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下一个消失的会不会是它们?

2021-10-12 20:27 作者:biokiwi  | 我要投稿

地球上存在过多少种生物?


对于这个问题,即使是最权威的生物学家也给不出准确的数字。因为每年都会有新的物种被发现,目前已经发现的生物有190万种,但是仍有至少近千万种生物是我们不知道的


相比之下,生物灭绝的速度,我们反倒更加了解:根据推测,过去几十亿年中,地球上出现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或是因为小行星撞击,也可能是因为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等原因。今天,不少科学家提出了他们的担忧——我们也许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在人类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生物流离失所,或者被捕杀、售卖。据统计,现在生物灭绝的速度,大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这其中有渡渡鸟、剑齿虎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有那些我们可能听都没听过,甚至都还没有发现的物种。


而此时此刻,还有着许多的“渡渡鸟”们正在面临灭绝的危机,而人类可能是未来拯救它们的希望,也可能是它们灭绝的罪魁祸首。


虽然1969年之后野生的普氏野马已经几乎不再出现,但是伴随着各个动物园之间频繁交流,让普氏野马避免了近亲繁殖之后,动物园饲养的普氏野马数量大量增长,在1990年代已经达到了1500多头


随后多个国家公园、保护区也引入了动物园饲养的普氏野马,让它们能处于更接近自然状态下的环境生活。直到最近20年,陆陆续续有普氏野马被放归到蒙古野外,让它们回归自然。2001年,普氏野马也被重新引入中国新疆野马繁育中心。普氏野马也从2005年以前的“野外灭绝”状态,逐渐转变为现在“濒危”状态


此外,普氏野马也是第一种进行输精管切除手术的濒危动物,并且在2020年实现了克隆,这也为避免普氏野马近亲繁殖,提高生育率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虽然在1970年代朱鹮在日本和中国几近灭绝,在日本的人工繁育也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朱鹮喜欢在高大的乔木林上居住,而大面积的森林砍伐,使得朱鹮无处可居。它们觅食的水田又不断被旱田代替,食物来源也被切断,这就使得朱鹮越来越少。


但是1981年,中国科学家刘荫带领团队历经三年五万多公里的考察,终于在陕西汉中盆地发现了最后的7只野生朱鹮


随后的四十年,科研人员先后建立了十几个保护站来守护这种珍稀鸟类的安全,北京动物园还建立了朱鹮人工繁殖基地,首次实现了人工繁育朱鹮。如今,全球的朱鹮数量已经达到了7000多只,栖息地面积达到1.5万平方公里,保护等级也从极危转为濒危



虽然1940年到1980年,因为人为地采食龟蛋,坎普氏龟数量经历了毁灭式的下降——1985年仅有不到250只雌龟洄游产卵。但是在1966年开始,保护坎普氏龟的工作就开始接连进行,坎普氏龟的数量也得到了稳步回升,基本没有人会采食龟蛋了。


不过,即便数量上升,坎普氏龟仍然存在危机。海洋环境污染使得坎普氏龟的栖息地遭到威胁,捕虾的拖网也经常出现误伤坎普氏龟的现象。为此研究者还推广了一种保护装置,让被拖网困住的海龟可以脱离,避免溺死;同时也积极通过人工孵化的方法,提高坎普氏龟幼龟的存活率。


伴随着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发生,坎普氏龟再度可能陷入危险,局限的产卵地和复杂的洄游行为,使得这一块水域对它们格外重要,未来的保护工作也还是任重而道远。



在2002年中国科学家正式确定斑鳖这一物种时,追求龟甲的人们已经对它进行了大量捕猎,再加上栖息地的破坏,斑鳖的数量已经极少了。仅存的几只斑鳖生活在中国苏州动物园和越南的淡水湖中


伴随着动物园中的斑鳖一只接着一只死亡,在2019年,苏州动物园最后的一只雌性斑鳖在一次人工授精后也死亡了,斑鳖也被列为了极度濒危物种。而已知的斑鳖都是雄性,人工繁育的希望也就趋于渺茫。


但是,2020年在越南捕获到了一只雌性斑鳖,又给科学家和动物保护者们带来了希望:也许在将来,通过更有效地人工繁育,斑鳖可以摆脱灭绝的危机。



虽然早在1970年代,我们就意识到了长江里白暨豚的危机,也先后设立了多个保护区,并尝试人工保育,但还是晚了一步。


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让白暨豚强大的声纳系统成为了负担:巨大的噪音让它们再也感知不到方向,相反,螺旋桨的撞击、河水的污染、食物的匮乏,让本来数量就不多的白暨豚陷入了绝境。


