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主义运动(5)-密度向上时期的特效

山下将仁表示对爆炸内部的细节不感兴趣,喜欢的是简单图式的组合。但那段时期,特效画得精密的人出现了,庵野不是么?那是种潮流,所以自己的爆炸也越来越复杂了。
密度向上时期的特效
相比其他表现主义者,川尻善昭表现出与写实主义极高的亲和度,森本晃司、梅津泰臣和小池健都表现出了这一特征,画面上的高密度使他们和这一时期的写实主义者走到了一起。
川尻系的爆炸绝对受到金田伊功的影响;不如说,除了东映一脉相传的大塚宫崎友永的爆炸,所有人都受到了金田影响。宫崎所擅长的这类爆炸没有表现主义的简化和抽象可言,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特效,表现目标是对爆炸(参考材料)本身的自然展现。
宫崎在飞天幽灵船(1969)、友永在宇宙战舰大和号(1974、#22)、卡里奥斯特罗城(1979)、田中敦子在名侦探福尔摩斯(1984、#05)、近藤胜也在天空之城(1986)、庵野在萤火虫之墓(1988,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这和友永的爆炸实在太像)
(下图依序)






不变的立体厚涂的风格,不同的是张数和密度上有时丰富有时简略。

再看金田的发明:靠线条正面征服观众,描绘圆圈和线条柔和的运动,从没有人想过如此展现爆炸的有机发展。
中村孝和川尻研究过金田的这种技巧,将其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森本晃司直承金田是自己风格的秘密调料,在特效上是友永和金田风格的混合。川尻也是如此。
受金田影响之前,川尻在大空魔龙(1976)中是采用笔刷厚涂来处理高密度特效,但是在迷宫物语(1987)中,一部分是现实主义爆炸,一部分是金田式浪漫地描绘火焰的发展,绝非是写实而是出于川尻的个人美学。森本和小池的作品中金田的影响更加明显。


这里必须割爱不再发散对金田的装饰主义和简化色彩的来源的浅薄理解,请各位参考马小褂老师对美国动画史和日本动画史的介绍。我只能说不管是设计风格还是厚涂风格,大塚康生在东映时期都尝试过,而早在幻想曲(1940)就可以看到。


所以这里可以回顾一个问题,为何中村孝说金田在风之谷中仍能保留自己的风格?
运动才是原画最重要的特征,不论画面风格变化,不也用出格的笔触和色彩,金田的特效只要动起来,就在风之谷里独树一帜。我想这就是金田的精髓,无所谓是金田流的那部分,还是不太金田的那部分。

介绍完金田的影响,可以解释萤火虫之墓为什么是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因为高畑勋和近藤喜文的工作,除了极端的写实之外,对日本性的维持非常注重,画日本人、讲日本人的故事,与宫崎甚至日式动画风靡全球的去国籍化的特征截然相反。高坂希太郎在平成狸合战和萤火虫之墓的火焰特效受到金田的影响,甚至近藤在平成狸合战中画过装饰风格带笔触的火焰。我认为、村上隆也认为金田的表现形式是日本美术风格的延续。所以我想高坂和近藤的这里的表现主义作画不是随性而为。


回到密度向上时期,现实主义特效、特别是爆炸在庵野手上质量空前跃进,特别是当庵野再在王立宇宙军(1987)中画出那样的爆炸。全世界都能看到阿波罗11号升空的映像,用许多观众通俗的理解,庵野不过是把这个视频转描下来了,但就算高程度的参考也无损庵野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不仅庵野,还有另外一个人——矶光雄也达到过这种境界。
矶曾经创造过一种爆炸的抽象表现“矶爆炸”,Anitama这篇文章已经说得很充分了。但是在美少女电脑战队和Blood里,矶对爆炸的全方位展现不是那种风格化的,已经到了临摹现实的程度。这两段矶先生都分享了他的线稿摄影,让我们可以直观感受他是一个多么变态的人。
BLOOD: THE LAST VAMPIRE(2000):


美少女电脑战队(1997):


看到这样的火,估计大家也能想到,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人能临摹这种火焰,那就是全动画匠人——吉成刚师傅。刚师傅对自己的工作是一手包办的,这里也无需解释他的变态。
80年代,志在超高密度作画的除了上述提及的,就是本谷利明和大平晋也,介绍大平的前文曾提及。当然还有田中达之,本谷利明和庵野秀明亲授。本谷的不朽经典——从肉块里复活人体就是田中负责动画,而田中在真魔神传(1987)里初次原画画的烟雾特效,被庵野全修只剩下时间轴;他第二次的原画就是在Akira里的一鸣惊人。本谷也帮助了田中很多。

本谷利明在真魔神传的作画(血腥提示):1、2





桥本敬史旁证了这一件事,他说大平为一个5-6秒的镜头准备了58秒的画,这不可能用得上,自己重新负责了这段,并把大平的卡袋拿回家了(笑)。
密度持续向上,最终导致了超级写实主义的出现。
这场运动和最终导向的艺术风格的目的和意义何在,给爱好者们引发了怎样的争论?我们下一章继续讲。
我的微博:猫与牛仔裤https://www.weibo.com/1642384501
看不到站外链接的请参考微博同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