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娱乐至死》与图像增殖思考

2023-07-16 17:09 作者:戒黄我敢你来嘛  | 我要投稿

《娱乐至死》与图像增殖思考

《娱乐至死》目前在互联网“公知”的诡异理解下,我认为呈现出两个特点:

1. 极端化评价。部分公知身后就是营销,竭尽所能地夸大书籍的功效;部分公知身后就是流量,竭尽所能地打破读者的固有印象。

2. 粗浅化理解。无论在豆瓣、知乎、b站充斥着大量的粗浅理解,例如将书中内容直接与现实挂钩、单纯分析言明的文本(而不分析未言明的文本)、形而上地推崇精英文化。这里详细解释一下,这几点。

首先是,“将书中内容直接与现实挂钩”,表现为:抖音=电视,这本书的发行时间是1985年,直接导入现实不会脱节吗?——会的,因为就算没有“抖音”,也会有人沉迷与类似“抖音”的存在,例如色情文学,是印刷品形式展开的,但是有的内容就是一种娱乐——和现在的“擦边视频”区别何在?因而,这种观点持有者,是没有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之人。

接着是,“单纯分析言明的文本”这一观点持有者,分析这一点,需要明确一个前提:通俗与理论,不是对立面,不能简单形而上的去此存彼,而本书的定位应当是:通俗。然而,持有此观点者,从“通俗——传播”之间建立联系,妄图将此书归因为“文化产业”——但是,请问本书是否可以有部分属于“技术”呢?答案是有的,本书存在技术,例如作者继承发展的“媒介即隐喻”观点,单纯将之归因为经济因素这展现的实际是,对通俗与理论本质理解的不到位,是狭义视野下的机械分析。

最后是,形而上地推崇精英文化。这一点与第一点与第二点都有关联,对于第一点来说,大众读者对此书的奉若至宝,从反映论看,这是一种机械地反映,无法发挥反映论原有强调主体性、能动性的特点,在我看来,这点绝非是大众本身的理解能力不足,而是其身处的环境与历史存在限制条件,例如科举制影响下,民间对于“读书人”的崇尚,崇尚的不是“知识”而是“荣华富贵”,这点应当并无异议,在这些限制下,或许精英文化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大众的信仰对象。对于第二点来说,例如布尔迪厄“学者们彼此争夺对学术世界与一般社会世界的真理的掌握权”,这个现象背后的“文化霸权”或者“文化领导权”,或许是触发精英文化持有者对此书极度贬低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目前此书评价呈现出的特点,接下来将根据这些特点分析其背后与图像增殖相关的内容。

“图像增殖”这一研究,目前以金惠敏先生的演技最为著名,这里我们不对先生的文本进行分析,而是运用先生总结出的“图像增殖”理论,对目前的极端化评价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图像增殖”理论,这个理论应该由至少三个部分:传播媒介、接收对象、生成结果三个部分构成。“传播媒介”与《娱乐至死》这本书的理论意义最为关切,其解释了为何会产生“图像增殖”,属于是介绍了“图像增殖”产生的条件。“接收对象”则从主体角度展示了,人们为何愿意接受“图像增殖”;“生成结果”则是在客体角度展示了,“图像增殖”不断发展下的社会景象,这种景象被研究者称为“拟像”——“什么也看不到”,在无穷多的图像中,图像的所指对象早已被冲散,难以凝聚,从而使得人们难以获得与“能指”相对应的真正所指,甚至将所指部分篡改为商品营销(在这个理论的研究时间下,大量的研究者将其归因为了“经济”,但是在笔者这里,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图像增殖未必一定带来所指的湮灭,准确的说应当是湮灭与建立,尤其是建立——当一种知识体系面临桎梏之时,往往会选择推翻与改造,这种过程的结果对于原本的现状来说,无疑是一种“建立”,因此“图像增殖”在笔者视角中是历史趋势的产物,我们不可否认,伴随电视影像传播、互联网传播时代的到来,提升了多少我们的日常尝试、知识面等,必须看到图像增殖在“传播”的优势。)

基于我们对于“图像增殖”的定义,下面来分析一下《娱乐至死》一书的相关评价特点如呈现出图像增值理论的含义。这里应当分成两个层次,也即是“感性”与“所指淡化”两个方面,根据大众心理续学著作《乌合之众》的观点,个体融入群体一定程度上会牺牲部分个体理性,取而代之的是群体感性。

而在“图像增殖”实现“拟像”的结果中,所借助的手段即使“图像”,在大量的无意义的图像环境下,人们的思考方式本日积月累地被引导至“感性思考”中此时的感性思考实际上,已经与作为定义的“感性思考”大相径庭,或者应当将之称为“庸俗思考”,大量的感性经验、自我经验被直觉的冲动灌输到互联网评价中,在感情的“情投意合”中逐渐实现评价分级,而真正客观的评价此时早已成为了“民愤”,此时的群体是已经发生暴动的群体,对付他们应当“疏”而非“堵”,于是在经验的“疏”中,这种来自于神经,来自人的自然性占据更高地位的行为,此时形成“闭环”。

“感性”的作用不可以说“磨灭”人们所具有的“所指” ,但是可以使得人们建立的“能指——所指”的对应结构发生崩坏,这一点尤其明显的反映于大众之中,例如“购物”对于薪资被控制在维持基本生存的工人阶级来说,无疑是追求实用性的,这里是不能实现“资本的积累”与“阶级的跨越”,但是生产力发生进步,商品形式、生产形式产生改变,奢侈品这类非必要消费进入工人阶级视野中——如今百年有余后,呈现出的竟然是大众之中对奢侈品的崇尚,对这一现象做本质分析,呈现出的即是:“购物——实用”的消费观被“购物——看着实用”的消费观取代。奢侈品的本质定位是“非必要消费”但是当这种消费排在必要消费之前的话,呈现出的实际是“以自我控制自我”,所控制的正是“全部”,正是“拟像”这一结果的体现。

因此“感性”的直接作用应当是,“摧毁”现有的所指,至于“所指淡化”则是真正的消灭人们重建“所指”的力量,使得“拟像”社会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成为稳定的存在状态,这个路径有两条,一条是暂时的,也就是重建一个“能指——所指”关系,只是其指向的存在难以验证或者不会被验证,例如“抗癌”“长寿”等保健品的宣传语,这些宣传语,实际上就是存在这一点,由于影响因素多、见效时间长,因此难以验证,但是终究会被对所指的怀疑击溃,这也是这一方案的现实结局。

至于另一个方向,就是彻底地摧毁对所指的思考能力,这个表现在图像增殖理论中,与“超现实”相关,在实现“电视——现实”结构中,“能指—所指”结构也就变成了,“能指——能指”。在马克思主义中,“能动”的前提是“受动”,“受动”因素获得统一后,形而上地说,“能动”就会统一,完成“能指——能指”的循环结构。

 


《娱乐至死》与图像增殖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