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惊天动地查尔迪兰:第二章·天之骄子

2023-03-12 12:54 作者:奈治乃智  | 我要投稿

第一节,名门望族:

萨法维家族最初是伊朗/库尔德裔的地主贵族之一,与库尔德斯坦的阿里哈克教关系密切。12世纪,萨法维家族定居在阿塞拜疆东北部,萨法维家族的族长、伊斯玛仪的六世先祖谢赫·萨菲·丁·阿尔达比利(Shaykh Safi alDin Ardabili)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苏菲派领导人。他创立了萨法维教团,但仍属逊尼派;他用古老的阿塞拜疆方言谱写了神秘主义诗歌,累积了巨额财富,并赢得了他所处时代的统治者和大臣们的尊敬。

而13 世纪的精神领袖谢赫·扎希德·吉拉尼(Sheikh Zahed Gilani,1216–1301)承认萨菲为自己的继任者, 并将女儿嫁给了萨菲。“萨法维”这个名字源于酋长的名字萨菲。苏菲派和神秘主义在伊朗有着悠久的传统,像 Ahl-e-Haqq 或 Yarsean 这样的库尔德教派可以追溯到古代前伊斯兰时代。萨菲声称,他是先知穆罕默德通过什叶派第七任伊玛目穆萨·卡泽姆(Musaal-Kazem,公元 799 年)的后裔。这一说法传给了萨菲的后代,包括萨菲王朝的创始人沙赫·伊斯梅尔。 

萨法维家族尚未完全控制萨法维教团,主要针对教团自身争取统治合法性。萨法维家族对内巩固地位采取的活动有两点:第一是完成了教团谢赫家族化,在教团内部建立谢赫世袭制的制度。

第二是积极进行传教,扩大信众规模,对下层民众和上层统治者“双管齐下”,尤其针对各地上层统治者扩大影响力。公元 14 至 15 世纪,伊朗地区政局动荡,战争仍频,萨法维教团所在的阿塞拜疆-吉兰地区频繁被各割据王朝征服统治,外部世俗力量对萨法维教团形成潜在的武力威胁。任何教团组织一旦被世俗统治者认为威胁到统治,就面临被武力铲除的结局。萨法维教团高层尽力寻求地方、中央各王朝统治者的支持,如教团第四代谢赫火者·阿里通过自身魅力成功取得了帖木儿的支持。

而在数百年后的白羊王朝称霸伊朗时期,萨法维教团的领袖苏尔坦·居乃德与乌尊·哈桑交好,两人曾在迪亚巴克尔会晤。哈桑还将双胞妹哈蒂迦·贝恭下嫁于居乃德。苏尔坦.居乃德与妻生有一子一一苏尔坦.海达尔, 即伊斯玛伊尔之父。

历经第一阶段四代谢赫共计 146 年的发展,萨法维教团积累了足以挑战阿塞拜疆地方统治者的经济、信众实力。朱乃德继位后,将当时流行于各苏菲教团中的什叶派因素糅合进教团理论,此后萨法维教团逐渐摈弃逊尼派正统学说的主张, 朱乃德还极大推动了萨法维教团向武装教团的转型。

萨法维教团武装


第二节,国破家亡:

正是在谢赫·朱奈德(Sheikh Junaid,1460 年)时期,萨非王朝从一个纯粹的神秘运动转变为一个具有军事和政治野心的运动。谢赫·朱奈德不仅是一位神秘的领袖,还是一位战士,他的 5000 名苏菲派战士深受萨非王朝阿尔达比勒骑士团精神信仰的激励。他们很快就获得了勇敢和令人敬畏的战士的强大声誉。

谢赫易卜拉欣去世后,谢赫朱乃德与其叔父贾法尔发生争吵。作为教团最高权威的谢赫贾法尔始终秉承和平立教的原则,坚持谢赫·萨菲丁以来的逊尼派宗教原则,并未公然宣传什叶派主张。朱乃德则表现出对世俗权力的极大喜好,首次将“苏丹”一衔冠于萨法维教团谢赫名上。但有关争吵的结果并未有可靠史料详细记载。

