕。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结尾说出“快走”的王佳芝,远比最开始那个天真矇昧的女学生更具力量,她的眼神褪去了随波逐流的稚气,留下的是一束淡淡的、坚毅又沉静的光,这束光闪耀自,我想要什么、而不是目的塞给我什么,我想什么、而不是目的要把我锻造成什么,我来对一切价值进行评估、而不是目的代替我做出判断。而这一切的源头,只是易先生作为一个意外闯进了她的生活,这是我们必须热爱现实世界的理由,它永远有意外、永远有偏差,于是人才有契机,去发现他的我,构建他的我,然后超越他的我。

自我是不断地生成的,就像壁虎断尾、蝴蝶破茧、蛇脱皮,它是一个持续的运动、演化的过程。而终极目的是一上来就直接给订了一个自我,它是一个现成的答案、一个固化僵死的符号,并且这背后的“我”的主体性被彻底架空。

这一点在王佳芝和玄奘的对比中非常明显,玄奘的自我是终极目的为他搭建好的,他并没有参与整个过程,他只需要接住最后的答案、拿稳就好了。而王佳芝没有把她的“自我”托付给终极目的,这个答案是她通过下沉到生活里一点一点地亲自找到的,而她一旦找到,就心甘情愿地为之赴死。这种对自我的绝对忠诚与热爱,才是普通人的一生中能够企及的最惊心动魄的勇敢,最壮阔的浪漫。


0923、三件恶行,真善美

现在将跨过一座什么桥梁走向未来?——————因为肉欲,人必须跨过自我走向未来。

高高着由于什么强制屈就低下者?——————因为统治,高高由于他的统治欲屈就于现实的生活。

是什么命令最高者再向上生长?——————因为自私,是那股炙热的对自己的热爱,命令着最高者不断向上生长。

这就是肉欲、统治、自私自利之真、善、美的地方。也是尼采所说的按照“”常情”的称量。

尼采把“人生的意义”从静止的名词还原成动词,又把这个动词的主体性交还给了人,于是人在与他的主体性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真切的自爱之心,是这股自爱之心把他从整体中拔出来,他不再需要通过他者来丈量自己,相反他十分清楚,现在没有楼梯给他爬,他只能把自己当作梯子,爬到自己头上,这就是“个体性”的觉醒。

有限的是死亡为生命设下的节点,无限的是他对自身的超越。人也不需要驯服偶然,相反,他得学会在意外之上,翩翩起舞。


0937、

“我宁愿喜欢喧嚣、雷鸣和暴风雨的诅咒、也不爱这种从容的、不确定的猫咪的平静。生命是野的,爱是野的。”


0950、

“我行走在世人中间,就像是在人的碎块和断手断脚之间。”于是尼采提出了“爱生命”,他要人爱生命胜过于爱他的智慧。


09101、打碎、重生,开启新的循环

既是王佳芝改变了她的命运后,但会是还会再一次堕入圆周的无限循环吗?再一次将空洞的命运一遍遍重复吗?不,尼采说,改变万之后,还要超越它。“如果从现在起,你不再有任何梯子,那么你必须懂得,爬到你自己头上”

现在那个我已然完整了,它已经完成了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再一次统合,所有的矛盾都已经化解,它是和谐的,它是完整的,那就,敲碎它。让它重新碎裂成一个个离散的信息点,再次堕入黑暗的王国,与其他信息点混杂在一起、乱絮纷飞。如果说,一个“我”就代表了一种价值,比方说殉道者的价值是牺牲,弑母者的价值是借由自我绞杀完成对母亲的赎罪,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些刚刚建立起来的价值联通“我”一并敲碎,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价值中空里,像孩子回到母体,然后开始新生,再一次鼓起勇气、调动能量、缝合碎片、组成一个全新的我,由它去开启下一次循环,如此往复,直至永远。因为“改写”不是终点,故事一旦讲完,剩下唯有重复,盖棺论定的从来都不是命运,而是那个每改写一次、就僵死一次的“我”。因此,真正的“我”是一个不断删去重写的过程,是不断被摧毁的旧价值和重新构建起来的新价值之间的短暂中转,我们是以中转站的姿态,活在这个永恒的过程中,

任何一个已经封笔定稿的故事里都没有我,我在哪里?我在旧的故事和新故事之间、我在新的我和旧的我之间。我是什么?我是是那座中介的桥梁,是那架向上攀缘的梯子,是母体中永远等待着新生的孩子。


09103、永恒

永恒的不是那个不断重复着自己的命运,永恒存在于瞬间,真正永恒的,是我们会一次次回到这个瞬间里,将自己敲碎。


09104、目的,只关乎你的心意

但是,没有目的也同时意味着没有方向,没有价值的同义词就是没有判断标准,既然啥都没有,我怎么知道,我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构建一个怎样的“我”,迎接一次怎样的新生呢?

“以后我还想要这样。”就是说,你要创造一个怎么样的“我”,确实不取决于外在的什么目的,而仅仅关乎你的心意。区别只是,你对这个创造物——也就是这个“我”的热爱,是否强烈到你愿意在永恒回归中一遍遍地重复它。

举个例子,通过自我绞杀来完成对母亲的殉葬,这样一个弑母者的人生,我是否愿意在永恒回归中把它过无数遍,如果愿意,就去把它创造出来,如果不愿意,就把它打碎,另起炉灶,这,就是标准。

所以,尼采许诺给我们的永恒,实际上为我们的创造和超越施加了前所未有的责任。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时间拉得越久,对责任的要求久越苛刻。尼采干脆把这个期限推至无限,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没法为所欲为,更重要的是,他想让我们意识到,当我们以权力者的姿态侵入、接管自己的人生时,作为场域内唯一的负责人,我们应当对自己的生命怀有怎样成都的深爱。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永恒回归】一场围绕着人生意义的终极辩论 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