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独立部队”与军事编制

2023-06-16 11:48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看中国近代革命电影的时候,都会对当时一个军事编制“独立XX团,独立XX师”感到奇特,为什么它们有“独立”这个词头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词的由来,以及为何多见于战时的缘故吧。

军事编制的历史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领地和人口都逐渐扩张到不能再靠血缘纽带和口耳相传的信息传递模式进行管理,形成规范化的“组织结构”就是必然。在这样的思想下,军事组织编制也自然而然产生了。早在中国先秦时代,周天子的军队里就有了完整的编制体系。根据《周礼·地官·小司徒》的解释如下:

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比要,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唯田与追胥竭作。

该段话详细解释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和平战动员体系。白话文翻译如下:

周军编制为军(五师、兵车125乘、战斗人员12500人、将);师(五旅、兵车25乘、战斗人员2500人、帅);旅(五卒、5乘、战斗人员500人、帅);卒(四两、一乘、战斗人员100人、卒长);两(五伍、战斗人员25人、两司马);伍(战斗人员5人、伍长)。

动员规则为:上等土地授给七口以上人家,家有三人可以胜任兵役和劳役;中等土地授给六口的人家,二家有五人可以胜任兵役和劳役的;下等土地授给五口以下的人家,一家有二人可以胜任兵役和劳役的。凡征调兵役和劳役,不超过每家一人,把其余的壮丁作为羡卒(预备役),只有田猎和追捕寇贼时全体出动,对外征伐,则只动员每家一人。

这段话也是汉语中“行伍”“军师旅”的字源,我们会发现当年1伍5人,1两25人,一卒100人,一旅500人,一师2500人,1军12500人和如今的1班9人,1排30人,1连120-150人,1营500-800人,1团2500-3500人,1师8000-13000人有很大的异曲同工之妙。

西周军事编制

在遥远的西方,古罗马人也在历次的战争中逐渐完善起自己的组织结构,即著名的“罗马军团”。罗马军团最低也是伍长,他领导8人的小队,并且带有一匹负责携带小队给养的骡子;10个小队编组为一个百人队(约80人),“百人队长”即是这个部队的主管;2个百人队为一个大队(约160人),3个大队为一营(约500人),10营为一个罗马军团(约5000人),并授予鹰旗建立番号。这个编制也同样和当代编制相当相似。由此可见,军事编制是东西方从古有之的历史传承了。

古罗马军团编制

之所以东西方形成了结构类似的军事组织制度,是因为在相同的文明时期,人类所能够组织的资源,使用的通讯工具和信息分析决策的手段都是相似的。在西周和罗马时代,人类还处于文字文明的早期,识字的人很少,大部分人仅能靠口耳相传获得自己的命令。同时,由于生产力很低,军人不能全面脱产,基本上只能兵农合一,在这样的条件下,军队无论是自备武器和口粮,还是国家负责征集粮草和配发武器,都无法撑得住持续的久战,所以说当时的最大的军事编制基本局限在万人左右,平时下地干活,战时接受征召进入战斗。

虽然很久以前就有了军事编制的理论和实践,但是,由于3世纪时期气候变化和蛮族入侵,中国和西方都遭遇到了严重的文明浩劫,中国从东汉末年一直持续战乱到唐朝,而欧洲则是在西罗马帝国后,一直混战到今日也再也没建立起统一的欧洲中央国家。在这些混乱的战争中,国家制度倒退到了部族和封建割据,使得大型化规范化军事组织再度被各种家丁,部曲和雇佣兵组建的临时编制取代,甚至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也没有整齐划一的大型编制出现。一直到了普鲁士军事制度改革后,当代我们熟知的军事编制和指挥体系才建成。

在普法战争前,法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一样,和平时代不编组师和军一级单位,只保留团级建制(如英国著名的冷溪近卫团),但完成全民义务兵役制和总参谋部制度的普鲁士却建立起了稳定架构的大型常备军,建立起从集团军到师一级的常备编制,如下:

普鲁士近卫军,军长-Prince Augustus of Württemberg;下辖近卫第1,2步兵师和近卫骑兵师,编制人数达37000人
第2军,军长- von Fransecky;下辖第3,4步兵师
第3军,军长-von Alvensleben[1];下辖第5,6步兵师
第4军,军长-von Alvensleben;下辖第7,8步兵师
第9军,军长-von Manstein;下辖第18,25步兵师
第10军,军长-von Voigts-Rhetz ;下辖第19,20步兵师
第12军(萨克森军),军长-Crown Prince Albert;下辖第23,24步兵师
集团军直属第5,6骑兵师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除了建立起庞大的军事编制和拥有铁路和电报的基础设施外,普鲁士另一大军事革命就是著名的“总参谋部”。在大部分国家,国家元首(如国王和总统)都是名义上的总司令,但是元首未必懂得如何战争,因此在古代皇帝“御驾亲征”时,很多战斗都因为国王的瞎指挥而一败涂地。普鲁士汲取了历史上君王亲自指挥战争的教训后,决定在原先的军需总部基础上,建立起一支精干的专业化军官团队,和平时代管理军队作息训练,战时则作为国王的最高智囊团,协助国王下达指令并实际调动部队参战,这就是著名的“总参谋部”。

沙恩霍斯特是德国军事改革和总参谋部制度的主导者

在普法战争时期,正是德国优秀的总参谋部的团队协作,将数十万的普鲁士军队,利用铁路准确高速调动到位,并利用电报系统加以统筹,成功在色当战役打败临时拼凑的法国皇帝军团,并迫使拿破仑三世缴械投降,完成了摧毁法兰西第二帝国和统一德意志的战略目标,从此之后,各国纷纷仿效德国的军事体系,因而集团军-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九级常备军的编制体系便建立起来了。