2002年,饲养在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白暨豚“淇淇”去世。四年后科考团队在长江上反复寻觅,再也没见到白暨豚的身影,白暨豚被宣布已经功能性灭绝



加利福尼亚湾北部水产丰富,再加上可以获得花胶的石首鱼(也是一类保护生物)也在此广泛分布,因此渔民喜欢在这里用刺网捕鱼。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渔民的非法捕捞愈发频繁,而无差别攻击的刺网,在无意中就波及到了小头鼠海豚。


1997年,统计的小头鼠海豚仅有600头不到。十年后,就只剩下150头,而到今天,保守估计只剩下10头了


虽然墨西哥政府早在2008年禁止了刺网的使用,但在石首鱼花胶的巨大利益驱使下,仍有渔民冒险捕捞,为此甚至还发生了武力冲突。如今,这种带着黑眼圈的可爱海豚,可能会成为自白暨豚后第二个灭绝的水生哺乳动物



它们从万年前的25000头,到现在只有不到80只了


苏门答腊犀曾经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国、马来西亚,但是伴随着万年间的气候变化,以及难以制止的偷猎、环境破坏,它们都相继灭绝。2016年3月在印度婆罗洲,时隔四十年后有人再次目击到了苏门答腊犀,但是几周后人们就发现了它的尸体;2019年,在马来西亚动物园里最后一只苏门答腊犀死亡,也意味着现在只有印度尼西亚才有苏门答腊犀


如今印尼政府和世界各地的犀牛专家合作,建立了苏门答腊犀保护区,并且成功繁育了若干只犀牛,这也给苏门答腊犀的保护带来了希望。



它们之所以被称作“神话之鸟”,正是因为数量稀少,难以寻见踪迹。在2000年之前的上百年中,几乎没有中华凤头燕鸥的文字记录。直到2000年才在马祖列岛发现其踪迹。


这其中原因是沿海人群有捡食鸟蛋的习惯,使得很多海鸟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中华凤头燕鸥也不例外。而马祖列岛是一处严禁进入的军事基地,才使得这“神话之鸟”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同时海鸟很容易受到台风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像中华凤头燕鸥这样数量稀少的种群,一旦台风影响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种群都会毁灭。2004年中国科学家发现的一个群体,就因受到台风影响没能繁殖成功。


如今,在为数不多的栖息地,仅有100多只中华凤头燕鸥还在艰难存活,而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它们的名字。



这种独特且不知名的冷杉树,只剩下三棵了


在1963年,中国植物学家吴鸣翔第一次在浙江百山祖发现这种冷杉时,百山祖冷杉就只剩下七棵而已。到了1987年,只剩下3棵。因此百山祖冷杉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稀有的针叶树”


实际上,伴随着人类祖先在万年前大规模的扩张,本来遍布南方的冷杉、云杉数量就快速减少,要么完全灭绝,要么像百山祖冷杉这样只有孤零零的几棵还屹立在中高海拔的山顶上。同时,百山祖冷杉的种子萌发困难、幼苗成活率低也使得它难以繁衍。


如今中国科学家正在努力尝试人工繁育这种珍贵的树种,也许在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冷杉树在中国南方重新开枝散叶。



在2001年刚被发现没多久,侏儒三趾树懒就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它们只分布在这个4.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同时只有79个个体(2012年数据)。后来它们也被列入世界100种最受威胁的物种名单中。


它们受到最主要的威胁是红树林的减少。当地人需要砍伐树林扩张居住地,这就压缩了侏儒三趾树懒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生存空间,再加上本来就不多的种群数量,使得侏儒三趾树懒面临着严峻的种群瓶颈危机。



实际上,这些只是濒临灭绝生物的冰山一角。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记录的,超过38500个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威胁,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无人知晓。

图源: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我们刚刚提到的朱鹮、普氏野马只是少部分得到救助的生物,更多的是像中华凤头燕鸥、小头鼠海豚这样无人知晓的物种,以及很多像百山祖冷杉、侏儒三趾树懒这样刚被发现就已经濒危的生物。这其中还不包括很多在我们发现之前就已经灭绝的生物。


人类采取的保护措施虽然很多,却还远远不够。2010年,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次大会提出了2020年要实现的“爱知目标”,如今却没有一项完全实现:仍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濒危动物生活在保护区外;保护区不能完全解决生物保护问题;海洋保护区也没得到和陆地一样的重视……


而近期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缔约方第十五次大会(COP15),就是为了商讨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未来十年,我们要如何改善生物多样性?为此,会议提出“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未来,对于生物们来说,想必会是幸运的。

下一个消失的会不会是它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