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伊芙丽特就是我大姐!——浅谈《孤星》对“成熟”的理解

2023-05-05 15:51 作者:Giraffowl_隔热服  | 我要投稿

从伊芙利特档案、《战地秘闻》、密录,到莱茵生命漫画一路看下来,伊芙利特在《孤星》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亮眼!从父母长辈、哥哥姐姐的角度来看,真的让人欣慰。

不但能肉搏揍趴两个军方特工、控制源石技艺的影响范围、成为赫默和塞雷娅之间沟通的桥梁,还能讲究技巧地安抚情绪汹涌的迷迭香。更别说一路上她还处处照顾迷迭香的情绪,会在她紧张的时候建议她拼城市玩具分散注意力,而当迷迭香说已经拼过两次之后,还会说:“那你一定比我更熟悉这座城市了,你来当我的导游吧。”

无论是战斗技巧、源石技艺熟练度、人际交往、还是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伊芙利特都已经是很成熟的罗德岛干员水平了。


这么看来,“欣慰”这个词已经有点过于居高临下,我用不起,面对《孤星》中的伊芙利特,我更强烈的感受是“佩服”。

以后伊芙利特就是我大姐!(振声

什么,你说泥岩?泥岩也是我大姐!(振声



用成长回应来路

“直面过去”、“被过去追上”是《明日方舟》中很常见的一个主题,伊芙利特和迷迭香这次回哥伦比亚就是来面对这个主题的。和双狼对叙拉古的那种暧昧而深刻的哲学反思不同,伊芙利特和迷迭香的过去就单纯很多,相应地,她们的回答就直白很多。


迷迭香是要面对“水箱计划”的恶意和扭曲,由于失去了记忆,所以迷迭香这次只能看一步走一步。她并不知道自己当年是如何面对那些痛苦的,也就无从判断当年是做的好还是需要调整。

而伊芙利特早在《战地秘闻》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自己的经历并不只有痛苦,还有美好、温柔和榜样,所以,不能遵循内心那股声音,不能肆意泼洒火焰、烧掉一切。不同于来“赴”约的迷迭香,伊芙利特是来“找人”的,她是在追逐赫默和塞雷娅的强大与温柔。


从更高一层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伊芙利特和迷迭香是在两个方向回应自己的来路,前者回应的是善意,后者回应的是恶意。而迷迭香的答案既有来源于自己的经历,也有伊芙利特的提醒,所以,我觉得她们可以说是共享了一个答案。

而她们的答案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新鲜的是赫默和塞雷娅不想伊芙利特来帮忙,而洛肯想迷迭香“有仇报仇”。


那该怎么办?



用克制自证成熟

聊《明日方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理想”这样的大词,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对故事里的那些高大的理想主义者们来说,他们的坚持并不是建立在“大词”之上的,往往都是很个人的需求,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不愿只有自己得救”的安多恩。

那么,我们不妨换一种表述,也就是没什么高大上的理想,角色们在追求的,是“渴求而不可轻易获得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看,伊芙利特的追求,是想要证明自己能帮上忙,希望能跟上塞雷娅和赫默的脚步,去帮助她们、替她们分忧。

这很难,最难的地方在于,“父母觉得孩子长大了”是一件很暧昧的事情。

并不能说只要孩子达成了什么标准,就意味着他们长大了。因为如果有这么一个标准的话,不成熟的孩子也装模做样地努力往标准靠,那还算是长大吗?

刻意证明自己成熟本身就是不成熟的表现。

所以,各种讲亲子关系的故事里往往会说,父母亲会在某一瞬间,忽然意识到,子女长大了。而在那之前,赫默和塞雷娅下意识地还是会把伊芙利特安置在安全的地方。


也就是说,伊芙利特想要达成这个目标是急不来的。但是她很急,她大概能感受到她们身上的压力。

这时便体现出了伊芙利特的成长。

虽然着急的伊芙利特几次主动请缨想要帮塞雷娅,但被拒绝后并没有纠缠。比如凯尔希和塞雷娅决定分头行动的时候,塞雷娅希望伊芙利特跟博士走,伊芙利特也就接受了这个安排,并且出色地完成了博士的任务。

而在真正需要她去成为赫默和塞雷娅的助力或者精神支持的时候,她又能不负所望。无论是戏内的塞雷娅、赫默,还是戏外的玩家,也就都很自然地承认,伊芙利特长大了。



用反面理解克制

理解一个概念的重要方法便是认识它的反面。而克制的反面就是放纵,因为甜就伸手要,因为苦就马上抗拒。

前者体现为撒娇、索取,是小孩对关心自己的人用的。然而,伊芙利特想要的从根本上就不可能通过撒娇获得,所以为了能够报答赫-塞二人,她很克制。

后者是用来面对恶意的,一般表现为抗拒、否认,而极端情况西体现为破坏,尤其是当小孩掌握了超越常理的破坏力时,而迷迭香差点就没跨过那条“成熟”与“幼稚”之间的边界。


这不是说迷迭香做得不够好,倒不如说,在那种情况下——也就是站在仇人面前,而且掌握绝对的暴力——又有多少成年人能够保持克制、保持成熟?谁说小孩一定幼稚,而大人一定成熟?

