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儒学讲的是先天实相,西方哲学讲的是后天理念
孔颜儒学讲的是先天实相,西方哲学讲的是后天理念
世界上有没有个“我”是区分儒学和西方哲学的严格界限!
《论语》开篇第一章便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有“我”吗?没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
“我”只是后天生成的一个理念。后天之“我”是父精母血因缘交汇后在母亲胎宫里的一个肉团。这一肉团就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而已。
这母亲身上的一团肉就是母亲的一块肉,怎么就突然变成了“我”。“我”就是这个肉团呱呱坠地后被后天环境渲染后形成的一个理念。从此凡人和哲学家就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世界里,而忘却了那个本来没有“我”的先天实相。
中国人因为有先圣孔子在《论语》中讲清了实相,所以中华文明才有了根基和观看世界的准则。
而西方人恰恰没有这么幸运。西方人的文化之根是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古埃及人信仰复活和暴力。金字塔里的木乃伊和狮身人面像就是例证。这种文化后来就衍生出西亚的优泰众叫和嫉妒叫,复活和暴力也随之遗传复制在其中。“罗马人”就相信他们是狼的后代。“狼”和狮身人面像的狮子本质上一致。罗马嫉妒叫堂从外观上看和金字塔基本一致。十指架上的野叔和木乃伊都是复活套路上一致。不然的话,谁能解释天珠叫廷就在罗马?
金字塔木乃伊叫堂十指架都是一个牢不可摧的对“我”的坚固执著。因为有“我”才怕死。因为怕死才执著复活。
孔子对此一句话做了个总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舍昼夜”(《论语 子罕篇》)是坚固的执著。“逝者”就是哪些执著挣扎于理念复活的哲学家。而孔子指出实相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篇》)。在“川上”是何处?曾子在《大学》里讲出了实相。“在明明德”就是“子在川上”。这个肉团身只是一个理念“我”,“至善”才是真实“我”。
西方只是理念世界没有文明,因为他们还没有完成心理直立的进化!
孔元2574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