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一道三支一扶面试题目 透视面试法则

今天,我们讲解一道三支一扶的面试题目。通过解剖一只麻雀,让大家对面试题目的作答原则有个整体的认识。
目前,农村很多地方出现了群众不信任干部的情况,对干部的承诺半信半疑,对一些村里实施的新办法、新措施信心不足。在未来的工作中,你如何建立与群众之间的信任?
初看这道题,可能很多学员的第一反应是回答干部如何取得群众的信任,然后从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学习政策、吃透政策精神,贯彻落实政策……巴拉巴拉等方面做答。甚至在回答的过程中将平时储备的话术用的无比漂亮,心里感觉美滋滋,殊不知这样的作答已经脱离了题干,陷入了套路化的陷阱。让我们看一下某些大机构给出的答案:
当前很多地方出现了基层干群之间的信任危机,这是非常危险的。这种不信任会恶化干群关系,延滞新农村建设步伐,更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尽快加以改 变。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句话从工作方法上讲,就是要求我们同群众打成一片,努力提高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度。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与群众之间的信任:
首先,树立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公务员的本职工作就是服务群众,我会坚持做到以民为本,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做决策。
其次,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深入基层,多和群众沟通,多去了解群众的问题和难处。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沟通和维护的过程,只要保持一颗为群众服务的心,就能够感化群众,获得群众对我们的信任。
最后,在具体的政策贯彻落实中,一方面,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时刻将群众放心中,答应群众的事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政策实施前期,做好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到政策对自身的好处与意义;在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督和控制,防止政策落实中出现偏差,损害群众利益;在政策后期,调查群众对政策的反馈,总结经验和教训,争取在下次工作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根据群众的反馈,开展政策的学习和教育,让群众了解政策,了解公务员的工作。
总之,干群关系信任的建立最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公务人员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时,一定能够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那么打开这道题正确的姿势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面试题目,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也就是说回答要紧紧结合题干,将题干中的信息挖掘透,尤其是题干中最后的提问部分。那么我们来看这一道题,题干总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引出了群众不信任干部情况,干部承诺得不到群众信任,工作不好开展,村里的办法、措施实施受阻,体现了干部得到群众信任的必要性。而在问句中“在未来的工作中,你如何建立与群众之间的信任? ”首先,这里的“你”需要定好位。“你”是一名刚刚毕业有志于三支一扶的大学生。这严重的有别于普通村干部,必须要结合毕业大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去谈。
首先,转变意识,努力由大学生变为村里一员。我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融入群众,努力学说土方言,串家门、唠家常、走田地、学农活。熟悉群众的生活习惯,与群众交流时,群众坐砖头,自己绝不坐马扎,从观念和生活上让群众接受自己。(这里面也可以补充,比如女生可以谈脱掉连衣裙,高跟鞋、换上朴素的衣服等)
其次,力所能及帮助群众。群众之事无小事,从帮助群众的小事做起,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群众娃娃读啥学校、看病到哪个医院、添置家电买啥牌子,调解邻里矛盾。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本村实际,创建特色品牌进行推广,为大家闯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可以结合自身专业谈,比如法律专业可以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解决村民纠纷、征地补偿等)
最后,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将党的三农政策学懂吃透,并向村民宣讲,遇到村民不懂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让村民从政策中把握机遇和发展方向。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结合基层实际,在确保原则性的前提下保持灵活性,在政策得到实施的同时也让群众满意。
大家感受一下,如果主体部分这样答,是不是更加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更接地气,更能够打动面试考官呢?当然,这样的答题内容并不是凭空想出的。一是源于严谨的审题,向题干要答题方向,从题干中挖掘内容。二是向情境要内容,将自身置于题干中的情境,设身处地地构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