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没有感同身受,闭口不谈孩子的情绪管理

2020-06-02 17:25 作者:思睿明精神心理  | 我要投稿

 

 

每天将分享推荐权威精神心理相关的治愈经验、科普资讯

 

“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不可忍的四岁”,还有一个接一个的“叛逆期”……你一定听说过这些说法吧?孩子的这些阶段之所以让人难以忍受,都和情绪有关。    远的不说,就说这几个月由于疫情暴发,我们和孩子在家朝夕相处的这段时光,哪个家庭没有点矛盾摩擦?家长们天天盼着赶紧把孩子送去学校,但这些矛盾和摩擦又怎能视而不见?只有正视才是硬道理,“情绪管理”也理所当然地成了热门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令大人和孩子都头疼的话题吧。  

“管理”情绪前,

先去接受、体验和理解

情绪对孩子重要吗?

 

想必现在几乎没有家长会否认。大量研究证明, 情绪健康和情绪管理能力在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中,占据的地位甚至超过智商。

然而家长们对于孩子情绪管理认知又是这样的:

 

不要动不动就哭、不要随便发脾气、即使生气也应该听父母的建议和道理……

  事实上,这些期待往往是脱离了孩子年龄和大脑发育的。  

孩子一出生,产生及识别和调节情绪的杏仁核就已经发育成熟了,而分析判断和控制情绪的前额叶则是人类大脑中发育成熟最晚的部分。所以, 孩子天生会“哭闹”,但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却需要经过漫长的发育、学习和恰当的引导。  

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孩子的情绪?

 

1.接受和体验

前一段时间,一部特别的台湾电影《阳光普照》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电影中的阿豪是家庭中的长子,他阳光俊朗,成绩优秀,是全家人的骄傲。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自杀了。

 

自杀前,他曾在逛动物园时这样吐露心声:“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來……可是我没有,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

 

《阳光普照》剧照 的确,他很善良、积极、阳光,没有一点瑕疵,这太反常了。他也应该有负面情绪,但他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表达,甚至不愿接受。  

一个不被允许体验完整情绪的孩子,一个只被允许笑不被允许哭、只被允许表达积极情绪而压抑负面情绪的孩子,不会因此就真的快乐,甚至会在压抑情绪的积压下,酿成悲剧。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对孩子说“别哭了”“不生气了”,仿佛这些情绪是洪水猛兽,一出现就避之不及,就要把他们扼杀在摇篮中。但实际上,生气、悲伤、嫉妒等等这样的负面情绪,和开心、幸福这些正面情绪一样,是合理而正常的。有意思的是,人类的负面情绪要多于正面情绪,因为负面情绪让我们远离危险,对生存更重要。

 

你一定有这样的体验:每一次强烈的情绪到来,身体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体温变化,心跳变化,手发抖,或者浑身轻松,心跳平静……而这些,都是正常的。   下一次当孩子情绪上来时,鼓励他充分地感受这些变化,感受到这种情绪。并在之后,和孩子探寻这是哪种情绪,他们就可以从内而外、从身体到头脑完整地体验一种情绪。   2.理解  

有一个妈妈描述了儿子情绪爆发的场景:

 

前几天孩子想吃蛋糕,于是他们买了一块,但孩子一定要马上吃。妈妈说服了他,孩子同意到家再吃。吃蛋糕的时候,孩子把蛋糕戳倒了,绵软的蛋糕瞬间掉了一个角。他立刻变脸,开始哭闹,扔叉子,还要扔蛋糕……

 

换做是你,对孩子的这种无理取闹,你会怎么处理?  

这位妈妈试图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虽然这很难,但也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

“对于我这么大大咧咧的中年妇女而言,蛋糕掉了一角根本不是事儿,所以如果依着我,自然就想淡化这件事,会跟他说差不多就得了,有啥好闹的,那样我就无法体会他的真实的心情了。

 

当我把这些自我的执念都抛掉,钻进他的身体,感受到孩子的内心:自己用了很多的努力,对自己说了一千次‘家很近的’,终于等到可以坐下来吃了,可那块完美蛋糕竟然碎了。蛋糕怎么能碎了呢?这个残缺的蛋糕简直让我要崩溃了,哇~~”

”   你看,站在孩子的角度,经历了这样的一番心理斗争,你是不是也更能理解孩子了?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共情,重述发生的事情,去理解他。你可能会发现,当你去共情、去重述事实时,孩子不一定会停止哭闹,但要知道, 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不哭,而是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尝试着体会孩子当时的感受。   接下来,你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情绪,比如“你很生气,是吗?”研究表明, 仅仅是给真实的感受一个命名或者贴一个标签,也可以让情绪活动平静下来。  

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们才能开始谈“情绪管理”。但在此之前,请思考一个问题:

 

管理孩子情绪的,是谁?是父母,还是孩子自己?   当然应该是孩子自己。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忘了这个简单的道理,肆意去干涉和控制孩子。没错,孩子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情绪的管理是一条很长的路,需要家长的帮助,但家长不能强制孩子。  

这里,大家应该了解一个词: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一个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比较贴近我们对“情绪管理”的期望。《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列出了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情感发展任务:

 

1~2岁,帮助孩子感受和识别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可以体验情绪,所以在情绪发生时,我们可以温和地描述他的情绪体验,带他感受和识别自己的情绪。

《各种各样的情绪》

3~6岁,引导孩子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期是孩子的情绪智力塑造期。孩子已经知道情绪的体验人人都有,而且是可以表达和交流的。我们可以引导他去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探索情绪出现的原因,以及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7~12岁,帮助孩子反思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期是孩子情绪智力的巩固期。孩子进一步明白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动机,能够管理自己情绪表达的方式,评估情绪表达带来的后果,也提高了换位思考能力。我们可以帮他从代入开始尝试:“如果你是……,会怎么样?”

《情绪》

接下来,有几个小工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提升情绪管理的能力,供大家参考:

 

1.使用情绪量表

RULER是耶鲁大学情绪智力中心开发的一种社交和情感学习方法。研究证明,使用RULER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更高,并具有更好的学习习惯,且有助于减少霸凌和攻击行为。

 

RULER是这几个词的首字母缩写。它们分别是:

 

Recognizing——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Understanding——理解情绪的前因后果; 

Labeling—— 用准确细致的词汇来标记、命名情绪; 

Expressing——在适合的场景中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Regulating——使用策略来调整情绪。

 

在这套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用色彩鲜艳的情绪量表。一般的办法就是用一个词来与颜色对应,比如红色=生气,蓝色=悲伤,绿色=平静,黄色=快乐。我们可以利用这种量表帮孩子表述各种情绪,还可以引入数轴,来帮助孩子描述情绪的程度,这样的练习多了之后,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表述也更加精准。    2.设立冷静角

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情绪强烈时,不管你说的话多有道理,孩子能听得进去吗?

 

而如果他们的情绪已经慢慢地平静下来,哪怕你只说一句,效果也会更加积极。

冷静角就是这样一个让孩子处理自己情绪的地方,它不是惩罚,而是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手段。你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个特定的地点作为冷静角,还可以布置一些道具,比如玩偶、镜子、沙漏等,帮助他平静下来。

   3.定期进行家庭会议

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总是避免不了情绪失控的情况。我们可以和孩子定期进行家庭会议,共同反思不足,表达对彼此的感谢,共同讨论更好的方案。

 

这不仅是锻炼情绪管理能力的好机会,也是锻炼孩子的沟通力、思考力的极好方式。

  情绪管理,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终身的修行。让我们一起成长吧!

没有感同身受,闭口不谈孩子的情绪管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