虽然领导权由父亲继承到儿子,但贾法尔对朱奈德的神学思想提出了挑战。朱乃德正式继位后开始带领追随者进行军事训练,“圣战”是其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这一动向引起了黑羊王朝统治者贾汗沙(Jahanshah)的注意,贾汗沙勒令朱乃德离开阿尔达比勒,否则将进攻乃至屠灭阿尔达比勒城。 但贾汗沙准许朱乃德前往黑羊王朝领土以外的任何地方,面对悬殊的军事实力差距,朱乃德只有接受要求。他带少量追随者在叙利亚与东安纳托利亚游荡传教,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在安纳托利亚东部,他试图夺取特拉比宗,但在听到奥斯曼苏丹的逼近后,他放弃了这一行动。

直到 7 年后抵达迪亚巴克尔,朱乃德与黑羊王朝的敌对政权白羊王朝展开政治、军事合作。他与阿克库姆鲁的乌尊·哈桑结成联盟。乌尊·哈桑嫁给了朱奈德的妹妹卡迪亚·贝古姆,进一步加强了联盟。朱奈德和乌赞·哈桑现在是反对 Qara Qoyunlu 的坚定盟友。

1460 年,朱乃德率追随者回归阿尔达比勒,但收到消息称贾汗沙任命朱乃德叔父贾法尔为萨菲丁圣陵管理者,且准备对朱乃德本人发动进攻。于是朱乃德号召 10000 名左右追随者, 准备对高加索北麓的切尔克斯地区发动“圣战”,在途经希尔万地区时,遭到了当地统治者希尔万沙阿卡利鲁拉(Khalilullah ibn Shaykh Ibrahim)的袭击,朱乃德命陨于塔巴尔萨兰(Tabarsaran)附近的库尔河畔战场,惨不忍睹。

其子海达尔于1472年与乌尊·哈桑的女儿哈里玛(Halima) 结婚,哈里玛因她的基督教名字“玛莎”(Martha)而为世人所知。玛莎的母亲,也就是乌赞·哈桑的妻子,是一位信仰希腊东正教的公主,名 叫西奥多拉·狄斯皮娜·哈敦(Theodora Despina Khatun)。她出身于希腊的美加斯·康尼诺斯家族,是特拉布宗(Trebizond)王国统治者约翰四世之女。康尼诺斯一脉是拜占庭帝国继承者中的最后一支

教团争夺统治权的事业由于一再遭遇军事失败而陷入低谷,而海达尔自幼在白羊王朝宫廷接受教育,精通骑术与军事战略战术,与他同时代的史学家法兹尔-阿拉·本·鲁兹比罕·昆吉(Fazl-allah b. Ruzbihan Khunji)在其著作《信史传奇》(Alam-Aray-i Amini)中将他记述为“比起学校的板凳他常骑于马背之上, 比起理解深奥的著作他常阅读玄妙的传说”。10 岁时他回到阿尔达比勒,接受叔爷贾法尔的教导,但并未明确归信什叶派。

1467 年,白羊王朝军队在乌宗·哈桑率领下,突袭了驻扎于查帕克楚尔(Chapakchur)地区桑贾克(Sanjak)的黑羊王朝主力军,黑羊王朝汗王贾汗沙在逃跑中被杀死。尽管失去了共同敌人黑羊王朝,但乌宗·哈桑未对萨法维教团采取敌对措施。

联姻巩固了萨法维教团与白羊王朝的联盟,但在乌尊·哈桑去世后,乌尊·哈桑的同父异母兄弟的儿子雅各布(Yagoub)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萨法维武装部队驻扎在国内视为严重威胁,因此萨法维教团与白羊家族的关系大幅降温。

像他的父亲一样,海达尔想要建立自己的王国,这只是时间问题。他再次像父亲一样,通过领导教团袭击异教徒积攒声威。萨法维在海达尔带领下进入高加索地区, 向北远至达吉斯坦和切尔卡西亚,甚至与讲伊兰语的基督徒阿兰人(现代奥塞梯人)作战。

