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思考——从人的意识到人工智能

从人的意识到人工智能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的意识究竟是什么?从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告诉我们,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由进化到极致的人脑是构成意识的生理基础。社会发展、劳动是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意识形成于感觉之上,是一种高级的感觉、思维的心理过程,而这种意识仅仅是人类特有的。有些动物很聪明,能够利用现成的工具进行捕猎;有些动物对相处的人类会产生依恋感。但为什么动物不会产生意识呢?
从对意识的定义的理解来说,意识就像是对自我主观世界的认识、和社会客观世界的认识的集合体,而一旦有了对自我世界的认知和对外界关系的联系的认知,意识也就产生了。
意识的高级形态是思维。因果律是意识思维形成一个天然前提,也是最直接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天黑就要睡觉,下雨就要撑伞,打开开关灯就会亮,这些现象很好地反映出的因果关系。而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对类似的现象进行的归纳和总结,便形成的基本的认知规律——因果律。唯物辩证法给出的解释是任意宇宙状态都是其之前宇宙状态积累的结果,任意运动状态均是其前运动状态积累的结果。如果没有对因果律的承认,人的认识也就毫无意义,而科学也就不会产生。
认识世界的基础便是建立在联系与因果之上的。对于特定关系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的相应反映的观测,就会形成一条很明显的逻辑链条。而不同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重复观测都能得到特定关系的反映,且这种关系可以被证伪,也就是这种关系可以被从逻辑上推翻,科学最初形态就产生了。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永远在向着终极真理之路上前行。目前人类的科学可以说是人类几千年积淀的思维方式和经验总结,也就是人可以通过科学在这一特定条件下,正确的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获得正确的认知,从而在逻辑自洽思维模式下更好地生活与生存。但一旦条件发生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结论可能被证伪,或者被更普遍的理论取代。
观测工具的进步为认识的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认识的进步提供发现事物之间更内在的联系的机会。因此,技术的进步能够为科学的认识带来显著的影响。但这一条件依然摆脱不了因果律的大前提。
因此,我们可以说意识就是能够观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以因果律的形式进行总结概括形成的人类特有的现象。
意识的形成摆脱不了生理(物质)的基础,而生理层面而言是大脑与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再微观角度看,是神经元之间的刺激形成的意识,再微观的角度看,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神奇现象。
这就不得不产生一种疑问:AI究竟能否产生意识?当初自然界选择了碳作为生命体的核心,而与碳同样的四电子的硅却没有。那么,会不会在遥远的宇宙深处,或者宇宙的某个阶段,存在硅作为核心的生物体呢?(之前看过一本书,分析了在地球这样的条件下碳在生命体形成中比硅更具有优势,但不代表在另一环境中会形成以硅为中心的生命体)。既然有了物质基础,能否通过一定层面的改造,形成硅基生物体呢?我们不得而知。
虽然AI的形成与硅基生命的形成并无任何关系,但有一点是类似的。生命体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然后通过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理论不断调节内部联系,让分子(器官)的协调更符合环境的需要,从而达到一种最适状态。AI通过不断试错学习,调节神经网络参数,达到一种更适合的状态。
而根据人类特有的意识角度看,AI目前的深度学习,参考人类已有的经验总结,具有理解现有的联系之间而形成的因果规律。如果要形成人类的意识,必须在人类已有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去发现未知的事物联系。
比如人脸识别,就是通过已有的人类特征库训练而成的神经网络,输入特有的人脸特征进行编码,如果识别的人脸信息匹配,那么就允许通行;
比如字符识别,就是通过特有的图形片段进行训练,识别一个字符的不同图形片段,修改其权重从而形成字符特征的数据集,然后根据这个特征数据集进行辨识。
可见目前的AI学习参考了人类学习的过程,根据已知推出未知。但目前人工智能仍然是弱人工智能,首先,目前的人工只能识别某一方面的内容,无法很全面地进行对信息的处理,也许对于某一方面的学习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却无法理解其他部分了。而要形成强人工智能,就必须喂更多的数据进行学习,训练出特定的关系(权重)的数据集合,目前的大语言模型Chatgpt就向这样一个方向迈出重要一步,通过单字接龙进行自主学习,慢慢理解人类语言的表达形式,逐步理解人类不同语言表达的含义。
