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蝙蝠侠:马导有点东西,推荐去电影院看

2022-04-24 22:47 作者:爱喝可乐32  | 我要投稿

       昨天(4月23日),我终于去电影院看了《新蝙蝠侠》。其实电影早在3月18日就登录院线上映,但由于疫情原因,我常去的电影院直到4月20日才恢复运营,所以时隔1个多月我才得以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其实在去影院观影之前我已经3刷过这部电影了,第1、2遍是看了网上泄漏的影院盗摄,毫无观影体验可言,观影过程中我甚至睡着了,第3次是电影上线流媒体后我第一时间找到一个还不错的片源分两天看完,去电影院看其实更在意的是视听体验。看完后我个人还是强烈建议要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最好选择IMAX或者CINITY的版本观看,这两个版本观影体验更佳。我本人因为没钱选择的是CINITY版本,废话不多说,还是简单吹吹这部电影。

       整体上讲,《新蝙蝠侠》是一部用心良苦、制作精良、很有野心的侦探片,而且电影应该是自成体系,独立于其他电影宇宙外,有自己一套独立的世界观,马导还是有点东西的。此外,由于更偏向独立电影,所以在观影前不需要做什么功课,可以0基础直接入门。影片在故事节奏把控、视听语言表达和人物塑造上都很“稳”,非常好看非常适合在电影院观看,是近年来难得的佳作。

我推荐去电影院看IMAX版本

       影片长达2小时55分钟,但在叙事节奏把控上非常老练,循序渐进,在和蝙蝠侠一点点抽丝剥缕探案的3个小时里,几乎感受不到什么尿意。影片主线大致上可以分为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是蝙蝠侠追查谜语人作案后留下的线索最终抓住谜语人;暗线是对哥谭市黑暗往事的挖掘。在明线处理上采用的是抛出谜题—寻找线索—排除干扰—发现真相的传统侦探片模板,逻辑比较清晰,绝大部分环节衔接流畅,谜语的设置和解答很有亮点而且不算特别离谱,在理解上需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拿“飞翔的老鼠”这个谜语的解读上来讲,在电影上映之初存在一些争议,在我反复琢磨后,其实我觉得还是翻译的问题,因为“RAT”英文翻译中除了字面意思“老鼠”还有“内鬼”的意思,也因此这个谜语在解读过程中不仅干扰了蝙蝠侠,也干扰了观众,不过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干扰选项。不过还是不得不吐槽,谜语人滚出哥谭市!在暗线上对于哥谭黑暗往事的挖掘是这部电影很有野心的地方,在以往蝙蝠侠影视作品中,哥谭市会呈现出各种哥特、诡异、腐败的城市形象,但大部分时间哥谭市充当的是蝙蝠侠故事的背景板,至于哥谭市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城市形象,很少有作品触及。在这部电影中,哥谭被赋予了更多现实主义色彩,通过对城市各大势力旁敲侧击的描写,一方面避免了每部独立的蝙蝠侠起源电影,布鲁斯的老爸老妈都要被拉出来领一次盒饭,即便主角不是他的《小丑》都不忘在电影最后cue他们一下;另外一方面是完成了世界观的重塑,建立了一个真实的哥谭体系,仿佛你也置身其中。同时在对哥谭探索中埋下了诸多彩蛋,比如缄默、阿卡姆、猫头鹰法庭,为了电影衍生作品及续集已经埋好了铺垫,就看今后怎么填了。总而言之,《新蝙蝠侠》是一部叙事稳健、逻辑清晰,极具野心的蝙蝠侠电影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出色的侦探故事,需要沉下心来,才能感受到电影的诚意。

和基友探案的蝙蝠侠

       在视听语言上,这部电影真的会让你爽到爆,特别是在电影院里。从摄影角度讲,蝙蝠侠电影拍摄的难题在于蝙蝠侠除了下巴是白的其他基本上都是黑的,而且需要拍摄大量的夜戏和动作戏,所以对摄影师的要求异常严格。简单讲,蝙蝠战衣大都是黑色,且一般在黑夜中行动,拍摄中如果不额外补光,单纯利用环境光作为光源,拍出来会损失大量肉眼看到的细节,同时产生大量噪点,即使后期调色也难以弥补,而且在人物呈现上就是在亮的地方你看的是亮的,但在黑的地方还是一团黑;如果额外补光,在对亮度和角度的调教上非常考验摄影师能力,同时在拍摄过程会给无论是摄影师还是演员带来繁重工作量;在人物呈现上静态可能还好,但是动作戏就会严重失真,非常违和,而且整体呈现效果会与人眼真实在黑夜中看到的东西很不一样。而本片摄影师格雷格福莱瑟,非常会拍黑色,在室外戏中,他巧妙利用了雨水反映的环境光,室内戏中,更多利用了室内灯和道具的光,避免了额外补光的确定,同时也能保证画面呈现出最接近我们肉眼真实可见夜景的效果。在环境光的利用上,他使用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外加雨水和镜面的反射,可以营造光污染的视觉感受,使画面颜色呈现出“五颜六色的黑”,带来一种“脏脏的美感”。在人物处理上,人物运镜上大胆采用了越肩式跟拍,而且将人物中线居于整个画框中心,最大限度的突出了主体,达到模糊主体边缘和虚化环境效果,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给了观众更加稳定的视觉感受,二是营造一镜到底的感觉,使得人物更具带入感,便于传递电影想要表达的情绪。此外,在人像拍摄上,影片中角色大部分镜头呈现出的都是微侧脸的镜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制造阴影,将角色的五官更加立体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也能呈现出角色最好看的一面。在对蝙蝠侠新战衣的处理上,做到了最大的克制,全片几乎很少有将整个战衣直接暴露在观众眼中的镜头,而是通过多个角度多个镜头的剪辑来呈现出战衣不同的细节,即使是全身像,新战衣大部分呈现的是一个黑压压的轮廓,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能够弥补演员身材不够魁梧的劣势,一方面是方便展现出蝙蝠侠的神秘感和新战衣的压迫感。关于新战衣的头套,静态海报感觉下巴确实漏的过多,但在电影动态画面中显得不那么违和。

