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篇:普诺森国防军——兵役制度

普诺森国防军的兵役制度,以凯洛斯军事改革为分界线,前后有较大的区别。
在国防军正式建立之前,即“民族之战”前后,军队基本由各地的志愿者组成。在军队整编,建立国防军后,募兵制被全面实行。并且随着军队建设的推进,国防军的征兵部门逐渐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募兵标准。
想要成为一名正规步兵团的士兵,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身高不低于一米六九;二、四肢不得有残疾;三、牙齿健全;四、能够阅读和书写;五、不得患有严重疾病或者其他较为重大的身体缺陷。
相比于野战部队,卫戍部队的要求相对较低,体现在身高标准降到了一米六五,以及不硬性要求需要识字等等。
由于军队对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所以一名普诺森男子理想的入伍年龄是十八岁,最多不会超过四十八岁。尽管在民族之战时期,有不少超过五十多的志愿者应征入伍,不过在国防军建立之后,这种情况几乎从未发生。
通常,每个团都会有指定的募兵地区。有少量精锐部队,比如掷弹兵跟按照地区征兵的普通部队不同,他们的兵员来自普通部队中的老兵。
在当时,军人作为一种职业,军中的士兵并没有特别准确的服役期限。
除了现役部队之外,预备役部队也是国防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时候,预备役部队和卫戍部队间的区分标准并不明显。
预备役部队由未达到最低征兵年龄和年龄过大,以及身体素质相比正规军稍差的人组成。除非爆发战争,否则这些人不会被征召。尽管每两年都会有持续一个月的陆军大演习,在大演习中,预备役部队会与现役部队一起操练。但是,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仍然很难得到保障。在共和历48年的普兰兹人暴动中,预备役部队的表现被认为是及其糟糕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以及动员能力未得到检验,仅仅在动员这一环,预备役部队便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但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在当时,极大一部分预备役部队没有领取到制服装备,少数部队甚至连武器也配发不全。国防军最高指挥部的一份文件指出,这样的部队能否执行堡垒的警戒任务还是个未知数,更不要提把他们投入正面战场了。
事后,国防军的一份报告表明。预备役部队缺少训练,因为平时根本不需要他们武装起来。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另外,预备役部队的物资储备有很大问题,这些储备的武器装备和制服鞋袜等等,到了需要用的时候全都不翼而飞。
针对这种情况,国防军曾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整肃运动,并且向议会要求增加军费,但后者屡次遭到民社党政府的驳回。
国防军中还有一种非正规性质的部队,被称为“自由营”(Freibataillone)。这些部队的组成参差不齐,大多数由志愿者和无业游民组成。而在共和历89年的卫国战争中,大量的罪犯、逃兵以及自奥斯鲁西亚投诚的士兵加入了自由营。自由营通常执行侦查以及地区维稳任务,但在卫国战争时期也有过被派遣到正面战场的情况。
共和历89年初的军费争端是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由于当时的中立派总统在本次争端中采取了偏向国防军的态度,所以民社党政府发动了对总统的弹劾,并导致总统下台。当时国防军在议会的发言人冯·霍亨道夫将军表示,这是历史上闻所未闻的无耻行为。
同年,卫国战争爆发。国防军在正面战场的损失,以及被民社党清洗的人员的数量远远超出了预期。根据战后的报告,至少十八万国防军将士战死沙场,或丧命在民社党人的地牢中。军队需要大量人力弥补损失。而在最后的反攻中,预备役部队、自由营和近卫军爆发出了令人惊讶的战斗力。同时,后方充足的物资补给被认为是战争取得胜利的一大原因。国防军在整肃运动期间极力推动的武器装备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在战争期间展现出了十分积极的效果。
凯洛斯军事改革确立了义务兵役制,国防军在总体上依旧分为现役和预备役部队,不过相比军事改革前,兵役和动员制度更加细化。
改革后的国防军一共有五种不同兵役的部队,除了“现役部队”(Aktivtruppen)之外,均为预备役编制。分别为“后备军”(Reserve);“本土防卫军”(Landwehr);“备补军”(Ersatz-Reserve);“国土冲锋队”(Landsturm)。