而且在切城中,迷迭香从盾卫身上汲取到的营养就是要贯彻属于自己的“正确”。而记忆不足、经历不足的情况下的“正确”是很容易偏激的。

但无论如何,从结果上来看,以凯尔希、博士和一众精英干员为代表,罗德岛对迷迭香的教育是成功的,迷迭香在伊芙利特的提醒下,克制住了。她也长大了。


伊芙利特的姿态是睿智的——大声嘲笑生活中傻逼的部分,这并非自欺欺人,而是对强弱差异的深刻领悟:最终能掌控我的内心的永远只有我自己,而不是生活中那些丑陋的、易朽的、邪恶的部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他自己永远是最强的。

这样想的话,就能以轻松的姿态享受生活中其余的那些美好的、温柔的、不朽的部分。如果你有看《荒原狼》的话,不难发现,这大概就是继承自《荒原狼》的答案。(还没看的快看)


而迷迭香最后对洛肯的态度是高明的,那也是专属于迷迭香的手段,因为她可以选择自己记住什么细节,所以迷迭香真的可以如自己所希望的,不再执着于过去的痛苦和痛苦的源头,洛肯。

这并非放过洛肯,而是迷迭香放过了自己。这也不是耍嘴皮子,在言辞上占便宜,而是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知道发泄的后果。既然知道了过去的真相不会破坏如今的美好,而现在放任暴力去宣泄的话反而会让阿米娅她们难过,那迷迭香的决定就很合情合理了。


这也是各式复仇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只是不同的演绎细节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以及主人公复仇的具体目的(比如阻止仇人继续作恶、比如了解当年真相、比如跨过内心的障碍)和代价(复仇路上的代价、以及杀与不杀的具体后果)不同,导致了最终选择的不同。

但无论表面故事是怎样的,背后的逻辑往往都落在主人公更清晰地认识到复仇的目的和代价,以及自己的内心,从而解开心结,继续走下去。


这也是克制、也就是成熟的表现。



用赫默对照伊芙利特

赫默也是在这次的故事里完成成长的,因为她的命题比伊芙利特的复杂,所以这次成熟也来得更晚——

是的,并非只需成长一次,人就能达到成熟的,随着经历的增加,面对问题会越来越复杂,成长会一次次发生。


赫默在《孤星》甚至完成了两段成长。

第一次突破发生在她用无人机送走了伊芙利特和塞雷娅,自己以递质为筹码和哥伦比亚官方交涉。那一刻她认识到了要“先一步走入暴雨中”,而不是祈求从天而降的一个能人替她把问题解决掉。也就是“独立”。

第二次突破发生在帕尔维斯以肉身为代价,牺牲自己去追随总辖的伟业,赫默的一鼓作气被现实打败,正当她气馁的时候,伊芙利特追了上来,指出一次失败并不能否认赫默,毕竟这些事情并不需要她一个人来抗(就像塞雷娅那样)。也就是女妖娜斯提所说的,“同行”。


“独立”,也就是炎国线的“人定胜天”;

“同行”,也就是谢拉格线的“殊途同归”。


伊芙利特和迷迭香她们展现的,是如何成熟地面对过去的善意和恶意,而“独立”和“同行”回答的是如何面向未来的成熟。

“渴求而不可轻易获得的东西”是个人的,没有人会替别人取得,也没有任何人能轻易只靠自己达成。这也就是我理解中的《孤星》的关键人生观,也就是对“如何成熟地面对现实的苦暗”这个问题更具体的、更完整的答案。



用“同行”共创伟业

成熟的最完整体现就是莱茵生命的各个主任。莱茵生命的主任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从帕尔维斯选择赫默的标准(对前进的执着和韧性)、塞雷娅带出来的防卫科成员的骨气(杰斯顿被刷真不冤,相比之下气量确实小)、以及各个主任在绝境下的反应可以看出,心性和手腕是莱茵生命主任的基础,而在那之上,再要求极高的科研能力。


达到他们那个层次,尽管有时会钻牛角尖,但稍稍提醒一下,他们完全是有能力回归本心,然后继续前行。

其中斐尔迪南是最直观的例子。他一次次地以为自己一败涂地——在《绿野幻梦》的结尾、在和上校一起拼死一赌、在中途意识到克丽斯腾由始至终都彻底掌控着局面——但他一次次地又站了起来。

且不说他在天上狂抄数据的那一幕,他被帕尔维斯提醒了之后,和流浪汉对话的那一幕也展现出让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主任没一个是简单的,而不简单的他们全部都无法不被克丽斯腾所吸引。

值得注意的是,我之前在专栏里说得,“我们能在克丽斯腾身上找到每一个主任的影子”是不严谨的,他们的追求各不相同。

让他们走在一起的,并非克丽斯腾本人,而是克丽斯腾展示的“未来”。

这片渺小旷野上诞生的文明与我们曾经无比热爱的一切,他们为已注定的意义和生命最终的索求,是什么?