在智能上赶上人类其实应该快要做到了。智力无非就是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机器学习形成一套人类惯常解决问题的数据集,只要训练出的数据集越多,就能够分析出在特定条件下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认知和解决问题能力。当然对于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遵循因果律的。只要是能够遵循因果律关系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否正确,未来的人工智能一定都能够模仿出来。
其实,我比较好奇的是未来的AI如何是如何解决两难问题的,估计会形成特定的AI的性格模板,然后根据性格来推算在特定情况下的问题解决方案吧。
但是,人类还存在着另一套工作系统——非理性的情感、想象和意志,这两者应该也是遵循因果规律的,想象感觉是部分脱离一般事物联系,并对其他不相关或者弱相关的事物联系的重构。从某种性质上来说,想象、情感和意志都是基于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应该归结到遵循因果律范畴。根据想象的定义,想象就是人类在头脑中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情感是人类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持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体验。
想象其实就是已知的事物(或事件)经过人脑加工生成的新事物,是人类主观世界的印象,将人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的复现就是实践。如果将不同的数据集进行打乱混杂,是否能够模拟出人的想象力呢?想象应该是基于最本质的底层规律逻辑(因果?、物理规律?、逻辑关系?),推翻一定的在底层规律基础上的上层的规律,保留底层数据集关系(上一分支神经网络?)在其基础上进行重构的过程。如画一副人像画,首先你得让他是个人,保留人最基本的特征,然后在其基础上进行构思,通过改变部分数据集的权重或者与其他数据训练集样本进行混杂然后进行创作的过程。AI能否具有想象的能力估计还要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才知道。
情感感觉也并非人类特有的一种属性,但很奇怪的是,将情感归到了意识的范畴。而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很多地方将动物之间的“爱”,体现为一种生理的本能,只有人类这种具有意识的高级动物才被配称为情感。也就是首先你要有自我意识,然后才会有情感。那动物中忠犬八公,乌鸦反哺这样类现象又是什么呢?所以感觉这样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好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样。所以,我们定义,只要是存在大脑皮层结构的动物,都会产生情感,只是低级与高级的区别,高级的情感是基于意识的。回到AI上来,那未来AI能够产生情感这样的目前机器还未涉及的人类处女地吗?
这就要追溯到情感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来了。从生理学角度看,情感是身体激素量变化和神经递质对大脑刺激产生的一定影响。如多巴胺分泌奖励机制,会让人产生愉悦与快感,机制滥用则会导致欲望的产生。情感总感觉像是脱离理智的反映,虽然同样是以认知为前提,但理智总是正确地或者相对正确地考虑当下所处环境做出自身生存最有利的方案(无论这种进程对人类整体而言是否正确)。情感总像是关闭某些思考,专注于一种体验无论是愤怒还是忧伤。但正常生活中,既存在理性的生活方式,也有情感的生活方式,这样协调着人类更好地生存,特定情况下是看理性主导还是情感主导。如当亲人去世时,正常人类会感到忧伤,回想起之前亲人的林林总总,想到再也见不到时,会感到十分难过。在这种以认知的前提下身体机制会让某些器官自主分泌相应激素和作出相应的反映来达到特定表现。但对于理性角度考虑,亲人死亡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哭泣与忧伤又有什么用呢,也挽不回来亲人的生命了。着确实是一种事实,一种理性的认知,但人毕竟是人,有时候总是没有那么理性,像是会关闭某些方面的思考,就算在之前有对其的全面认识,但在情感爆发的时候,盲目掩盖了认知的全面性,这就促成了情感的诞生。总之,某些情感的产生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认知的不完全而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当然这并不代表认识全面就不会产生情感。
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最重要的系统,即认知、情感、行为系统。认知是指我们对某事或某对象的看法,例如有的人认为社会是黑暗的、老板是贪得无厌的之类。情感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如喜、怒、悲、恐、爱、憎等。行为当然就是欠大家日常生活所表现出的一切活动。这三个系统,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体验。