1483 年(或 1486 年)和 1487 年,Shirvanshah与Farrokhyashar,允许海达尔的前两次进军通过。双方的直接冲突爆发于 1488 年海达尔率追随者对北高加索地区展开第三次远征, 海达尔军洗劫了希尔万地区首府沙马基(Shamakhi),希尔万沙阿法鲁赫亚萨尔 (Farrukhyasar)向其婿雅各布求援,雅各布派出 4000 骑兵援助法鲁赫亚萨尔,双方再次在距朱乃德被杀处不远的塔巴尔萨兰展开战斗,海达尔身被箭伤,被草葬于沙场,其追随者作鸟兽散,其阵亡地点距离其父近30年前的阵亡地点不远。然而,基于萨非王朝的强大什叶派运动的基础已经建立。萨法维王朝已经在阿塞拜疆、高加索、 伊朗、伊拉克和安纳托利亚东部赢得了皈依者的支持。


第三节,兄弟离散:

海达尔被杀标志着萨法维军事运动进入最低谷。叶古布将阿拉姆沙·贝佳姆和她与海达尔所生的三个儿子阿里(即后来的苏丹·阿里·帕迪沙)、易卜拉欣、 伊斯玛仪(即后来的伊斯玛仪一世)囚禁于远在法尔斯的伊斯塔克尔(Istakhr)要塞。1490 年叶古布去世,白羊王朝陷入分裂内战状态,争夺汗王位置的鲁斯塔姆(Rustam bin Maqsud bin Uzun Hasan)王子接受巴彦杜尔部族(Bayandur)诸埃米尔的建议,试图利用萨法维教团武装消灭对手贝桑库尔(Baysonqor bin Yaqub)王子,将阿里一行释放。阿里在白羊王朝都城大不里士收到了良好招待,鲁斯塔姆甚至对阿里承诺:“你所遭受的待遇是过去的事情,现在在神灵助佑下我会对哪些事情做出修正。你正如我的兄弟般,假如我死后你将君临伊朗。”

阿里的军队在罗斯坦姆争夺王位的战争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并且最终帮助他肃清政敌,获得了王位。但是,就在刚刚获得王位后,罗斯坦姆就因忌惮萨法维教团军队的力量而又想再次抓捕阿里和他的兄弟。阿里在提前知晓罗斯坦姆的计划后,在七个萨法维教团信徒的保护下逃往阿尔达比勒,而此时罗斯坦姆发布命令声称阿里一旦进入阿尔达比勒,将有10000名土库曼人被处死,而在去阿尔达比勒的路上,阿里已经预知了他的死亡,并选定了他的弟弟伊斯玛仪(lsmail)作为继承人继续领导萨法维教团。阿里在与伊斯玛仪分别前对他说道:“ 我希望你为我和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祖辈向乌尊哈桑的儿子复仇,天堂中已经为你留有名字,在你死前你将会像燃烧的太阳一样在吉兰(Gilan)的土地上升起,你将用你手中的宝剑彻底清除异教徒”。在与伊斯玛仪分别后,阿里率领的一小队人马在阿尔达比勒附近遭遇白羊王朝的军队,随后被杀。

阿里被杀后,萨法维教团陷入短暂的低潮期,为了躲避白羊王朝统治者的追杀,伊斯玛仪进入阿尔达比勒的萨法维圣殿避难。在罗斯坦姆的军队到达阿尔达比勒挨家挨户进行搜查时,伊斯玛仪在萨法维教团支持者和同情人士的保护下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险,直到他到达吉兰拉希瞻(Lahjjian)-个当地统治者考尔·凯亚·穆扎·阿里(Kar Kiya Mirza Ali)处才得到了最终庇护。

而此时白羊王朝的军队仍然在追查他的行踪,在确认伊斯玛仪藏身拉希瞻时,罗斯坦姆连续三次向穆扎·阿里派去使者要求交出伊斯玛仪,尽管遭到恐吓,但是穆扎·阿里还是拒绝了罗斯坦姆的要求。在罗斯坦姆准备派大军攻打拉希瞻时,他自己的大本营遭到了他侄子艾哈迈德(Ahmad)的入侵,而他本人很快在1497年被艾哈迈德所杀。白羊王朝诸王混战给远在拉希瞻的伊斯玛仪以喘息之机,正是在此时,他和他的智囊团制定了取代白羊王朝的最终计划。在伊斯玛仪避难拉希瞻的5年时间里,他一直与萨法维教团在安纳托利亚、南高加索以及阿塞拜疆的信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图东山再起,问鼎伊朗霸权。.



