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话丨泰州安定书院
【转载】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8日
强国号:江苏学习平台
作者:于勇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中国历史上,五大书院对后世影响深远,即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泰山书院、紫阳书院、安定书院。其中,安定书院由于其独特的教育理念而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历史上江浙一带著名的安定书院有三所,即泰州安定书院、湖州安定书院、扬州安定书院。这三所安定书院以泰州安定书院影响最大。

泰州安定书院是江苏省内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迎春西路36号。泰州诸多历史遗存中,安定书院文化最为厚重,“至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的教育理念闪耀着千年不灭的光辉。著名的文人滕子京、范仲淹、富弼都在这里讲过学,明代大儒王艮在这里讲学,发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的呼声,并创办光耀哲学史的“泰州学派”,将安定书院名声推向了顶峰。

安定书院是为纪念宋代理学先驱、著名的教育家胡瑗而建的。胡瑗(993-1059年),北宋泰州人。之所以要称安定书院,是因为胡瑗虽然是泰州人,但其祖籍在陕西安定堡,学者称胡瑗为“安定先生”。胡瑗提倡明体达用,“明体”即“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育之本”。就是说,要以圣人之道教授学生,使之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强调明“易经本体”,而这“易经本体”包含着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济世技能,所以胡瑗推广的是实学教育。胡瑗的“达用”是达济世之用,他的分类教学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仁宗天圣年间,胡瑗在泰州城内华佗庙旁边的经武祠设馆讲学。正是这段讲学经历,使安定先生对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念,为后来开创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苏湖教法"奠定了基础。20余年,胡瑗从学弟子数千,名臣学者多出其门,宋神宗称之为“真先生”;范仲淹誉之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王安石尊之为“天下豪杰魁”;文天祥敬之为“一代瞻仰,百世钦崇”;司马光颂之为“苏湖之教,造士有术”;米芾赞之为“宽厚纯诚,躬行力践”……胡瑗有《易传》、《论语说》、《尚书会解》、《武学规矩》等百余卷著作传世。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在胡瑗从教家乡200年后,泰州知州陈垓在胡瑗讲学旧址安定私塾的基础上建书院,定名为安定书院,书院聘请学者讲学,定期会讲。每逢会讲期间,知州亲临讲堂,主持讲学行礼仪式。至此,安定书院成为名流学者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的向往之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兴办泰州学堂。辛亥革命后,先后为泰州中学堂、私立淮东公学、江苏省立代用中学、私立时敏中学、江苏省泰州中学,现为泰州中学老校区。

院内还有一株古银杏,相传为胡瑗栽植。据江苏省绿化部门测定,树龄990年,枝繁叶茂,树干需数人合抱,姿态雄伟,古银杏树历经千年风雨、见证千年沧桑,它在执着的坚守中和书院一道生生不息。

穿越千年文墨时光,如今的安定书院,掩映在绿树丛中,这段书香浸润的岁月丰富了泰州记忆。
作者单位:泰州党史方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