全片最喜欢的镜头之一

       影片配乐是由迈克尔吉亚奇诺操刀制作,在去影院观影前我就听过整部原声带,个人喜欢的是《Can't Fight City Halloween》《It's Raining Vengeance》以及主题曲《The Batman》,因为那来回反复的“铛—铛铛—铛”的旋律太洗脑了,这个旋律几乎贯穿全片,就像《Impeirial March》之于达斯维达,《Is She With You》之于神奇女侠,这就是新蝙蝠侠出场自带的BGM,无论是弦乐,还是鼓点,或是钢琴,厚重的不断加强的旋律给观众带来紧张、黑暗、愤怒、不安的压迫感,这种洗脑和在你耳边轰鸣的感觉即使你走出电影院,它还会缠绕着你。电影是视听的艺术,影片无论是画面还是配乐,都可以说是绝对值回票价的作品,也只有在电影院的大荧幕前才能获得绝佳的视听享受。

放一张喜欢的海报凑数

        在人物塑造上,这次新蝙蝠侠为漫画角色带来了一些现实主义色彩。首先是蝙蝠侠,与以往那个预判了你的预判的传统蝙蝠侠形象不同,新蝙蝠侠设定在出道第二年,练习时长是否两年半也有待考证,与其说这部电影的蝙蝠侠是超级英雄,更不如说是一个沉迷cosplay的富二代、漫无目的夜行者和心存正义的义警,没有花哨的道具和炫酷的蝙蝠车,有的只是反应比较快的头脑和抗击打能力逆天的下巴和战衣,写日记的习惯也显得不太正经,在影片中蝙蝠侠也会犯错、会破大防、会被偷袭,整体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鲁莽、极端、阴郁的中二青年形象。此外新蝙蝠侠在影片中有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在影片开端,以“复仇使者”自称,但通过与谜语人、猫女、企鹅人、法尔科尼、戈登警长以及管家侠等重要配角的周旋中,有一个从迷失到逐渐找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影片最后,成长为哥谭的“希望象征”也显得合情合理,他有在颠覆你对蝙蝠侠的传统认知,不过人设却也显得真实。

布鲁斯/蝙蝠侠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啊:tm青涩

       影片反派的设定与故事明线、暗线一样,明面上反派是谜语人,暗地里是黑老大法尔科尼。谜语人这个角色,不再是一个脸谱化的恶棍,作为有着悲惨经历的无名之辈,属于做牛做马做牛马,没钱没闲没闲钱的苦出身,他痛恨哥谭体系,但却苦于势单力薄,有心无力,不过从事的会计工作倒是让他找到一点突破,于是他选择了一条极端的道路,刺杀哥谭权贵,抖出各种黑历史,暗网直播煽动极端分子,制造恐袭事件。有人在解读这个角色时会产生同情心理,甚至会有美化行为,我不认同,我认为解读角色前需要思考角色提供的信息是否完整,有无断章取义、添油加醋的行为,其次是角色动机是否有满足私欲的行为,最后就是角色行为是否合乎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也正因此,谜语人这个角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因为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难免会夹带私货,我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没有精力和耐心去甄别信息的真伪,更无法了解传播者的动机,于是一些所谓的公知、自媒体和名流在资本的运作下便充当起意见领袖的角色,所以这个时代我们更容易被带节奏、被利用,致使我们的意识形态更容易受到冲击,而传统网络上的互喷也会蔓延至线下,发展成真实的暴力。而更危险的是,这些别有用心的人比影片中的谜语人更危险,有了网络的伪装,他们变得更加难以察觉,也可以不用承担责任,也许一个网暴的始作俑者就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某个不起眼的人。其实我还觉得这部《新蝙蝠侠》还有19年的《小丑》并不是单纯改编漫画,底层人民和上层精英的严重对立,割裂对立的社会现状,对政府的不信任,绝对自由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抬头,泛滥的暴力,这拍的不就是疫情当下的美国嘛,马导确实是有点东西的。