人类的情感是最难以理解的,也是最邪门的。生理角度上看是一种由于外界刺激或对外界认知导致激素与神经递质对大脑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真的就无对错可言,完全需要对于特定基因下、经历下而形成的某种性格与一定阶段、一定层面的认知与当时的情况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算力估计目前是达不到的,太复杂,太难以预测了。就像是在一个人打高尔夫,对其发力角度、空气阻力、场地的阻力进行观测,然后经过公式的推导来预测其最终的停下的位置。要么就是算力达不到,要么就是未知的因素太多难以全部考虑(变量太多)。因此,存在着无数可能,基因、环境、认知塑造的每一个人都不同。
AI要想模拟人类的情感还需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对人类情感的量化过程,这其实也很抽象。如果不量化情感,AI也很难模拟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量化情感本身就很抽象。因此,目前的AI很难以以人类情感去体验,要么就算力不够,要么就是变量太大。
当然,宇宙的框架并不完全意义上遵循因果律,量子本质上是一种概率。宇宙产生与毁灭本质上也是一种概率。颠覆因果律,从某种程度上会颠覆人认知的方式。因为人认知就是基于因果律角度考虑,在人的主观世界中,无论多复杂,必有其因果。如果,从某种意义而言,如果这种因果关系不对,要么就是找错了两者事物之间的联系,要么就是由于观测工具的限制导致的结果,让人无法完全认知其内部之间的联系。AI的思考方式也是基于因果律前提的,就算其能够超越人类的认知、想象、情感、意志,也无法理解宇宙这种以概率发展变化的现象。(相同条件下,对相同事物联系的观测无法复现。)
因此,AI的底层是人类认知的模式,但想要真的模拟人类完全的意识模式,是很难的。需要有极高的算力或者考虑过多的变量。目前而言人工智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近日ChatGPT的出现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但人工智能真的能不断向前跨越到一个阶段还是和元宇宙一样成为资本骗局,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吧。
思考二——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是否都是人生的过客呢?
我们遇见过的每个人是否是人在其一生中的一个个过客?或许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一个人也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就如卞之琳在《断章》中所说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生活中真的就是聚少离多,很多是不得已。在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中的每一个人只要不是永恒存在,那就是过客,这就是现实,我们无法去否定,肉体迟早有一天会化成灰回归土壤。他们或许在某个阶段会对你的某段人生产生显著的影响,随后又在客观世界消失而去。但或许,只要记忆在,她们将会存在于主观世界之中,直到生命尽头,或者随着记忆衰退而忘却为止。“她”作为概念在你的世界永远消失。所以放乐观一点,就算客观世界的那个“她“成为了过客,只要你依然记得,或者只要有人记得,那”她“就是永恒的。将以一种”概念“的形式活着。而当世界上所有人都已忘却,那”她“真正成为了过客。
所以遇到真的对自己好的以实体化形式的人,我们都要珍惜,不要等到真正变成“概念“形式存在记忆之中时,才感觉到懊悔。实体化和概念化的情感体验还是不同的。
关于爱的定义,参考一下魔圆叛逆的物语的小焰对小圆所说的,这就是人类情感的极致,比希望更炽热,比绝望更深邃,是爱啊。
扯远了。狭义的爱,定义而言属于情感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生物学研究认为多巴胺、催产素等生物因子调控着爱情 ,尾状核和壳核等涉及快乐和奖赏的脑区与爱情的发生有关。从社会学上而言,是两个人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相互爱慕吸引,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包括三个方面:性爱(生理);情爱(心理);关爱(伦理)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当然纯爱战士除外)。可见,真的的爱是包含三个方面的,一个是肉体上的性,渴望满足,渴望合二为一的快感;一个是精神上的爱慕与支撑和满足与幸福,它是相互的;还有是从社会而言,爱是一种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撑,应该是从行为上表达证明爱,另一方面就是遵循彼此契约而不背叛。
爱,一直惯穿古今、甚至到未来都会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对于爱的本质一直受到人们的探讨。正是爱的神秘,才有了元好问发出的感叹:“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PS:以上都是自己的一些思考,至于是对是错,根据自己的理解吧。其实很多事情发生本身就是魔幻的、难以理解的,这里只是一种对世界以及未来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