第四节,王子复仇:

这一阶段,在对教团建立全面掌控后,萨法维家族借助宗教合法性基本巩固了在教团内的统治地位,教团影响范围由阿尔达比勒地区辐射至迪亚巴克尔、叙利亚、埃及地区,信众规模急剧上升。在苏菲教团严密体制下,萨法维谢赫们成功将自身塑造为教团权力的核心。萨法维教团信众对谢赫们的崇拜极其狂热而盲目,他们将朱乃德视为“神”,而将海达尔视作“神之子”。 

在教团武装化后,尽管屡次遭遇军事失败,但凭借精神魅力与信仰感召而不是以物质利益联结的追随者在销声匿迹后,一旦机会合适就会卷土重来。这种根植于教团周边民众中的宗教合法性是推动萨法维教团走向成功的根本性因素。 

这一阶段教团实力已不容小觑,屡屡卷入各地方统治者矛盾关系中,时而被部分地方统治者视为自身统治的威胁,如白羊王朝君主叶古布与海达尔的冲突,根源因素是叶古布疑心萨法维教团教义传播动摇了白羊王朝在东安纳托利亚地区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在这一阶段中教团积极扩大与地方世俗统治者的联系,利用世俗王朝敌对关系发展自身军事力量。这一阶段出现的维护宗教合法性新手段是教团军事化,萨法维教团也与世俗军事力量合作以加深自身军事经验。在1499年8月,伊斯玛仪与他的智囊团认为夺取伊朗最高权力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向白羊王朝发起攻击。

这-决定对萨法维教团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刻,虽然在教团征服运动的过程中连续失去三位领袖,却并没有击垮教团全体信徒征服伊朗的决心,而对于萨法维教团来说,在这场征服运动的过程中遭受的打击和挫折已经远超过历史上其他任何征服运动所付出的代价。

到了伊斯玛仪时期的萨法维教团除了勇往直前,打败白羊王朝,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可走,尤其对于教团领袖伊斯玛仪来说更是如此。虽然,当时伊斯玛仪只有12 岁,但是,伊斯玛仪并未因自己的年龄和父辈的战死而退缩,毅然决定带领萨法维教团开始决定教团命运的战斗。伊斯玛仪在智囊团的陪同下从避难之地拉希瞻向祖辈生息之地阿尔达比勒进发,在途中就有1500名来自叙利亚和中亚地区的士兵自愿加入到了伊斯玛仪的队伍中。

在到达阿尔达比勒之前,因为受到白羊王朝阿尔达比勒地方总督军队的威胁,伊斯玛仪在自身兵力不足以对抗白羊王朝军队的情况下果断地选择了将自己的军队撤到吉兰和阿尔达比勒边境的塔里什地区(Talish),这样军队既可退,亦可攻,而伊斯玛仪率领军队等待时机,伺机而动。在此期间,白羊王朝和希尔凡沙赫的军队在1499 年-1500 年的冬天发动了几次攻击试图彻底剿灭萨法维教团,抓住或杀死伊斯玛仪但都没有成功。

1500年春天,伊斯玛仪成功的回到萨法维家族的诞生之地阿尔达比勒,当即派遣传令官向在叙利亚和中亚地区萨法维教团的支持者颁布教令,要求这些支持者在亚美尼亚高原的阿廷赞(Arzinjan)等候他的召见。在伊斯玛仪前往阿廷赞的路上,有来自土库曼巴哈鲁(Bayburtlu)部落的一一队 上库曼士兵加入了伊斯玛仪的军队,“而当伊斯玛仪到达阿廷赞后,共有来自士库曼鸟弦塔基鲁(Ustadjlu)、拉姆鲁(Rumlu)、沙姆鲁(Shamlu )、祖尔卡迪尔( Dhu '"-Kadar)、阿夫沙尔(Afshar)、恺加(Qajar)、塔卡鲁(Takkalu)等部落的7000人在阿廷赞恭迎他的大驾光临。