       而暗地里干了20年哥谭市长的法尔科尼,作为哥谭真正的话事人,你无法分辨他的话是真是假,尽管在电影中被刺杀了,但依然留下无数解不开的秘密,而且那个哥谭体系并未随着他的退出而分崩离析,反而进入更加混乱黑暗的2.0时代,就像是神话中的九头蛇一样,你斩掉他一个头,又长出两个新头,看似是输了,实际上是始皇吃花椒,赢麻了。感觉马导其实还是在内涵什么,还是有点东西的。

       至于戈登警长,由于近些年西方ZZZQ愈演愈烈,电影中换成了黑人演员,不过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蝙蝠侠好基友的样子出现,不让人反感。猫女作为本片女主角表现可圈可点,极具亮点,就像从漫画《蝙蝠侠:元年》中走出来一样,亦正亦邪,与蝙蝠侠亦敌亦友,在许多剧情衔接上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本片其他角色大部分都是充当服务剧情的工具人和沙包,不过反派角色估计都会在衍生作品和续集中陆续登场,比如说全片贡献了最精彩的追车戏的企鹅人,暂时关进阿卡姆的谜语人以及影片最后几分钟出现的不知名热心狱友,在影片最后,也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综合来看,马导给影片的角色都赋予了现实主义色彩,在人物塑造上确实是有东西的,想要传递的信息很多。

三位重要配角和阿卡姆不知名热心狱友

       再想聊的是关于和《TDK》的比较,《新蝙蝠侠》作为一部蝙蝠侠电影,也难免被拿来和漫改电影天花板的《TDK》来比较,我个人感觉两部电影其实不具备可比性,硬要比的话《新蝙蝠侠》和《TDK》比起来还是存在一点距离:一是影片定位上,《新蝙蝠侠》定位是侦探电影,《TDK》更偏向犯罪电影,两者在定位上的不同,决定两者没有太大的比较价值;二是反派设定上两部影片的主要反派,谜语人和小丑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动机不同,谜语人的动机是报复,小丑的动机是纯粹的犯罪,小丑追求绝对自由导致的绝对无序,他玩弄的是人性,而谜语人则是利用仇视心理煽动对立,他妄图颠覆的是秩序,所以谜语人达不到小丑的那个level,但每个人物都各具魅力,也可以说是蝙蝠侠每一个黑暗面的映射,不过反派也是蝙蝠侠电影的魅力所在;三是可以看出《新蝙蝠侠》在一些场景的制作上在向《TDK》致敬,《TDK》三部曲每部电影重点突出的人物都会放在电影开头,比如说第一部的布鲁斯,第二部的小丑,第三部的贝恩,而《新蝙蝠侠》的开场给了谜语人;《TDK》三部曲每部都是明暗双反派的设定,第一部分别是稻草人和忍者大师,第二部分别是小丑和双面人,第三部分别是贝恩和忍者大师女儿,而《新蝙蝠侠》则分别是谜语人和法尔科尼;再有是《新蝙蝠侠》在谜语人被捕后和蝙蝠侠的对手戏也在借鉴《TDK》的结构,即在正邪明面对峙的过程中完成价值观的输出,不过在这点上《TDK》显然更具迷惑性,更有代入感,更能引起观众共鸣,而《新蝙蝠侠》中在这点上做的相比于《TDK》还欠缺火候。希望马导能够在后续作品中继续保持故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能够自圆其说。

       综合评价《新蝙蝠侠》,作为一部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独立的黑色侦探电影,尽管有着动作戏看着不是那么过瘾,个别地方衔接需要脑补的小毛病,但瑕不掩瑜,影片在全体主创的调教下就像一个六边形战士,强悍且野心勃勃;而且影片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想要传递的内容很多,需要具备一定耐心去慢慢消化;在定位上也不是一部公式化、娱乐向的合家欢超英电影,不那么老少咸宜,更适合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观看;影片时长接近3个小时,需要较好的膀胱才能更好的享受作品。最后再强调一遍,它很cinema,最好还是去IMAX电影院感受这部作品,因为它真的值得。

拼图结束

       想写在尾声的是我本人真的很讨厌写作,也懒得写作,大学期间经常写东西发博客(我真是个老古董)更多的是想要表达,但现在看起来多少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参加工作将近10年的时间里更是不善言辞,也懒得表达,工作后为一个电影写点东西的次数我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上一次看完电影异常兴奋激起我表达欲的是2019年的《小丑》,再次给我写作动力的就是3年后的这两天,让我想记录关于这部电影的一点想法,以至于看完电影后我心心念念的就是赶紧趁着这两天的热乎劲儿肝出这个玩意儿,然后再开摆。最后还想多念叨一句的是看电影是个非常主观的事情,没有必要盲听专业影评人的吹水,也没必要为了评分去看电影,更没必要迎合别人的想法,还是要尽量保持独立的思考,毕竟每个人的XP都不太一样,别人不喜欢的东西只要你喜欢它就有存在的价值,存在即合理。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点点想法,Peace Out!


新蝙蝠侠:马导有点东西,推荐去电影院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