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装配式建筑4.0?装配式建筑4.0与MiC建筑有什么联系?
近年来,从“建造”走向”智造”的装配式建筑,不仅改变了传统建筑行业落后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一场建筑业的技术革新。随着建筑行业发展,装配式建筑得到广泛的社会应用,在一批校园建设、改造等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装配而成的建筑。与传统方式不同,装配式建筑将大量的现场工作都搬到了工厂进行,在工厂制作好了配件、构件,比如楼板和楼梯等,然后再运送到施工现场,通过连接方式在现场进行组装及固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所形成的一种建筑结构。
装配式建筑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装配式建筑1.0--传统建筑构件;装配式建筑2.0--装饰一体化构件;装配式建筑3.0--整体厨卫,三维构件;装配式建筑4.0--MiC模块化集成建筑。

第一阶段:装配式建筑1.0--传统建筑构件
传统装配式建筑结构适用于多层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停车楼、工业建筑,包括预制外挂墙板、预制楼面板、预应力多孔板、内隔墙板、预制外墙板、预制PCF板。
第二阶段:装配式建筑2.0--装饰一体化预制构件
一体化装修是将工厂生产的部品部件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具有工程质量易控、提升工效、节能减排、易于维护等特点,真正实现建筑装修环节的一体化、装配化和集约化,是装修式建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一种体现。
第三阶段:装配式建筑3.0--整体卫浴
什么是整体卫浴?是指在装到位前,将饰面、卫生洁具、隐蔽管道、管道、天花板、浴室柜、淋浴屏及配件等在场外预装的浴室单元。

第四阶段:装配式建筑4.0--模块化建筑(MiC)
MiC(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模块化集成建筑)是装配式建筑4.0时代的核心技术,是采用一种“组装合成”的概念,在建筑方案及施工图设计时,根据建筑功能分区的不同将建筑拆分成为不同的模块,再将模块进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规模化制作,然后运送至施工现场安装。中建海龙科技创新研发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新型建造方式,在保障房、酒店、宿舍、医疗、学校和紧急防疫等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累计完成项目55个,总建筑面积235万㎡,供应68500个MiC模块。
MiC建筑技术工期较传统建筑可减少80%以上,较传统装配式建筑可减少60%以上;总用工量较传统建筑可减少20%以上,其中现场用工量可减少70%以上;建筑废弃物排放可减少75%以上。

从结构形式来看,MiC主要分为钢结构MiC和混凝土结构MiC两类。
钢结构MiC指模块由钢柱、钢梁、顶部钢板以及混凝土组合楼板组成,外围护结构采用的是轻钢龙骨墙体。模块外立面可搭配多种饰面效果。

混凝土MiC指由框架梁、框架柱、轻质填充墙、底板、顶板围成的六面体。模块内包含框架结构,性能稳定。节点采用螺栓连接,框架MiC可拆卸重复使用。

中建海龙科技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混凝土MiC和钢结构MiC技术体系与项目经验的综合服务商。
作为装配式建筑4.0时代的领军者,中建海龙科技现已建成深圳、珠海、合肥、宿州、重庆、济宁6个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拥有自动化生产线40条。累计完成314个装配式项目,类型涵盖住宅、酒店、写字楼、医院、学校、桥梁、隧道、地铁等,总建筑面积达3440万㎡。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污染,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促进建筑业和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伴随建筑产业化发展转型的步伐,中建海龙科技将继续探索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打造一批标杆项目,在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企业担当。