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篇(先秦)《诗经·小雅·大雅·秦风》赏析
1、《诗经·小雅·信南山》
信[shēn]彼南山,维禹甸之。
畇[yún]畇原隰[xí],曾孙田之。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fēn]雰。
益之以霡[mài]霂[mù],既优既渥。
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yì]翼翼,黍稷彧[yù]彧。
曾孙之穑,以为酒食。
畀[bì]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是剥是菹[zū],献之皇祖。
曾孙寿考,受天之祜[hù]。
祭以清酒,从以骍[xīng]牡,享于祖考。
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liáo]。
是烝[zhēng]是享,苾[bì]苾芬芬。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点评:
本篇选自《小雅》,是产生于王畿地区的乐歌。内容主要表现周人的祭祀情况,通过对终南山下周人生活土地的肥沃及物产丰饶的讴歌,表达了希望获得祖先及神灵荫庇的期望。祭祀是先秦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当时人们是把祭祀和战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的稳定团结,对外要依靠武力解决,对内需要依靠共同的宗族神祇观念,这样就能够深刻认识到祭祀在当时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这篇作品第一章写在终南山下开垦土地历史久远,第二章写土地得到雨水滋润,肥沃丰饶,第三章写庄稼丰收,酿酒祭神,第四章写瓜果丰收,腌制储存并献祭先祖,第五章写用酒和牛来祭祀,第六章写先祖降临,佑护子孙。整篇作品从写景入手,采用铺陈的赋体笔法来描写祭祀场景,肃穆中略带灵动,有别于其他形式呆板的祭祀类作品。
2、《诗经·大雅·灵台》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
於论鼓钟,於乐辟雍。
於论鼓钟,於乐辟雍。
鼍鼓逢逢,矇瞍奏公。
点评:
此篇写周人为周文王修筑灵台事。灵台附近有引沣水而成的灵沼、辟雍和豢养禽兽以供观赏的灵囿,灵台、灵沼、灵囿合称“三灵”。灵台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长安区灵沼乡。
文王营建丰邑与修建灵台约为同一时期,作品中人们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表现了周人对周文王的爱戴,这与人们对待夏桀的憎恶态度截然不同。《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灵台的修建表现出当时民心之所向。
文王时修建的灵台具有观测天象、占卦卜筮、战前动员、庆祝大典、诸侯会盟等作用,周室东迁洛阳后,灵台逐渐被废弃,唐时灵沼、辟雍已无迹可寻,唯有灵台仍然可见,唐李泰《括地志》:“今悉无复处所(指辟雍、灵沼),惟灵台孤立。按今灵台高二丈,周围百二十步。”之后曾在灵台上建平等寺,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5)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曾前往灵台,对平等寺加以修葺。此后又在灵台上建文王殿,清末灵台及台上建筑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后,平等寺和文王殿得以重建。
3、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点评:
《无衣》篇通过描写战场上战士愿意共同分享战争物资、一起奋勇杀敌的事情,表现了冷兵器时代秦地战士们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和积极情怀,展现了秦兵的刚毅、团结精神。
西周后期,犬戎频繁侵扰,周幽王被犬戎杀害,此后周室诸侯都以犬戎为敌,秦襄公曾护送周平王东迁,并受命攻打犬戎,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
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评价这篇文章“起笔奇崛,意在笔先,二句只如一句。收笔雄劲,辞以气行,三句只如一句。实则上呼下应,五句一气卷舒也。《三百篇》中仅见”,指出了这篇作品一气贯通,运笔雄健流畅的特点。首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是久经传颂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