普法战争时期的总参谋长老毛奇

在一战时期,各国的九级“四四制”军事编制如下:

9-13人为1班(4个火力小组),4班为1排(30-40人),4排为1连(120-160人),4连为1营(约600人,在这个等级会开始加入重机枪和炮),4营为1团(约3200-4000人,这个等级会包括后勤运输单位),2-3团为1旅(6000-12000人,此时开始配备骑兵和侦察兵,以及大炮),2-3旅为1师(约16000-28000人),3师为1军(约50000-60000人),3军为1集团军(约140000-180000人)。集团军是和平年代最大的建制(也有的国家不长设师以上单位),再往上基本上就是战略级的方面军或者集团军群这样的高级指挥部了(可以看做是和平时代军区的转型)。

随着战争的不断改变,信息化,机械化日趋加强,军事编制在一战后又开始向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如今,随着信息化指挥系统和合成部队的出现,大部分国家都简化了编制体系,一般采用军(不一定常设)-旅-营-连-排-班的六级制度。

那么,独立部队又是什么呢?

独立部队:直接归属上层指挥的单位

我们知道,在编制系统下,一般都是军长指挥师长,师长指挥团长,团长指挥营长……但是,有那么一些单位,数量不多,但是在整个军队的作战和工作中,却起到了很关键的职能。这种人数不多,但又对整个整体有着必要的辅助任务的单位,往往就会成为“独立部队”。如布列斯特要塞保存下的唯一一面苏联军旗,就是第393独立高射炮营的旗帜。在那个时候,苏联的高射炮单位是直接隶属师级及以上单位的,所以不会隶属任何一个团级单位,因此冠上了“独立”的名号。

位于布列斯特要塞纪念馆的第393独立高炮营军旗

不过在战争时期,也有很多原因形成了大量的“独立部队”。

其中之一是因为兵力过少,或者单位自身状态、战斗力和其他部队格格不入形成的直属于高级机构管理的独立部队,如著名的“岛风”号驱逐舰。

日本在日俄战争品尝到鱼雷的威力后,便非常重视鱼雷战(日语写作水雷战)的战舰制造和编制,于是便有了专门负责在夜战发射鱼雷的水雷战队。在二战以前,日本联合舰队常设只有第一和第二舰队,第一舰队为战列舰舰队,负责战舰决战;第二舰队是巡洋舰舰队,负责战前侦查,决战前鱼雷袭击和决战日掩护战列舰部队。因此,在第二舰队编制下的第二水雷战队,被认为是日本海军鱼雷战的精华。

日本水雷战队一般以1艘轻巡洋舰作为指挥舰,编入4个4艘驱逐舰的驱逐队,总编制为16+1。不过,由于战争不断损耗,很多驱逐队无法满编,而岛风号所属的岛风级则因为战时调整而停止生产,因此岛风在结束了基斯卡岛撤退,编入第二水雷战队后,就面临自己技战术性能过于独特,而无法和其他驱逐舰共同编队的问题,所以岛风号在第二水雷战队,一直以单舰独立编制,直属于第二水雷战队管理,一直到莱特湾海战时,因能代号被击沉,岛风成为了第二水雷战队旗舰,最终载着整个司令部一起被美军击沉。

岛风号在第二水雷战队的1年多时间一直没有编入任何驱逐队,属于“独立编制”

另一种出现“独立”部队的原因,则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主体编制受制于政治原因无法扩编正规的师和团,只能以部分人员加上新招募的人员编组直属于总部的“独立营/团/”,乃至于独立师,这个现象就是革命战争中,八路军和后来的PLA在解放战争中出现的独特编制。如著名的《亮剑》电视剧中的“八路军独立团”,就是在当时特殊历史下的产物:因八路军主体建制为集团军(第十八集团军),只能拥有3个师(115,120,129)和6个旅的编制,而在抗日战争中不断扩建部队后,原有的正式编制已经无法容纳如此海量的人民革命队伍,因此就出现了《亮剑》里高达八个营的“独立团”了。

第十八集团军正式编制序列表,来源知乎

而在解放战争中,随着PLA整体规模不断庞大,原有的师级建制之上成立了“纵队”(相当于军)和“兵团”(相当于集团军)“野战军”(相当于方面军)的高级编制,同时吸收了很多当年独立的武装队伍,这些队伍装备参差不齐,而且组织相比于正规军也不完整,因此在全部整编以前,先将其列入直属于野战军指挥的“独立师”,待日后组织完善后再整编入纵队。在高峰期,东北野战军拥有11个独立师。在1979年对越反击战成名的第55军164师,其源头正是东北野战军第二独立师,该师是由新四军骨干和东北民主联军基础上建构的哈东分军区改制而成,曾经参加三下江南,后来改编为第34师加入第12纵队,之后又更名为145师参加平津战役,并一路打进大西南。在和平时代,它先从广西转到广东,更名164师后参与对越反击战,之后在转为南海舰队海军陆战队第二旅。

我们现在还需要高等级独立部队吗?

如前文所述,一般的独立部队都是大军团内数量不多但服务于整体目的的部队,单独的独立师,团理论上只在战争时期,因无法扩建正规的师团时才会成立,属于临时性单位。但在如今的和平环境时期,某些因素也左右着军事改革和扩编——如新式装备分配压力,国际压力等。因此,在不方便大规模扩编建制,以及先进武器产能不足情况下,可以适当考虑建立一些直属于高级单位的独立营、旅,以装备一定数量的先进武器,并储备合格的兵员,在战时可以加强给一线的旅,军使用,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正规化扩编和改编。

“独立部队”与军事编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