与此同时,白羊王朝的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已轮激烈的王权争夺战中,白羊王朝的两个王子阿勒万德(AIvand)和穆拉德(Murad)脱颖而出,并决定双方和解,将:白羊王朝分割两块,分而治之。阿勒万德控制包括阿尔达比勒、埃兰(Arran)、迪亚巴克尔在内的白羊王朝北部和西部地区,穆拉德则主要控制了白羊王朝的中心.和南部地区,包括伊拉克的阿扎姆(Ajam)、克尔曼(Kirman)和法尔斯等地。

在白羊王朝分裂后,伊斯玛仪并没有立刻率兵攻打,而是首先集中兵力对付希尔凡,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在对付骁 勇善战的白羊王朝前先用较为简单的希尔凡检验下自身军队的真正实力,能够在与白羊王朝决战前发展军队的不足,加以改进,确保日后的胜利;二是伊斯玛仪急不可耐的想先为自己的父亲和哥哥报仇。他的父亲海达尔和哥哥阿里都是死在希尔凡的土地上,而且他们的死因都与希尔凡沙赫有着不可推脱的关系,所以,伊斯玛仪想在与白羊王朝决战结果未知的情况下,先为自己的亲人复仇以避免自己战死无法手刃仇人的结果出现。

1500 年12月,伊斯玛仪率领大军越过库尔河与希尔凡沙赫在古里斯坦要塞附近进行决战,伊斯玛仪取得战争的胜利并杀死了希尔凡沙赫,完成了为父兄报仇的心愿。在伊斯玛仪打算继续前进向希尔凡首都巴库(Baku)进发,行军路过纳希切万(Nakhchivan)时接到阿勒万德军队跨过阿拉斯河正在向伊斯玛仪军队靠拢的消息,伊斯玛仪科立即传令军队准备战斗。双方一场 决定性的战役最终在沙鲁尔(Sharur)打响,这场战役的结果是伊斯玛仪的军队仅以7000人打败阿勒万德30000人的军队,剿灭对方8000人,以少胜多取得战争的胜利,萨法维教团士气大增。

王子穆拉德尚未尝到战败的滋味,这场战争实际上已经决定了一个王朝的诞生,公元1501年夏,伊斯玛仪进入了白羊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从此以后,他便开始显露出政治家的魄力和胆略。伊斯玛仪在大不里士登基加冕,虽根基未稳,但他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个决定影响到伊朗后来的命运,那既是宣称以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支派作为国教,这标志着萨法维王朝的建立。萨法维王朝的建立是萨法维家族的宗教合法性的里程碑,萨法维政权发生了质的改变一一从地区宗教割据政权发展为统治广袤国土的神权国家。

萨法维家族不再仅仅以世袭宗教领袖的身份寻求信众支持,更要以世俗统治者的身份进行统治。为了达到确保宗教权威地位不变的同时建立对世俗领域的统治的目的,伊斯玛仪一世在统治早期试图建立以“神化”君主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合法性体系。

伊斯玛仪入住大不里士

参考资料:

Safavid Iran_ Rebirth of a Persian Empire(萨非王朝伊朗——波斯帝国的重生)

Islamic Gunpowder Empires Ottomans, Safavids, and Mughal (伊斯兰火药帝国奥斯曼、萨法维和莫卧儿)

Iran in the War 1500-1988(1500-1988年战争中的伊朗)

The Life and Character of Shah Ismayi I (1487-1524)(沙阿伊斯玛仪一世的生平和性格(1487-1524)

Iran Under the Safavids(萨法维王朝统治下的伊朗)


伊斯兰伊朗专著:

伊朗通史(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

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

从旭烈兀到阿巴斯一世之间的伊朗

伊朗伊斯兰教史


长篇论文:

萨法维王朝时期土库曼部落

伊朗萨法维王朝什叶派意识形态的政治建构

论萨法维王朝合法性的构建

萨法维王朝对外交往研究


惊天动地查尔迪兰:第二章·天之骄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