(第十关战后剧情结束,跳出蚀刻章成就)

“未来”

他们都在那个最不切实际的未来里看见了一部分自己。

——娜斯提


他们每个人都从克丽斯腾畅想的未来中看到了自己,然后都为这个未来贡献了自己的一分力。正如帕尔维斯所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是注定荒废的。

因为奇迹诞生于演化的旅途中,而你,我,甚至外面那个蒙昧无知的流浪汉,我们的梦构成了这趟旅途本身。


用事业冲击“老人”

感慨完了吗?我们要继续加速了。

成熟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独立”和“同行”。而另一个体现就是,有人会不认可你的前行。

而这个人可能是比你弱的年轻人,任性、力量不足、不切实际、脆弱,也有可能是一个老人,在他眼中,你就是任性、力量不足、不切实际、而且脆弱。


《孤星》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人类的开拓精神-赫默,哥伦比亚-总辖,梅兰德历史协会-哥伦比亚,凯尔希-整片泰拉,前人类-泰拉人,赫默-伊芙利特,博士-迷迭香,凯尔希-博士。甚至大胆一点,星荚-泰拉。

前一个词都是“老人”,后一个词都是“孩子”。

正如教宗所言,老人没有可能性,只能沿着过去的路走下去,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行之有效。而任性的年轻人在一次次冲击这种行之有效的惯例时,无论带来的是新机会还是新危机,这份开拓的意志,都是不会熄灭的。相应地,老人往往也不可能听之任之。


面对“老人”的阻碍,孩子们可以怎么做?哭闹吗?抱怨吗?撒泼打滚吗?道德上谴责吗?视而不见自欺欺人吗?

显然这些都不是成熟的体现——成熟并不是道德上更高尚、更正确,只是更实事求是,更有效。


而《孤星》展现出的两种姿态也许是有效的:

对于愿意倾听、你认同的的“老人”,比如伊芙利特面对赫默塞雷娅、比如克丽斯腾面对保存者、比如特蕾西娅和阿米娅面对凯尔希,需要的就是展示自己已经成熟,可以相对对等地谈话。孩子成功自证成熟之后,别无他法的老人也会愿意把所有的积蓄押宝在年轻的可能性身上。

对于不愿意倾听、你不认同的的“老人”,说又说不过,打又打不过,这时候靠的就是决心、技巧、手腕,以及,和其他年轻人结伴“同行”,从而扭转强弱关系,实现“渴求而(曾经)不可轻易获得的东西”。

第三种办法也是有效的,等老人死,就像是洛肯,放着不管他也是会死的。


除此之外,我确实想不到其他有效的办法。

当然,如有不满,也不是一定要采用成熟的手段,也可以像莱茵生命门口的流浪汉一样,大声声讨,而我们能做的往往确实也只是如此。流浪汉的诉求毕竟也“共同构成了诞下奇迹的旅途”。


只不过,只满足于此、满足于“活在梦里”的声讨的话,就别为别人的白眼和嫌弃感到意外,也别为自己的徒劳感到意外。这就是沉浸于幻想的代价。没有不被允许的选择,只是代价不同罢了。

而离开幻想,走进真实的方法,便是“在控诉之前,你得先把这家公司的名字拼写正确”,以及想清楚“在你梦里看见的,你的‘事业’想要争取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未来”。


无论如何,我只是觉得,人终究还是要成熟的,哪怕不为成事,只为心安。就像迷迭香。



用故事映照人生

别的家国大事先不说,就说说社区风波——不过,这还需要明说吗?本文够不够直白?(笑)


声讨凯尔希?声讨赫默?声讨总辖?声讨《明日方舟》?觉得这里写得好,那里写得差?

说这些之前,“莱茵生命”拼对了吗?

这声声控诉,到底是想要争取怎样的未来呢?

口若悬河的人又愿意为各自展示的未来承担怎样的代价呢?

这些问题理清之前,那些声讨有什么听的必要?而说清了这些问题之后,旁人听不听得下去又有什么要紧呢?说到底,求道这件事,我们只需要过自己那一关。



但话说回来,我这算不算是在控诉和抱怨呢?


也许不是,因为只看自己的频道的话,我根本不知道所谓“社区主流”在聊什么。说起这些不过是借用一些最直接的例证来诠释《孤星》的剧情,《明日方舟》剧情一直都是有明显的指向社区、指向自身的表达的。毕竟这些讨论也是促成《孤星》诞生的旅途的一部分。


但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也是吧,多多少少有点想吐槽两句吧——

欢迎隔热服回到谋善村,谋善村真好玩~


“活在梦里”一日游了解一下.jpg


伊芙丽特就是我大姐!——浅谈《孤星》对“成熟”的理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