一般情况下,二十岁的男子会被征召入现役部队,并服役两年,如果是骑兵种或者是海军,则需要服役三年,如果是后勤部队,则视具体兵种分类服役一年或两年。
在服完现役后,兵员会转入后备军的序列,兵员在后备军的服役时间视在现役部队服役的时间而定,每个兵员在现役部队和后备军服役的时间相加必须满七年。例如一名步兵团的士兵在服完步兵要求的两年现役后,便要继续在后备军中服役五年。
后备军的武器装备基本与现役部队一致,同时也是战斗力最强的预备役部队,编制也基本与现役部队同步,而且随时会组织整训,以保持战斗力。并且,后备军与现役部队的战争动员等级基本一致,只要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后备军会与现役部队同步被动员。
在后备军的服役完成后,兵员会转入本土防卫军的序列。本土防卫军会根据兵员的性质将其分划为两个等级,如果是在现役部队服役两年的,便会在第一级本土防卫军内服役五年,如果是在现役部队服役三年的,则只需要在第一级本土防卫军内服役三年。在第一级本土防卫军服役完毕后,兵员便转为第二级本土防卫军序列。这两级本土防卫军的区别是,第一级本土防卫军的兵员会应召参加每两年(共和历99年开始改为每一年)举行的陆军大演习,现役部队和备补军以及后备军都会参加。而第二级本土防卫军不会参加类似的操演,甚至待在军营里的时间也极少,除非爆发战争,否则这些人很少会被动员起来。
一般来讲,本土防卫军的武器装备要比现役部队和后备军差一个档次,训练程度也更次。理论上,只有第一级本土防卫军会跟其他部队一起参加野战,第二级本土防卫军即使被动员起来,也极少会参加到正面战场的战斗。
本土防卫军的入伍时间是每年的三月三十一日,退役时间也是一样。通常,兵员在三十九岁时便会从本土防卫军退役,而如果是在二十岁之前便在现役部队服役的话,退役年份会更早。具体时间做个简单的加减法就能算出。
备补军则是符合现役部队征兵要求,但是现役部队需求的员额已满,因此没有在现役部队服役的兵员。跟一般的预备役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服过现役。跟本年的适龄青年相比,往年符合征兵要求但被划分到备补军的兵员会被更加优先地补充到现役部队。备补军的兵员在进入现役部队之前也需要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并且作为每个军的直属单位,参加到陆军大演习以及其他大规模军事演练或其他性质的军事活动中。
而十七至四十二岁(第二次施崔登兰战争前夕改为四十五岁)没有在武装部队服役的男子,便会被划分至国土冲锋队的序列,在三十二岁之前仍未能进入现役部队服役的备补军兵员也会转入国土冲锋队。国土冲锋队跟本土防卫军一样,被划分为两个等级,十七岁至三十九岁的兵员为第一级,大于三十九岁的为第二级。
国土冲锋队与其它的预备役相比更加非正规化,他们的军事训练很少,基本使用旧式武器装备。基本与其他国家的民兵组织类似。
值得一提的是,年龄在十七和二十三周岁(共和历99年上限调整为二十五周岁)之间,并且能够提供军队所认可的重点九年制高中毕业证书,或者能够通过一年役志愿兵的入伍考试,就能成为一名“一年役志愿兵”(Einjährig-Freiwilligen)。跟义务兵不同,一年役志愿兵只需服一年兵役,并且能够自由选择服役的兵种和部队,而义务兵只能服从安排。但服役期间的作训费用要由本人承担。并且,一年役志愿兵在服役半年后便可晋升为“豁免兵”(Gefreiter)军衔,而义务兵通常要服役一年后才有晋升的机会。在服役完一年后,从现役部队退役的一年役志愿兵也会转为后备军或本土防卫军的编制,但他们基本会担任士官或军官的职位。
顺便一提,一年役志愿兵的入伍考试内容包括地理、历史、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并需要掌握至少三门语言,即除了国语(德意志语)之外还需掌握两门外语。
此外,在现役部队完成服役的义务兵,可以申请成为“长期志愿兵”(Kapitulant)。长期志愿兵需要在现役部队中再服役至少四年,而长期志愿兵多数都是再服役十二年。
需要注意的是,一年役志愿兵和长期志愿兵并不表示军衔,只是服役性质的称呼。
在实行义务兵役制之前,国防军曾经有过非常激烈的争论。保守派认为,义务兵役制会破坏军队的纯洁性,并且会使兵员素质下降。事实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后,国防军的兵员素质比起募兵制时期确实有明显的下降。然而新式武器的列装以及战术跟训练方法的革新,使得不同种类的士兵战斗力被无限拉近,精锐部队跟炮灰的战斗力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差地别,即使是最次等的国土突击队也拥有了远超于以往的预备与部队的战斗力。从这一点看来,义务兵役制是利大于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