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宝玉题潇湘馆《有凤来仪》诗隐写扬州十日

2020-12-25 11:15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上一篇说到,宝玉为潇湘馆题匾为“有凤来仪”。我相信大部分的读者,初一见到这四个字,也会从心里暗暗叫好。因为这四个字骤眼一看,就显得不同凡响。既通俗易懂,又有格调,不落俗套。同时以“凤”来称颂贾贵妃,也是恰当之极。而在书中,作者在此处的描写是“众人都哄然叫妙”,说明这四个字确实起得非常好。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来思考一下,作者特意题这四个字,当然不会仅仅只是表面上的那个意思,毫无疑问还会有更深的含义。

“有凤来仪”,典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传说箫韶是舜帝所制的音乐。当演奏虞舜时期的箫韶乐时,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了,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请大家注意,这个典故中的主人,可不是凤凰啊!凤凰只是远来之客,主人其实是吹奏舜乐之人。由于这是竹子做的萧奏出的音乐,音乐声音很美妙,结果把凤凰给引来了。凤凰为什么会来?一方面,是被音乐的美妙引来,另一方面,也是想来吃食的。

因为传说中,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的。而萧是用竹子制成,竹子发出的声音自然也会引来想吃食的凤凰。

这样一来,我们似乎已经能品出“有凤来仪”的深一层含义来了。

潇湘馆是大观园中唯一有竹子的地方,而且有大片大片的竹子。一旦竹子结实,必然引来觊觎竹食的凤凰。凤凰吃完竹食,竹子即会枯萎。

竹子是影射朱家王朝,那么凤凰,当然就是指满清。

而大家还记得我之前的关于龙、凤两系之争的分析吗?龙系尊颛顼为祖,凤系以鸟为图腾。满清即为凤系,明朝为龙系。

满清为凤系这一点,前面已经详细说过了。明朝为什么是龙系,同样是很清晰的,我们来看《明太祖实录》:

(大明太祖)其先,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其后有徙居句容者。世为大族,人号其里为朱家巷。

朱元璋的的确确把自己的祖宗认到颛顼头上去了。而舜呢,正是颛顼的传人(舜为颛顼六世孙)!事实上红楼梦书中也清晰地写道:“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这里明确表面作者这个明朝的遗民的确也自诩为舜的正裔。

大明的江山即是美妙的舜乐,也是竹食,引来了满清这只凤凰。这只凤凰的来临可不是什么吉祥之兆,这是来吃食的,是来霸占中原大好河山的。

所以,表面上用以称颂的“有凤来仪”,其实可是极其不详的四个字啊。

如果大家还觉得我上述的分析都仅是猜想的话,那么大家请看,书中紧接着就对此影射做出了呼应。这就是书中紧接下来的元春省亲时,宝玉题潇湘馆的那首《有凤来仪》诗:

秀玉初成实, 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 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 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 好梦昼初长。

大家请看第一句,“秀玉初成实, 堪宜待凤凰”,竹子的特性就是好多年不开花,一旦开花结实,就会很快枯萎。潇湘馆的竹子都已经“初成实”了,那岂非很快就要都枯萎了吗?这实在是极其的不详。作者不可能连这么点道理都不懂,肯定就是故意这么写的。宝玉在这么喜庆的时候所赋的诗居然如此不详,几百年来不知有几人能看出其真实的含义?

接下来,这首诗不仅第一句极为不详,其后的几句的含义更加可以用极其凄惨来形容。

一首诗就犹如一篇文章,不单有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而且上下联之间的意思也应该是连贯和相关联的,是一个整体,不可能会是东说一句西说一句。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接下来的几联,是否能承接第一联的那个意思?

第一联“秀玉初成实,宜堪待凤凰”前面已经分析,凤凰来临即是指满清入侵,竹子结实也暗示着马上就会成片地枯萎凋谢,即是指满清的入侵让中原大地变成了一个人间地狱。那么接下来,作者是否就要来描述一下这个人间地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潇湘馆所影射的地点—扬州,也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顺治二年,清兵南侵对扬州所作的屠戮场景,也即是所谓的“扬州十日”。

关于“扬州十日”的情况,正史中没有记载。不过幸运的是,当时的情景被一个侥幸逃生的人记录了下来。并在后来得以公之于众(红楼梦的改编润色在康熙中年,此书是能看到的,直到乾隆年间才被禁)。

这个人叫王楚秀,可能是史可法的幕僚。他在扬州的一家几十口人在城破后全被杀光,只有他孤孑一身逃生。事后,他把此事写成了《扬州十日记》。

《扬州十日记》篇幅不大,只有七八千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详细地描写了逃生过程的所见所闻,文字布局紧张,描写深刻,处处抓住读者的心,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有人认为它“无异一部天然的哀情小说”,读之令人毛骨悚然,如游地狱,忘掉人间。

其中,又几个典型的场景描写,最能代表当时的惨景,很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我查了很多网上的资料,发现绝大部分的文章都不约而同地引述这几段场景描写,来反映当时的境况之惨。

而我再把这几段文字与《有凤来仪》诗对照,发现果然是若合符节,非常吻合。这证明我的假设是有道理的。下面我就列出诗句与场景描写的对照关系,大家自行来品味一下:

第二联: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这一联简单得就像儿歌,没什么复杂的字词和典故。初看实在是太平凡了,似乎很难还能有其他隐含的含义。但如果我们来看看如下《扬州十日记》中的这个场景:

“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

这是以竹子之青绿欲滴和冰凉,比喻道路积尸之青色皮肤的冰冷,以及上面血水雨水混杂下滴的样子。是否有种越简单越直接有力的感觉?

继续看第三联,先看上句:

迸砌防阶水

在古诗中,“迸砌”这个词是有特殊含义的。

迸砌,指的是竹笋。是形容竹笋从地下长出来,把台阶都给迸裂了的样子。如宋赵蕃《咏笋用昌黎韵》:“迸砌思移石,妨池欲废盆。”;又如宋韩琦《暮春书事》诗:“竹笋迸阶抽兕角,杨花铺水涨龙涎。”

更进一步地,竹笋,又有稚子,即小孩子的意思。

见宋代惠洪《冷斋夜话·稚子》:“唐人《食笋》诗曰:‘稚子脱锦绷,骈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明矣……予问韩子苍,子苍曰:‘笋名稚子,老杜之意也。’”。

所谓“老杜之意也”,是指杜甫的《绝句漫兴》之七:“笋根稚子无人见,沙土凫雏傍母眠。”

然后我们来看对应的场景描写:

“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因此,所谓“迸砌妨阶水”,是很直白的主谓宾结构,意思就是说,地上的婴儿尸体(因为太多了)把阶下的流水都给堵塞住了。

果真如此吗?其实作者已经在书中其他的地方,给了我们非常明显的提示。见第二十五回的一段描写:

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信步出来,看阶下新迸出的稚笋。

不觉出了院门。一望园中,四顾无人,惟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

大家看这里面“看阶下新迸出的稚笋”这句,为什么要特意写这个,很明显就是对前面诗中“迸砌”两个字的补充注释,证明作者的“迸砌”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指竹笋,就是指稚子,就是指婴儿。

更何况在这一句的旁边,还有一句非常露骨的批语:

〖甲戌侧批:妙妙!“笋根稚子无人见”,今得颦儿一见,何幸如之。〗

看见了没有,这个批书人把意思说得很明白了!在直接点明“迸砌”的含义之余,还在讽刺崇祯帝,应该亲眼看看由于自己的无能而导致扬州生灵涂炭的情景。

另外,上面那段的最后一句“一望园中,四顾无人,惟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显然就是影射当时的扬州城人都死光了,四野无人的情景。

接着再看第三联的下句:

穿帘碍鼎香

请注意“穿帘”两个字,一般指的是从室外穿过门帘而进入室内。因此,这一句的意思,不是说鼎炉的香气穿帘而出被阻碍住了,而是相反,由于室外的腥臭之气太浓郁了,穿帘进入室内,把室内的鼎香都给掩盖住了。

对应的场景描写是:“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诗的最后一联,含义更加丰富。下篇分析。

尾联分析在此篇: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397126


宝玉题潇湘馆《有凤来仪》诗隐写扬州十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